伊拉克 伊拉克1958年革命
Posted 帝国主义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伊拉克 伊拉克1958年革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伊拉克 伊拉克1958年革命
伊拉克1958年革命
伊拉克1958年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费萨尔王朝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
费萨尔王朝统治下的伊拉克
位于两河流域、已有近五千年文明史的伊拉克,16世纪初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出兵占领了巴格达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战后,伊拉克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区”。1920年伊拉克人民举行反英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21年,英国政府被迫宣布伊拉克“独立”。根据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主持的1921年3月12日开罗会议决定,伊拉克实行帝制,立前汉志国王侯赛因的第三子费萨尔·伊本·侯赛因·哈希米(史称费萨尔一世)为国王。费萨尔王朝的建立绝不意味着帝国主义在伊拉克的统治结束。1922年10月签订的《英伊同盟条约》规定,伊拉克在财政和国际事务方面接受英国的建议,英国承诺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条约确认英国在伊拉克的委任统治地位。1930年6月签订的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建立密切的同盟关系,在外交事务上充分协商。伊拉克同意英国在巴士拉附近的塞巴和巴格达以西的哈巴尼亚建立空军基地并在那里驻军,由英国训练和装备伊拉克军队……;战时英军享有伊拉克所能提供一切便利和协助,并享有在伊拉克陆、海、空交通线的使用权。1932年伊拉克加入国际联盟后,英国大使作为英国高级专员的接替者,仍然干涉伊拉克的各项事务。1948年1月在朴茨茅斯签订的《英伊同盟条约》进一步加强了英国对伊拉克的控制。《条约》除规定英国有权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外,遇到“战争威胁”时英国有权派军队到伊拉克,双方成立“共同防御委员会”。
费萨尔王朝是英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封建政权。1924年王朝发布的宪法内容与1922年《英伊同盟条约》相吻合,它既保护英帝国主义的利益,也维护伊拉克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宪法虽然规定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却并不实施,议员名单由首相、内政大臣和王家人员决定,而不是由公民选举产生。1933年9月费萨尔一世病逝后,太子继位,称加齐一世。后来因为加齐一世反对英、法政策,英大使示意亲英的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把国王控制起来,或者废掉”。1939年4月,加齐一世便突然死于车祸。此后,年仅4岁的太子继位,称费萨尔二世,由其堂叔、亲英的阿卜杜·伊拉摄政(1943年,阿卜杜·伊拉被立为王储)。由于英国政策的需要,以及伊拉克政界无止无休的权力之争,伊拉克内阁更迭频繁。自1920年至1958年革命前夕,伊拉克前后组阁50余次。仅努里·赛义德1人即组阁14次之多。最短的内阁只有11天。努里·赛义德为效忠英国,1942年曾提出过旨在将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组成一个由英国控制的联邦的“肥沃新月计划”(亦称“大叙利亚计划”)。1954年,他的第12届内阁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名,发布一系列法令,对集会、结社、出版等都作了极严的限制;特别规定对赞成、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参加共产党,声援和平运动和民主青年组织等,谋求推翻现制度者处以7年以上徒刑直至死刑。1954年底至1955年初,他与土耳其首相阿德南·曼德列斯谈判,于1955年2月24日签订《伊拉克和土耳其间互助合作和约》(巴格达条约)。1955年11月,根据该条约规定,成立了英、美操纵的以反对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为宗旨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伊拉克人民的心目中,努里·赛义德是帝制时代黑暗统治的象征。
50年代的伊拉克,政治上追随帝国主义,经济上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国家石油收入的70%掌握在帝国主义者手里,主要用于帝国主义军事项目和战略科研项目。1951年至1956年用于发展工业的投资为9,800万伊拉克弟纳尔,仅占同期预算总数的18%。1957年工业收入为2,984万伊拉克弟纳尔,仅占同年国民总收入的8.5%。外国垄断公司千万百计削弱本国资本。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全面占领。在农村,地主、部落酋长、反动王室和寺院占据着90%的农田,大部分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终生成为地主的债务人。用一位伊拉克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伊拉克农民的收入还不够养活家畜”。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闻名于世的两河流域沃土,只有大麦和椰枣勉强维持出口。王朝为了满足帝国主义战略需要和统治阶级腐朽生活需要,逐年增加外债,岁岁增加捐税。市场通货膨胀,50年代物价比30年代末增长6倍。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健康水平每况愈下,竟有50%的儿童活不到10岁就夭折,人均寿命只有30岁,库尔德等少数民族境遇更差。
帝国主义者和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残酷剥削压迫人民大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继1920年人民大起义以后,伊拉克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1935、1948年两次人民起义和1936、1941年爱国军人发动的两次军事政变,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王朝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1952年7月23日,以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法鲁克封建王朝统治,摆脱了帝国主义对埃及的控制。在埃及“7.23”革命精神鼓舞和启发下,1952年10月民族民主党、独立党、人民联合阵线党向王储阿卜杜勒·伊拉提交一份备忘录,要求在伊拉克进行根本性改革。随之发动的起义迫使当时的穆斯塔法·奥迈里内阁辞职。
在伊拉克各阶层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中,陆续建立起一些爱国党派,如伊拉克共产党、民族民主党、独立党、民族联盟党和库尔德民主党等。这些政党在50年代非常活跃:通过本党的机关报抨击当局政策;发表声明,宣传本党的政治主张;积极组织罢工、示威游行……。1956年11月至1957年初,伊拉克人民声援埃及反对英、法、以3国侵略的运动遭到努里·赛义德政府的镇压后,便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反政府斗争。1957年2月,在伊拉克共产党和民族民主党的倡导、推动下,伊拉克共产党、民族民主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独立党及一些民族独立主义者联合结成“伊拉克民族统一阵线”。1957年3月9日,“民族统一阵线”发表声明,提出推翻努里·赛义德内阁,解散议会;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反对帝国主义各种形式的干涉,奉行独立的阿拉伯政策,首先是积极中立政策;给人民以集会、结社、出版、组织政党的自由;取消非常法、释放政治犯等爱国进步主张。“民族统一阵线”成立后,积极组织、领导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1957年4至5月反对努里·赛义德政府接受美国旨在指使中东国家反对共产主义的“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斗争;1958年2月反对伊拉克、约旦为对抗埃及、叙利亚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而结成“阿拉伯联邦”的斗争。
这时的伊拉克,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运动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自由军官组织”和革命的爆发
伊拉克军官,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大多来自社会中、下层。他们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有着共同的阶级和民族情感。他们不愿做帝国主义和封建王朝镇压人民的工具。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中阿拉伯7国军队败于以色列手下,这对伊拉克军官教育颇深。他们认为,阿方所以吃败仗,政治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必须摆脱依赖帝国主义的腐朽封建统治,才谈得上解放巴勒斯坦。埃及“7.23”革命成功后,伊拉克爱国军官学习埃及的经验,决定按照埃及自由军官组织的模式建立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积蓄革命力量,联合全国人民和各国爱国党派,以武力消灭君主制度,实现政治、社会改革。
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的创建者是里法特·哈吉·希里。里法特是一位工程兵少校,参加过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他于埃及“7·23”革命后数周,即1952年9月就开始秘密筹划创建“自由军官组织”,在工程兵等兵种中发展了自由军官组织第一批成员。1952至1956年间,伊拉克军内出现几个自由军官组织,其中包括陆军第3师第19步兵旅旅长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准将在曼苏尔组织的自由军官组织,第20步兵旅3营营长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上校也是该组织的成员之一。由于各组织都还处在秘密发展阶段,随时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所以彼此间没有联系。
1956年10月,英、法、以3国侵略埃及失败以后,伊拉克的自由军官们决心加快行动步伐。年底,里法特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在巴格达成立伊拉克自由军官最高委员会,委员会由8人组成。1957年春,当他们知道卡塞姆领导的组织时,就与之合并,并增选卡塞姆为最高委员会成员。不久,卡塞姆当选为最高委员会主席。1958年春,经卡塞姆推荐,阿里夫参加了最高委员会。这时,最高委员会成员增至15人,各地自由军官总数发展到200人左右。
最高委员会制定出革命的目标和原则。这些原则中,有关国内方面的内容包括推翻帝制,建立在议会民主基础上的共和制;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实现经济、社会、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改革,消灭贫困、愚昧和落后;伊拉克一切财富包括石油在内的权利收归伊拉克人民所有;退出英镑区,使国家的经济、金融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有关民族方面的为实现伊拉克全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承认库尔德等少数民族权利;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团结,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起以人力、物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逐步实现阿拉伯统一。奉行积极中立的不结盟政策;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方面,则主张在不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伊拉克与所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废除所有损害伊拉克主权的军事协议,清除外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退出巴格达条约,退出伊约联邦。最高委员会还制订出具体的革命行动步骤,即:以武力废除国王、王储、首相,宣布建立共和国;最高委员会在宣布革命后即为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立法和行政权;由民族统一阵线成员组成文职联合过渡政府,该政府必须接受革命指导委员会指导;实现全国统一;从国家机构中清除前统治集团的党羽;警惕机会主义者混入革命队伍;实现社会公正,消灭国家机构中的腐败、行贿现象;军队不介入政治,准备参加解放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实行公民选举,建立全国委员会,以取代革命指导委员会。
为了尽早实现革命的愿望,在1958年7月14日以前,自由军官组织曾多次制定起义计划。1956年11月,卡塞姆率部队从约旦回伊拉克时,曾计划乘费萨尔二世、阿卜杜·伊拉和努里·赛义德到车站迎接之机起义。结果因准备不充分,努里·赛义德也未去车站而作罢。随后,自由军官组织多次制定行动计划,但都因情况临时有变化或自由军官组织内部意见不一致而未实施。
起义的时机终于来临了,1958年6月初,阿里夫获悉他所在的陆军第3师第20步兵旅即将奉调自迪亚拉经巴格达赴约旦,准备配合约旦部队袭击叙利亚,以破坏叙利亚与埃及的统一。此行代号为“沙漠行动”。阿里夫将这一情报带往巴格达。最高委员会果断决定利用20旅在其途经巴格达时举行起义。“沙漠行动”的起程日期先是通知在7月3日,因故改为7月7日,后又推迟到7月13日夜。就在20旅起程的前一天,阿卜杜·伊拉和努里·赛义德从国外回到巴格达,准备于7月14日与国王一起去伊斯坦布尔度假和出席巴格达条约组织会议。自由军官们把发动起义的时间就定在7月14日晨。为了避免走漏消息,负责执行这一使命的卡塞姆和阿里夫只把发动起义的时间告诉了少数自由军官。他们商定:卡塞姆指挥的19旅驻扎曼苏尔做后备队,并保障开往巴格达的20旅背后安全;阿里夫在20旅1营营长阿卜杜·拉蒂夫·达拉吉上校等自由军官协助下,负责在行军途中接管20旅指挥权,率军占领巴格达,宣布革命;卡兹姆·贾希姆·阿扎维少校和阿卜杜勒·希塔尔·拉蒂夫少校负责控制巴格达的拉希德军营。
7月13日夜,20旅按计划自迪亚拉起程向巴格达方向进发。当队伍行至距巴格达10公里的汉·白尼·萨尔德村时,阿里夫设法将旅长艾哈迈德·哈吉·穆罕默德·阿里调走,让他率其指挥部先行前往法卢贾,随后逮捕了不支持革命的2营营长亚辛·穆罕默德·拉乌夫上校,由自由军官阿迪勒·杰拉勒上校取而代之。在由巴格达赶来的自由军官瓦斯菲·塔希尔中校、易卜拉欣·贾希姆少校和易卜拉欣·阿巴斯·拉米少校的接应下,20旅开进巴格达。1营、2营、3营兵分3路直奔王宫、首相府、电台、国防部、邮电局、电报局、电话局等要害部门。
7月14日晨5时半,起义军打响第1枪。6时以前,阿里夫占领电台。6时整,电台播出了阿里夫宣读的第1号革命声明。声明号召军人兄弟、爱国人士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埋葬帝国主义扶植的腐败的封建王朝。占领和控制拉希德军营是整个革命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掌握军队实权的参谋长穆罕默德·拉菲克·阿里夫中将就在军营里,一旦他逃出自由军官之手,与其他军政要员取得联系,则后果不堪设想。贾希姆·阿扎维和阿卜杜勒·希塔尔此举进行得很顺利,他们逮捕参谋长等人后迅速派出军营里的坦克部队去占领机动警察部队驻地。起义部队用坦克和大炮包围了巴格达附近的英国空军基地,封锁了所有进出城的通道。革命军民涌进王宫,费萨尔国王和阿卜杜·伊拉王储从睡梦中惊醒。阿卜杜·伊拉自知大势已去,力劝国王与革命军民谈判,暂时退位出走,待机东山再起。革命军民没有给他们苟延残喘的机会,立即将他们处死。起义部队进攻首相府时,努里·赛义德听到枪声从后门逃出,钻进别人汽车的尾厢跑到城北的卡齐米亚躲了近一昼夜。他指望英国干涉革命,但未见英国动静,又以为英国支持革命,惶惶然不知所措。 7月15日,革命军民在城南发现男扮女装的努里·赛义德,将他击毙。
7月14日革命声明播出后,所有的自由军官立刻行动起来,在爱国军人的支持下夺取各部队的领导权。驻南方迪瓦尼亚的1师师长奥马尔·阿里准将和驻北方基尔库克的2师师长阿卜杜勒·瓦哈卜·沙吉企图发兵巴格达扼杀革命的阴谋被彻底粉碎。驻约旦的伊拉克部队也在自由军官的带领下迅速回国参加革命。全国城乡、工矿、油井、交通线都很快掌握在革命军民手里。
为了使爱国党派作好准备配合自由军官的行动,卡塞姆和阿里夫将发动起义的时间预先通知了一些爱国党派的负责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于7月14日晨给发动起义的部队运送一批急需的武器弹药,这在占领巴格达电台和控制拉希德军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该党还计划在需要时营救自由军官。独立党总书记曾受卡塞姆等人委托,亲赴开罗与纳赛尔总统面谈有关在伊拉克发动革命成功的可能性问题,争得了他的支持。该党副主席和总书记还受卡塞姆委托起草了革命的第1号声明。伊拉克共产党通过其在部队官兵中的党员及受其影响的进步军官积极参加了“7.14”革命,并在当天公开发表声明,表示支持革命、捍卫共和国的决心,号召建立“人民抵抗组织”,协助部队稳定革命后的局势,以对付任何风云突变。在革命军队、各爱国党派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形势很快稳定下来。
伊拉克共和国的建立
1958年7月14日革命的第1号声明宣告了伊拉克共和国的诞生。随后成立了以卡塞姆为总理的共和国政府。伊拉克的帝制时代从此结束了。
卡塞姆政府没收了王室、王宫中的一切财产;没收了王室成员和其他大封建主的大部分土地。政府根据1958年7月27日颁布的临时宪法组成了土改委员会。土改委员会按照1958年10月1日颁布的30号法令,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1959—1962年伊拉克全国有27,000户农民分到土地1,440,000杜纳姆①),并规定了私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水浇地为1,000杜纳姆,旱地为2,000杜纳姆),铲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分到土地的农民和原小土地所有者由于摆脱了封建剥削,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伊拉克共和国领导人利用各种场合宣布伊拉克反对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计划和帝国主义同盟的立场。共和国诞生的第2天即1958年7月15日,伊拉克就退出了伊约联邦;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正式退出巴格达条约,从根本上动摇了总部设在巴格达的该条约组织,从而使这个帝国主义国家旨在包围和威胁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同盟集团的链条断了关键的一节。
1959年5月15日,伊拉克政府宣布废除1954—1955年美、伊签订的关于军事援助等3个协定;经过伊、英两国政府长时间谈判,1959年5月30日,英军最后撤离它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从此,伊拉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获得了真正的独立和主权,帝国主义在阿拉伯国家及整个中东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1959年6月22日,伊拉克退出英镑区,这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独立的重要步骤。1960年8月,伊拉克政府与英国石油公司谈判,争得了伊拉克在公司内投资和增加伊拉克分享石油利润份额的权利;1961年,伊拉克政府又发布80号法令,收回租让给外国石油公司土地的99.5%;1962年,伊拉克建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和国家生产、出口石油组织,从而结束了外国垄断石油公司掌握伊拉克经济命脉的历史。共和国采取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使伊拉克从经济上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
伊拉克共和国重视加强与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团结。1958年临时宪法明确指出,伊拉克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7.14”革命胜利后不久,伊拉克政府就以人力、财力和武器支援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人民的解放斗争,与阿联等国政府和人民建立了密切关系。伊拉克革命的胜利为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国际关系上,伊拉克共和国政府奉行积极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万隆会议10项原则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革命的胜利使伊拉克脱离了反动营垒,步入争取和平进步的革命洪流。
伊拉克1958年革命后建立的政权基本上实现了革命前自由军官组织最高委员会制订的革命目标和原则。只是拟议中的革命指导委员会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卡塞姆实行少数人专权,未能象革命前和革命中那样继续依靠人民群众和爱国党派的力量。加之领导人之间的互相猜忌、暗算,妨碍了革命的继续发展。1958年9月底,卡塞姆免去了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阿里夫的副总理兼内政部长职务,委派他为驻西德大使。随后不久,卡塞姆粉碎了阿里夫的一个团发动的叛变,又将阿里夫及其部下逮捕,以企图谋杀政府总理的罪名审讯、定罪。1959年2月,内阁的6位部长辞职,其中包括独立党总书记和复兴党在内阁的唯一代表。由于他们不支持卡塞姆的政策,或对这些政策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卡塞姆对内阁进行了改组。革命后形势的发展和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不彻底性。然而,伊拉克1958年革命的功绩不属于任何个人和组织,而是属于全体人民。它是伊拉克人民多年来为反帝反封建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的结果。
伊拉克民族主义自由军官发动和领导的、各爱国党派、爱国人士和全国人民共同参加的1958年革命,宣告了伊拉克封建制度的灭亡,将这个文明古国从几个世纪被奴役的地位拯救出来,成为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它使帝国主义在中东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受到了极大损失,摧毁了帝国主义反动派在中东的堡垒,使中东人民增强了从帝国主义枷锁下挣脱出来的信心。
注释
① 1杜纳姆=3.75市亩。
相关参考
伊拉克 伊拉克·1958年7月26日伊拉克共和国临时宪法颁布
1958年7月26日伊拉克共和国临时宪法颁布1958年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后,立即宣布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度,废除1925年委任统治时期由英国人起草的宪法,并在1958年7月26日颁布了伊拉克共和国临
1958年2月14日伊约联邦建立1958年2月14日,伊拉克国王费萨尔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在安曼宣布,两国合并为一个“阿拉伯联邦”,即伊拉克-约旦联邦。联邦条约规定,两国国王保留对各自领土的主权,但武装部
1958年2月14日伊拉克-约旦联邦建立1958年2月埃及与叙利亚决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后,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约旦和伊拉克对此怀有戒心和敌意。伊、约两国国王于1958年2月14日在安曼会晤后宣布
1958年7月14日军事政变1952-1956年伊拉克军队中成立了数个爱国自由军官组织,试图效仿埃及,推翻君主制,其中包括陆军第3师第19步兵旅旅长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赛姆准将组织的一个自由军官组织。
1958年7月17日英国武装干涉约旦1958年7月,约旦爆发了反政府的武装斗争,约旦侯赛因国王的统治受到威胁。伊拉克7月14日发生推翻费萨尔王朝的政变,伊-约联邦瓦解,侯赛因政府受到更大的冲击。约旦遂
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沉重打击——伊拉克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拉克费萨尔国王和先后担任16届首相的努里·赛义德对内实行反动的封建统治,对外奉行依附帝国主义的政策,使伊拉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55年2
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人——萨达姆登上总统宝座萨达姆(左)视察驻扎在科威特的伊拉克武装力量1979年7月,萨达姆·侯赛因平稳地从他的前任手中接过大权,登上了伊拉克总统的宝座。1958年,英国结束了对伊拉克的
1980年3月15日国民议会成立1980年3月15日,伊拉克自1968年以来就酝酿筹备的国民议会宣告成立。国民议会由250名议员组成,每届任期4年。最高立法权由革命指挥委员会转到国民议会。国民议会行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伊拉克发展教育事业伊拉克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970年颁发的临时宪法和1974年革命指挥委员会的法令明文规定,政府对各阶层公民实行免费教育(包括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除对全体学
1916年4月提拉克组建印度自治同盟提拉克(1856-1920),印度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奠基人,印度图大党极端派领袖。1856年7月23日生于印度拉特纳吉里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深受印度教和历史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