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 19世纪英国与阿富汗的战争的详细经过

Posted 阿里

篇首语: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阿富汗 19世纪英国与阿富汗的战争的详细经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阿富汗 19世纪英国与阿富汗的战争的详细经过

十九世纪阿富汗两次抗英战争

1839—1842年和1878—1880年,阿富汗先后进行了两次抗英战争。第一次抗英战争维护了阿富汗的独立。第二次抗英战争粉碎了英国企图变阿富汗为殖民地的阴谋。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扩张侵略和军事占领,在阿富汗人民的抗击下,以失败告终。

阿富汗统—国家的形成

阿富汗地处亚洲西南,位于中亚细亚的西南部。在古代就是中国、南亚通往西亚、北非和欧洲的联系通道,成为东西方陆上交通的枢纽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它又是历来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公元前327年马其顿皇帝亚历山大和波斯王纳第尔·汗的军事远征,都经过这里向印度进军。在阿富汗统一国家形成之时,它东邻印度,西接波斯帝国,北与沙俄接壤,往南可通往阿拉伯海。从十九世纪初开始,英殖民主义者为将其势力范围从印度到北非连成一片,沙俄为南下寻求暖水港出海口,都把侵略扩张矛头指向阿富汗。阿富汗成为英、俄在中亚角逐争霸的重要地区。

阿富汗统一国家的形成,始于杜兰尼①王朝的建立。1747年,阿布达里部落酋长阿赫美德在坎大哈被各地部落酋长拥戴为国王。称王以后,他将自己的部落改称杜兰尼族,并用阿赫美德·沙·杜兰尼的称号。从此,开始了杜兰尼王朝的统治。

阿赫美德登基以前,阿富汗西部、南部和东部曾被波斯国王纳第尔侵占,喀布尔地区长期受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统治。国内四分五裂,民穷财尽,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外国势力,实现国家的统一。

阿赫美德(1747—1773年在位)执政初期,加紧整顿军队,统一行政管理和税收制度,改变国家衰败状况。1749年,他用武力收复了赫拉特,全国主要省区联成一片。阿赫美德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统一了国家。

与此同时,他亲自率军对外征战。当时阿富汗周围地区的形势是有利的:在纳第尔国王被杀后,波斯内部局势陷于混乱,无暇他顾;印度莫卧儿王朝正处在日益解体状态,不堪一击。

阿赫美德在位期间,把阿富汗的疆域扩展到东至旁遮普、信德、拉合尔和马尔丹,西至马什哈德,北至阿姆河左岸地区,南至阿拉伯海。他还7次(一说是9次)入侵印度,两次攻占当时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他对外扩张,掳掠了大量财物,分封行赏,满足了封建主和宗教头人的需要,增强了国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杜兰尼王朝建立后,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起来,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特别是在阿赫美德死后的50多年里,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已,在国内出现封建割据局面。1818年以后,阿富汗分裂成5个独立的君主国。它们分别以喀布尔、坎大哈、白沙瓦、克什米尔和赫拉特为中心,相互角逐,致使战祸连年。这期间,阿的藩属白沙瓦被锡克族首领伦吉特·辛格占去;信德宣布独立,脱离阿富汗;波斯人的势力也逐渐伸进赫拉特。阿富汗版图逐渐缩小。

1826年,巴列克查依族酋长杜斯特·穆罕默德在封建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的内战中占得优势,在喀布尔、加兹尼和贾拉拉巴德等地确立了统治地位。1834年,他率领军队赴坎大哈作战,粉碎了被废黜的杜兰尼王朝国王沙阿·叔迦(1803—1809年在位)的复辟阴谋,重新统一了长期四分五裂的阿富汗国家。杜斯特在喀布尔的一次群众大会上宣布进行圣战,并作出要收复白沙瓦的承诺。1835年,他接受了“埃米尔·穆米宁”(意即穆斯林的领袖)的称号,定都喀布尔,成了阿富汗的国王,开始了巴列克查依王朝(又称穆罕默德查依王朝)在阿富汗近150年的统治。

英国对阿富汗的军事占领

正当杜斯特以喀布尔为基地,统一阿富汗国家之时,英、俄殖民主义者闯入了阿富汗。为争夺殖民地,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英、俄加紧了在中亚的扩张步伐。这两个欧洲列强都把伊朗和阿富汗当作自己争夺的对象。而当时的阿富汗几届王朝政府软弱无能,对这两个殖民主义强国存有幻想,经常摇摆于英、俄之间,委曲求全,希冀执行一种平衡政策。其结果是,阿富汗在英、俄两强争相角逐中备受欺侮和凌辱,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杜斯特执政后,视伦吉特·辛格为宿敌,企图用收复白沙瓦的战争行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1835年首次出征受挫,1837年再战,又未果。因此,杜斯特极欲借助英国政府力量。1837年9月,他在喀布尔友好地接待了以特使亚历山大·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但在会谈中,英国除主张继续让辛格统治白沙瓦外,还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这使杜斯特大失所望。伯恩斯执行的主要政治使命是要竭力劝说杜斯特出兵去给赫拉特解围。因为自1837年7月起,波斯在俄国的唆使下开始侵犯赫拉特,形成了俄国对英属印度的威胁。赫拉特是通往印度的一个门户,具有战略意义,占领该地区就意味着俄国控制了通往印度的通道。因此,赫拉特一直是英俄争夺的一个重要目标。英国对俄国染指这一地区颇为忧虑,遂想借杜斯特之手阻遏俄国在中亚的扩张。但是,鉴于当时的赫拉特仍在阿布达里族人卡姆朗·米尔扎的统治之下,加之英国偏袒辛格的立场,杜斯特拒绝了英国的要求。英阿谈判破裂,伯恩斯的使命失败。次年4月,英印总督奥克兰德把他召回。

与此同时,俄国派其驻波斯大使西莫尼奇亲自指挥波斯军队对赫拉特市展开围攻战。同时,开展外交攻势,派出特使陆军上尉维特凯维奇携带尼古拉一世的信件去喀布尔,向阿国王表示亲善,假意答应帮助阿收复失地,并允诺向阿提供200万卢布现款和200万卢布俄国商品的巨额馈赠,从而骗取了杜斯特的信任。阿富汗政府开始倾向俄国。英国对此异常不安,担心俄国人会在阿得势。于是,英国首先设法制止波斯攻占赫拉特,不让俄国在阿富汗建立据点。为此,英国在暗中大力支持和协助赫拉特的卡姆朗·米尔扎抗击波斯人的围攻,同时又向波斯卡乔尔王朝发出最后通牒,并从孟买出兵占领波斯湾上的哈拉克岛,对波斯进行武力威胁。由于久攻不克,加之又面临英国的军事压力,波斯军队被迫于1838年8月撤除对赫拉特的包围,使长达10个月之久的战事告一段落。

为了便于控制阿富汗和对阿富汗实行殖民统治,英国决心推翻杜斯特的统治,起用流亡在印度的前国王叔迦取而代之,充当傀儡。为达此目的,1838年10月10日,奥克兰德发表《加尔各答宣言》,声称“巴列克查依族的兄弟们不顾阿富汗人民的愿望,篡夺了萨杜查依人的政权(即杜兰尼王朝)。在他们内部亦一直存在不和,他们已不再是英国的盟友,而是想扰乱英国的安宁。为此,英国不得不采取行动,并考虑让叔迦来完成这项工作……叔迦将在英国人的协助之下登上故国的王位,从而确保英国的财产和阿富汗的统一。”

从1838年11月起,英军在英印境内的费罗兹普尔集结。12月10日,约6万名英国侵略军和印度雇佣兵(包括随营人员)在总司令约翰·基恩将军的率领下,绕道信德和俾路支斯坦,经波朗山口,于次年3月开抵奎塔。接着,英印军从奎塔向阿富汗南部大城市坎大哈进发,一路上几乎未遇抵抗,4月26日占领了坎大哈市。

英军占领坎大哈两个月后,又挥戈北上,7月攻占首都喀布尔南部的要塞加兹尼市。8月6日喀布尔沦陷。由于政府军多数官兵叛逃,阿国王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杜斯特一行不得不逃往北方,在乌兹别克地区停留一段时间后,于次年8月逃往曾经是阿领地的布哈拉。

1839年8月7日,英国代理人叔迦在英军刺刀的保护之下进入喀布尔,重新执政。英国派首席政治代表麦克纳顿及其助手伯恩斯随军进驻喀布尔,幕后控制和指挥叔迦政权。叔迦在阿富汗很不得人心,没有英国人在军事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撑,难以维持统治。因此,他对英国人言听计从,听凭英国侵略头目掌管大权,主宰一切。英国排挤了沙俄的势力,在阿富汗第一次建立了殖民统治。英殖民主义者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后,自认为其殖民统治已经稳固,遂将大部英军撤回印度。

第一次抗英战争

在英国殖民侵略过程中,特别是在其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以后,阿富汗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便在各地普遍开展起来。

1839年8月,叔迦傀儡政权建立后,马卢夫地区的吉尔查依部族首先举起反英的旗帜,同英国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游击战争。游击队切断了英国占领军从坎大哈到喀布尔之间的运输线,2千多名游击战士活跃在阿富汗南部广大地区,打得从坎大哈派出的英国骑兵队一筹莫展,迫使英国司令部不得不再派部队增援。麦克纳顿急于保证其运输线的畅通,被迫与吉尔查依部族领袖谈判。他以每年3千英镑的补助金,收买了游击队的一些领导人,才使局势得到暂时的缓和。

1840年9月初,杜斯特返回阿富汗,集结北部地区的部落武装同英军作战。11月2日,他的部队在兴都库什帕尔汪达腊大败英将谢尔率领的一个旅。但杜斯特不相信人民的力量,对抗英斗争前途悲观失望。他想以反英战役的胜利为资本去换取英国殖民主义者对自己的优厚款待。在英国当局的假意应允和诱骗下,翌日,他带上一个随从向英军投降了。一周后,杜斯特被押往印度,软禁在加尔各答,靠英国的补助金生活。

喀布尔的沦陷和杜斯特的投降并没有使阿富汗人民气馁。他们既对国王的叛逆行为感到愤怒,又痛恨叔迦卖国求荣的行径。他们不接受这个由英国人扶植起来的傀儡,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对阿富汗的控制。从1840年起,阿各地民众纷纷起来反抗。1841年,卡拉特附近的西吉尔查依部落的抗英游击队,沉重打击了瓦依迈尔少校指挥的侵略军。阿喀杜尔·汗领导的杜兰尼部落游击队主动出击,重创英国侵略者,并积极准备进攻坎大哈。全国各地的反英斗争与日俱增,一场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傀儡政权的群众斗争蓬勃兴起。杜斯特的儿子阿克巴尔·汗亦投入并领导这场斗争。各地民军开展游击战争,不断袭击敌人,使英印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841年初,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威廉·埃尔芬斯顿少将接任驻阿英军总司令。

1841年秋,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达到高潮。10月,阿富汗东部吉尔查依部族的抗英游击队一度收复了重镇贾拉拉巴德,切断了白沙瓦到喀布尔的交通线。同月,库希斯坦的抗英游击队攻占了恰里卡尔哨所和加兹尼附近的谢卡巴德哨所。在阿富汗人民的打击下,英国政治专员埃尔德莱德险些丧命,侥幸逃走。11月2日,喀布尔市人民起义。事先秘密集结在首都近郊的抗英武装,在民族英雄阿扎克查依的领导下,袭击了伯恩斯和另一些英军头目在市内的宅邸,杀死了伯恩斯及其卫队。从11月3日起,起义者开始进攻英军在城外的据点。英军军火库和英国行政中心先后被起义者占领。在喀布尔人民起义的鼓舞下,库希斯坦、拉加尔、瓦尔加克等地的抗英游击队,采取统一行动,使英国侵略者受到沉重打击。英国占领军总司令埃尔芬斯顿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来反对我们了”。在战斗中,700名英军丧生;即将卸任的麦克纳顿仓惶逃命,躲进市郊的英军兵营,才幸免于死。阿富汗抗英游击队继续扩大战果,终于在11月9日占领了喀布尔市区。英军逃进军营后,不敢应战。阿扎克查依在战斗中受重伤牺牲,阿克巴尔·汗被推为抗英武装的领袖,继续领导这场斗争。阿克巴尔·汗是杜斯特的儿子。当他的父亲在1840年向英国侵略军投降时,他为这种可耻的背叛行径激怒,退入山区组织抗英游击队。喀布尔人民占领了喀布尔的第二天,他带领抗英游击队来到了喀布尔。

龟缩在军营里的英军面临缺粮、缺水的困境。官兵士气十分低沉。隆冬将至,英国人企图固守待援。11月24日,英军总司令埃尔芬斯顿为离间起义军,提出要同阿克巴尔·汗会晤。他说:如果起义领袖们争吵起来,我们就可以坚持下去,这要比在冬季雪原上撤军好千百倍。阿克巴尔·汗同意举行谈判。在谈判中,他要求英军立即撤退。1841年12月11日,麦克纳顿在一份有11项条款的撤军协议上签字,同意3天内撤军。但他没有履行协议条款,反而企图用利禄诱降阿克巴尔,以彻底废除撤军协议。麦克纳顿答应支持阿克巴尔做阿富汗国王,并给他120万卢比现款,还送给他手枪、马车等礼物。阿克巴尔虽心中十分气愤,但仍不露声色,佯称同意投降,收下了所有礼物。12月23日,在一次双边会晤中,阿克巴尔·汗当场揭露了麦克纳顿诱降的阴谋,斥责他背信弃义,毫无撤军诚意。麦克纳顿无言以对,企图逃跑,被阿克巴尔用几天前他送来的手枪当场击毙。麦克纳顿被打死后,阿克巴尔再次提出,英国侵略军必须立即撤出阿富汗,交出枪炮弹药等军火。在喀布尔民军不断的袭击下,驻喀英军司令埃尔芬斯顿将军被迫接受民军提出的全部条件,同意于1842年1月6日从喀布尔撤军。

在取得喀布尔谈判的胜利成果之后,民军司令部又给驻扎在坎大哈和贾拉拉巴德等地的英国占领军下达要其撤军的命令,但遭到两地英军的拒绝。他们决定狠狠教训一下从喀布尔撤走的这支英军,不让它同贾拉拉巴德的占领军会合,并以此对其他地区的英军施加压力,以期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1842年1月6日,16,500名英印军、随营人员和家属撤离喀布尔。英国侵略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在撤退时故意违反协议,暗中带走所有的大炮和弹药,准备撤到贾拉拉巴德后同援军汇合,卷土重来。这一阴谋被阿富汗人民及时发现,大炮弹药等全部被追回。英军大队人马沿着崎岖的山道向东部迤逦而行,当时天寒地冻,大雪封路,行军艰难,速度十分缓慢。7日,行至离喀布尔5公里的波特哈克村时,遭到抗英义军的袭击。8日行至胡尔特·喀布尔山口(即小喀布尔山口)时,英军已损失过半。后又遭到抗英武装的连续狙击,除被俘人员外,只有6人死里逃生。当他们到达离贾拉拉巴德约16英里的法特哈巴德时,其中5人因伤重死去,仅军医布莱顿幸免于死。对于这支英印军溃败的情景,马克思曾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 “1842年1月13日,贾拉尔阿巴德①(在夏贾汗浦尔附近)城墙上的哨兵们眺望到一个穿英国军服的人,褴褛不堪,骑在一匹瘦马上,马和骑者都受重伤;这人就是布莱敦(即布莱顿——引者)医生,是三个星期以前从喀布尔退出的1万5千人中唯一幸存者。他因饥饿而濒于死亡”①。恩格斯说:“寒冷,冰雪以及粮食不足的情况,就像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时一样。但是使英国人提心吊胆的不是离他们相当远的哥萨克,而是装备有远射程火枪和占据着每一个高地的顽强的阿富汗狙击手”②。英国傀儡叔迦在驻喀英军撤退后不久即被抗英战士杀死。阿克巴尔领导下的起义军实际上接管了国家政权。

英国侵略者在喀布尔的失败,动摇了他们的殖民统治。为了弥补这一损失,英国政府任命波洛克和诺特率领英军,分别从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出发,向喀布尔发起钳形攻势。阿富汗人民在阿克巴尔的领导下奋起抵抗,但终因武器装备落后,力量对比悬殊,被迫放弃喀布尔,退入山区。1842年9月5日,英将波洛克率英军重新开进喀布尔。英军炸毁了喀布尔市内最大的商场“秀尔·巴扎尔”,几千市民被枪杀。诺特率领的一支英军向喀布尔进发途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在加兹尼举行英国国旗升旗仪式时,把被俘的阿富汗抗英战士绑在炮口前,然后开炮轰击。英军进喀布尔后,把叔迦的儿子法什·贾恩扶上王位,在王宫升起英国国旗。

但是,阿富汗人民并没有停止抵抗。在北部库希斯坦有阿克巴尔领导的抗英军,南部乌尔岗德山区和查尔查依部落也组织有抗英游击队。在阿富汗人民的不断打击下,英军在喀布尔不敢久留,10月12日撤出了喀布尔。英国傀儡法什·贾恩全家也随英军逃跑了。在阿富汗人民的坚决要求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同意把软禁多年的杜斯特释放。11月,杜斯特重新执政。这样,自1839年4月起,历时3年8个月之久的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终于胜利结束了。英国在这场战争中伤亡2万多人,耗资约2亿英镑①。英国在此后36年内,未敢再向阿富汗发动武装侵略。

第二次抗英战争

第一次抗英战争结束后,从1843至1863年,杜斯特先后派军队进驻或攻占法拉、赫拉特和坎大哈三省,重新实现了全国统一。杜斯特在1863年生前,指定三王子希尔·阿里为王位继承人。但杜斯特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进行了数年内战。他们各占一方,称雄争霸,各自为政。希尔·阿里直至1869年才打败了自己最后一个对手,他的侄子阿卜杜尔·拉赫曼,初步稳住了王位。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直到1873年才完全停息下来。10年战乱,使阿富汗民不聊生,国势愈益衰败。

1874年3月,迪斯累利当了英国首相,保守党内阁决定在中亚重新实行“推进政策”,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势头,并阻遏俄国在中亚的扩张,因为,这时俄国已征服了中亚的一些汗国。推进政策的实质是,英国要进一步扩大其在中亚的势力范围。推进政策的具体目标,一是加强英属印度西北边界的防务,二是把英国的殖民统治推进到印度的一些邻邦去。

英国在巩固了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之后,鉴于阿局势有机可乘,背弃了它以前同阿国王杜斯特签订的盟约,开始执行对阿敌视的政策。英国直接干涉阿内政,借口监视俄国在中亚的活动,要求在一些城市设立驻扎官,并出兵占领基达,使英阿关系趋于紧张。

英国企图把横亘于阿东、西境内的兴都库什山作为英印政府同阿富汗的天然边界,将英国的势力范围扩张至兴都库什山南侧。1876年,英政府任命莱顿为驻印度总督。莱顿上任后,旋即向喀布尔政府提出派遣英国使团的要求,但遭拒绝。

英国在锡斯坦地区归属问题上偏袒伊朗;在封建王位继承权问题上,英国支持阿里的长子约库布,干预阿富汗的内政;阿里认为,英国出兵占领基达的行动意味着侵占阿富汗领土。这些都使阿里国王对英国十分不满。他一面拒绝在喀布尔接纳使团,一面要求把以前同英国签订的条约(即1869年3月翁巴拉条约)改为共同防御条约。为此,双方于1877年1月至3月在白沙瓦举行谈判。英国对阿里的要求不予置理,不愿承担在阿受到外来侵略时给以援助的保证。会谈未取得任何谅解和进展。阿英关系不睦,使阿逐渐倾向于俄国。

这时,俄国正在中亚积极进行扩张。1868年吞并布哈拉,1873年兼并希瓦,1876年占领浩罕汗国。尽管俄国在1873年时承认阿富汗在俄国势力范围以外,表示它不想越过阿富汗北部界河阿姆河,但其南下进行侵略的野心不死。它见阿英关系出现裂痕,遂乘机对阿进行拉拢和利诱。1878年6月13日,旨在争夺巴尔干的国际会议在柏林开幕,有英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和巴尔干各国代表出席。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支持下,英国主张缩小在俄国势力范围内的保加利亚的国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由奥匈帝国占领,俄国在土耳其所侵占的利益,大部分应由英、奥瓜分。俄国为了对抗英国,向其施加压力。在会议期间,它向阿富汗北部边境增兵2万人,同时,派出斯托列托夫将军为首的军事使团同阿国王谈判,拟就了俄阿同盟条约草案。这件事成了英国侵略阿富汗的一个借口。英国指责阿里国王与俄国合伙,敌视英国,图谋侵略印度。事实上,俄国的真实意图是拉住阿富汗,以阻遏英国向北面推进。这是英俄在中亚地区的一场争夺和较量。

阿里国王幻想同俄国结盟来制约其向阿富汗扩张的步伐,并以此让英国改变对阿富汗的强硬态度。阿里以为,一旦英国侵阿,就会得到俄国“朋友”的援助。他哪里知道,就在1878年7月21日,俄国和英国在柏林签署和约,两国在东方问题上达成了暂时谅解和妥协。俄国经过1877—1878年俄土战争后,军需储备用尽,军队也精疲力竭,同时国内局势不稳,无力同英国、奥匈帝国和德国抗衡,再发动新的战争。于是便改变初衷,指令斯托列托夫迅即回国,使刚拟定出来的条约草案未经草签就流产了。

当时,英国获悉俄国斯托列托夫使团抵喀布尔活动的消息,即通知阿方,拟派出以诺维尔·张伯伦为首的军事使团去阿。阿里国王借口要为死去的王位继承人——小王子阿卜杜拉·章举行吊唁活动,推迟接待英使团,张伯伦一行在阿、印边界受阻,只得悻悻而归。阿里的这种做法给英国再度侵阿以直接借口。1878年10月31日英国向阿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但未及等到阿里国王的复函,英军就已越过阿印边界,侵入了阿领土。

1878年11月21日,英国出动5万余人的军队,兵分3路,从坎大哈、开伯尔和库腊姆侵犯阿境。由于阿里国王采取不抵抗政策,指令阿军后撤。英军在几乎未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占领了贾拉拉巴德、库拉姆盆地和坎大哈。面临英军的大举入侵,阿里国王仍幻想得到沙俄的援助。他放弃了首都喀布尔,带上随从人员逃往北部城市巴尔赫,向俄国土耳其斯坦总督考夫曼将军求援。但考夫曼遵照沙皇的旨意,借口冬天无法运兵越过兴都库什山,拒绝援助。阿里提出要亲自去圣彼得堡向沙皇当面提出请求,又遭到俄国人的阻挠。俄国人劝说阿里国王同英议和。阿里的一切希望落空,知道自己受骗了,气愤万分,于1879年2月21日在绝望中死去。

阿里死后,其长子雅库布继位。雅库布也是一个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的国王。慑于英国的武力威胁,他在1879年5月26日前往阿东部南格哈尔省一个名叫甘达马克的小镇,同英国代表卡瓦格纳里少校签订屈辱性的《甘达马克条约》。条约规定:阿富汗将东南部一大片战略要地,包括库腊姆、西比、比辛等地区割让给英国,英国保留对开伯尔山口和米奇尼山口的管辖权;在首都喀布尔设置英国官署,英国武装卫队随之进驻;阿在同其他外国的交往时需同在印度的英国当局商量;英国给雅库布每年6万英磅补助金。

签约后不久,即7月24日,一个以卡瓦格纳里为首的英国使团,连同一支5、 6百人的英国卫队进驻了喀布尔。卡瓦格纳里粗暴地干预阿行政事务,独揽人事大权,随意任免官吏,对阿富汗人颐指气使,并下令逮捕了喀布尔卫戍部队官兵,激起喀布尔各界人士的极大愤慨。9月3日喀布尔军民奋起反抗,杀死了卡瓦格纳里,放火烧毁了他的官邸。阿富汗人、塔吉克人和乌兹别克人,纷纷起来反对英国侵略者,要求雅库布宣布进行“圣战”。英国政府获悉此事后,调动大批军队去喀布尔进行报复。10月6日,罗伯兹率领英军侵占喀布尔。雅库布国王命令阿富汗士兵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亲自前往英国军营“请罪”,结果被英军当作俘虏扣留,押送至印度。阿富汗首相、外交大臣和阿军总司令也被放逐至印度或关押在英国军营内。阿富汗成了一个没有国王和政府的国家。

正当英侵略军飞扬跋扈之时,喀布尔的市民,同阿富汗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样,也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英军在喀布尔人民的打击下,被迫把军队收缩和聚集在市西郊的希尔普尔军营内固守待援。

1879年12月初,喀布尔周围地区6万抗英武装陆续向喀布尔方向汇聚,12月中旬开进喀布尔市区,并占领了环绕首都四周的一些制高点,对希尔普尔军营形成了包围之势。抗英武装领导人把指挥部设在遭毁损的巴拉赫萨尔宫内。1880年4月23日,聚集在喀布尔的各路抗英武装向敌人发起总攻击。但由于叛徒告密,英军事先获悉情报,作好了迎战准备,加之抗英武装的两个首领帕恰·汗和穆罕默德·沙·汗·索哈布被英国侵略者用金钱收买,在战斗中故意指挥他们的部队暴露在英军的火力圈内,造成严重伤亡,未能攻克希尔普尔军营。这时英国援军也从背后进攻喀布尔,民军腹背受敌,下令撤出战斗。喀布尔市重新为英军所控制。

1880年1月,罗伯兹将军发表声明,伪称英国政府不想同阿人民作战,阿富汗人可以选择任何人当阿富汗的国王。这项欺骗性的声明使英国人赢得了一段喘息的时间,喀布尔出现了暂时的平静。罗伯兹在请示英国政府之后,决定把喀布尔交由一名英国的代理人管理,他指派阿里·穆罕默德亲王为喀布尔省长。罗伯兹又下令从坎大哈抽调一师英军,加强喀布尔的防守。

1880年3月,流亡在外的阿里国王的侄子阿卜杜尔·拉赫曼从俄国的中亚地区越过阿姆河返回阿富汗北部。他得到俄国政府秘密供给的武器、金钱等,宣布对英国进行圣战,声称要把阿富汗从英国人的统治下拯救出来。在他的号召下,一支抗英大军很快组织起来,拉赫曼成了阿富汗北部数省人们公认的抗英领袖。英、印当局惶恐不安。莱顿指示侵阿英军中的政治官员设法同拉赫曼接触,以探求和谈的可能性。英国政府打算同拉赫曼单独达成协议,制造阿富汗国家分裂,挑起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内战,分而治之。侵阿英军司令部在1880年4月、6月、7月接连3次致函拉赫曼,吁请他南下谈判。拉赫曼虽然表面上主张圣战,实际上无意同英军作战,没有把敌人赶出阿富汗的决心和信心,加之他为了同当时统治赫拉特的阿里国王的次子阿尤布·汗亲王争夺王位,也需要取得英国的谅解和资助。在英国的诱压下,拉赫曼接受了和谈建议,准备妥协退让。他函复英国人,答应亲自率部南下,同英方在喀布尔会晤。7月中旬,谈判达成协议。英国承认拉赫曼对阿富汗北部及喀布尔的统治,向他提供武器,并给予补助金,撤出设在喀布尔的英国官署;拉赫曼则表示:继续保留甘达马克条约中的关于阿富汗的外交活动受英国控制的条款,允许英国在坎大哈省驻军,默认该省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样,阿富汗就被分裂成三部分:英国人占领了坎大哈,拉赫曼占领了喀布尔及北部地区,阿尤布·汗占领着赫拉特。拉赫曼同英国实行妥协的同时,阿尤布·汗带领的一支抗英武装,从赫拉特出发向坎大哈省挺进。英军闻讯后,急忙调兵阻击。

阿尤布·汗是雅库布国王的兄弟。当时任赫拉特省督。1880年6月,他在当地爱国军民的推动下,树起了抗英斗争的大旗,率领1万2千人开赴坎大哈。这支抗英义军沿途受到各地村、镇居民的热情接待,许多热血青年志愿参军,官兵情绪激昂,斗志旺盛,誓与英军决一死战。 7月20日,这支抗英义军行至梅旺德村郊外时,同前来迎战的英军一个旅相遇,两军激战了6天。第7天,义军又发起新的攻势。那天,时值盛暑,烈日当头,旷野上酷热异常。但英军已争先抢占了一条水渠,切断了水源。义军战士口渴难忍,疲惫乏力,眼看就要影响战斗。正在此时,从支援义军的人群中走出一位年青姑娘,她撩起面罩作为旗子,向战士们挥舞,并用阿富汗民间传统的两行诗的形式,当即编唱了一支战歌,鼓励战士们继续英勇杀敌。这位姑娘名叫马劳莱,她唱的歌中有两句是:“亲爱的兄弟啊,如果你在梅旺德不敢于战斗牺牲;对着真主起誓,你就要背上一个懦夫的不良名声。”

马劳莱充满豪情的战斗歌声大大激励了战士们的斗志,他们奋不顾身地向敌人阵地冲去,杀得英军溃不成军,仓惶逃窜,英将布鲁兹率领的这个旅被全歼。战斗结束后,阿尤布·汗又立即率部包围了坎大哈市。这场鼓舞人心、威震敌胆的战斗是在7月21日阿卜杜尔·拉赫曼在喀布尔以北的哈里卡尔市宣布他为阿富汗国王的几天后的7月27日胜利结束的。

梅旺德战斗:英国“常胜军”惨败的情景

由于拉赫曼同英军妥协求和,并在谈判中同英方达成了协议,使英军得以抽出主力来对付其他地区的抗英武装。8月下旬,拉赫曼派出两名亲王及一队骑兵沿途护送由罗伯兹亲自率领的英国增援部队前去围剿阿尤布·汗的义军。增援的英军开抵坎大哈后,同被围困的英国守军前后合击,才打败了阿尤布·汗的军队。紧接着,罗伯兹宣布英国承认拉赫曼为阿富汗的国王,并称将把坎大哈交给拉赫曼所任命的阿富汗官员管理。拉赫曼则表示接受甘达马克条约所规定的各项条款。

1880年11月,驻扎在喀布尔和坎大哈的两支英军在拉赫曼所派的两名亲王及卫队的护送下,先后撤出了阿富汗,返回印度。显然,正是梅旺德战役的光辉胜利,震惊了英国朝野上下。阿富汗各族人民的长期抵抗,促使英国最后下决心从阿撤军。

从阿富汗撤军后,英国每年给阿180万卢比补贴,扶植阿卜杜尔·拉赫曼政府,促使拉赫曼国王进一步亲近英国。拉赫曼执政后,立即解散了抗英游击队,收缴了他们的武器,一些抗英武装的首领也被逮捕、处死。

在第二次抗英战斗中,阿富汗人民虽奋勇抵抗,但由于拉赫曼的妥协,这场斗争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阿富汗虽然没被英国吞并,在外交上仍受制于英国,内政上也受其影响,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

两次抗英战争使阿富汗基本上保持了民族独立和完整,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1884年阿富汗全国重新实现了政治统一。

注释

① 杜兰尼是音译,意为“珍珠中的珍珠”。

① 即贾拉拉巴德。

① 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5—16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4页。

① 一说英军损失3万多人,战费支出1亿5千万英镑。

相关参考

美国历史 发现与阿富汗战争惊人相似

 美解密越战档案发现与阿富汗战争惊人相似  眼下,美国正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中。据英国《经济学家》7月22日称,阿富汗未来的局势仍旧不确定。伊朗议长拉里贾尼21日也表示,华盛顿仍在重复过去的错

苏联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先后在阿富汗扶植达乌德、塔拉基和阿明政权,以图控制阿富汗。当阿明政权与苏联拉开距离时,苏联决定直接出兵,以武力帮助阿富汗更换领导。19

世界战争风云 阿富汗抗英战争

   以弱敌强的阿富汗抗英战争   阿富汗地处中亚地区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英国殖民者侵占印度后,不断向中亚发展,企图控制阿富汗,以

阿富汗 阿富汗·1919年5-8月阿富汗第三次抗英斗争

1919年5-8月阿富汗第三次抗英斗争1919年5月6日,英国殖民军向阿富汗宣战。阿富汗埃米尔于7日宣布“杰哈”(圣战),团结了边境两边的各部族力量,向英国宣战,第三次抗英战争开始。战争开始后,英军主

历史百科 1919年8月8日《拉瓦尔品第和约》签署

1919年8月8日《拉瓦尔品第和约》签署《拉瓦尔品第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的双边条约。英国与阿富汗在第三次英阿战争停战后开始进行双边谈判。1919年8月8日,阿富汗代表阿里

世界历史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亦称阿富汗战争。  70年代,苏联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

中国与阿富汗边界为何有一条狭长走廊

阿富汗为何有一条长廊与我国相邻?本属我国,只因3个因素而形成中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在中亚地区要说谁是强国,当属阿富汗。因为此国在历史上战争不断,是大国争夺的地区。苏联沉陷阿富汗战争10年,最

历史秘闻 英国、苏联都曾败给阿富汗

阿富汗(Afghanistan)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其战略位置特殊,不仅是中东的「心脏」,更是中亚地区的命脉所在,曾有一说「谁能拿下阿富汗,就能把控中东」,因此这个国家虽然资源贫瘠,但仍旧

历史秘闻 英国、苏联都曾败给阿富汗

阿富汗(Afghanistan)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其战略位置特殊,不仅是中东的「心脏」,更是中亚地区的命脉所在,曾有一说「谁能拿下阿富汗,就能把控中东」,因此这个国家虽然资源贫瘠,但仍旧

不占优势

一、清朝与阿富汗的早期接触:相遇于帕米尔高原的两大帝国乾隆二十四年,正当清朝经过长期战争,终于消灭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两路,再一次将中原王朝的疆域延伸至帕米尔高原之际,中亚西部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