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欧安会——东西方缓和的产物
Posted 物
篇首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欧洲 欧安会——东西方缓和的产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欧洲 欧安会——东西方缓和的产物
欧安会——东西方缓和的产物
二次大战后,欧洲政治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东西分治和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长期对峙。直到70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虽已结束20多年,尚未缔结全面的对德和约,由二战和战后发展形成的边界领土和政治现状尚未得到普遍全面的确认。人们曾多次试图解决二战的遗留问题,结束这种不正常状态。由于冷战和国家集团利益的冲突,这些尝试都失败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美苏之间和整个东西方关系日趋缓和,冷战作为一个时代在欧洲告一段落。为解决二战未了问题开辟了道路。欧洲安全与台作会议的召开,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欧安会的由来
举行欧洲安全会议的设想,最早出自于苏联1954年提出的一项建议。当时在柏林举行的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建议召开欧洲安全会议,以制定一项集体安全协定。之后,东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在全欧集体安全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主张。波兰外长腊帕茨基在1958年提出建立中欧无核区的主张,1964年又提议召开包括美国在内的欧洲安全会议。到1966年时,召开欧安会的主张已成为苏联东欧国家大事张扬的一项主要外交倡议。
1966年7月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布加勒斯特会议通过关于加强欧洲和平与安全的宦言,提出承认战后边界、承认两个德国、取消北约和华沙军事集团、从欧洲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建立无核区、召开全欧会议等7项主张。1968年6月,北约组织外长会议提出举行中欧裁军淡判的建议,与华约的倡议相对抗。与此同时,由一些北约和华约9国的代表组成“九国(后为十国)集团”进行对话。他们在1965—1968年期间举行会晤,讨论了建立集体安全的可能性。1968年8月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暂时中断了东西方之间的磋商。1969年3月华约国家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向所有欧溯国家发出呼吁书,主张尽早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建议举行包括所有欧洲国家代表参加的筹备会议,以便确定召开这样一次会议的程序和会议议程。
苏联积极主张和筹划召开欧安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欧安会使由二战和战后发展形成的于已有利的欧洲领土和政治现状得到普遍的确认。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拒不承认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不愿意承认战后的中欧边界现状,希望按照西方所主张的条件谋求德国统一。正是出于这样一些理由,北约国家长期拒绝采纳苏联召开欧安会的建议。但是60年代以来,美国及其西欧盟国事实上已逐步走上承认德国分裂现状的道路。特别是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东西方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实施,奥得—尼斯河边界已经被西方国家正式承认,联邦德国同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已逐步走向正常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对欧安会的反对也就不再那么坚决了。
1969年4月,北约国家外长利用纪念北大西洋公约签订20周年的机会,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表示同意有条件地举行欧安会,西方先后提出的先决条件主要有。1.美国和加拿大参加拟议中的全欧会议; 2.美、英、法、苏四国就柏林问题签订一个协定;3.东西方就中欧相互均衡裁军进行谈判;4.把人权、人员和思想自由交流问题列入会议议程。经过多方讨价还价,苏联和华约国家基本上满足了西方的要求。事实上早在1969年4月初苏联就已表示,不再反对美国参加全欧会议。1970年6月华约国家会议公报确认美国和加拿大可以参加拟议中的欧安会,并同意把人员和思想交流问题列入会议议程。
在西方国家提出的先决条件中。柏林问题是个关键。联邦德国在推行新东方政策过程中,已作出不少让步,它要求对方也给予相应的报偿。西方国家认为,既然苏联的目的是确认欧洲现状,也应当承认西柏林的现状,确保西柏林地位的稳定。如果苏联不同意缔结关于柏林地位的协定,它们也不同意举行苏联一心想要召开的欧洲安全会议。1970年3月四大国开始关于柏林问题的会谈。1971年9月3日美、英、法、苏签订有关柏林的四方协议。协议规定,“在西柏林地区和联邦德国之间,所有的人员和非军事物质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不得受到阻碍。”协议赋予柏林以四大国长期占领的形式,承认西柏林同联邦德国之间存有特殊关系,西德在对外事务上可以代表西柏林,但“西柏林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这样,通向召开欧安会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就消除了。
此外,还有一个如何使苏联同意就中欧相互均衡裁军开始进行谈判的问题。1969年12月举行的北约组织外长会议发表声明,把相互均衡裁军列为东西方谈判首先应该予以解决的问题。后来,北约组织表示,就这一问题进行的谈判应该同全欧安全会议分开来单独进行。西欧国家之所以对举行这一谈判特别感兴趣,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把它看作是阻止美国单方面减少在欧洲的军事力量的手段。他们担心东西方关系的缓和、美国国会的压力以及西欧相对良好的经济状况和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可能促使美国决定单方面减少它对欧洲防务所承担的义务。他们希望尽快开始中欧裁军谈判,以减轻美国国会要求单方面从欧洲撤军的压力,并通过双方同时承担裁军义务的办法,把美国和苏联套在一起,设法把美国拴在欧洲。为了迫使苏联对西方的这一倡议作出积极的响应,基辛格1972年9月访苏期间,把美国同意欧安会开始的日期同苏联承诺同意开始中欧裁军谈判联系起来。在苏联接受美国的要求后,美国于当年11月16日接受芬兰政府开始欧安会多边谈判的邀请。中欧相互均衡裁军谈判的预备会议于1973年1月在维也纳召开。
在筹备和举行欧安会的过程中,以芬兰为代表的一些欧洲中立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由于不属于两大军事集团中的任何一方,比较超脱,可以在东西方之间扮演一种调解者和中间人的角色。1969年4月北约国家外长华盛顿会议以后,芬兰认为华盛顿会议公报表明北约国家已原则上同意参加欧洲安全会议,因此于当月5日向所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发出外交照会,表示愿意充当预备性会谈和会议的东道主。之后东西方之间围绕会议议程和其他有关问题经过多方磋商和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一致,同意于1972年11月22日在赫尔辛基开始举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多边预备性会谈。在这之前,从9月到11月在赫尔辛基举行了以大使级茶会为掩护的非正式接触。预备性会谈持续达6个月(1972年11月22日—1973年6月8日),就正式会谈要达成的协议进行讨论,拟定了赫尔辛基磋商最后建议书,决定于1973年7月在赫尔辛基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第一阶段会议。
东西方缓和的产物
欧安会的召开,是战后欧洲和整个东西方关系发展演变的结果。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得以召开,首先和美苏关系缓和的大气候分不开。战后欧洲两大集团的对峙,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抗衡为基础的。此后初期美国占有核优势。1957年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美国再也不能确保美国本土不遭受毁灭性的核打击。1958至1962年期间以柏林和古巴为焦点的一系列危机,曾使世界面临战争的边缘。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突出地表明,两个军事大国之间的争端和分歧随时都可能把它们卷入一场毁灭性冲突中去。两个超级大国为了避免迎头相撞两败俱伤,必须设法稳定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直接磋商和双边谈判解决其利益冲突所引起的各种问题。1963年6月白宫和克里姆林官之间建立了“热线”,两国领导人可以在必要时直接进行磋商。面对毁灭性核战争的威胁和军备竞赛给它们各自带来的沉重负担,美苏开始了一系列新的军备控制谈判。1967年美、英、苏三国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1968年签署防止核扩散条约。1969年1月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后,美苏关系有了新发展,尼克松一上台就宣布美苏关系将由“对抗的时代”进入“谈判的时代”。当年就开始了美苏战略武器谈判。1972年5月尼克松访问苏联,美苏签订“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关于限翩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和“美苏关系的基本原贝8声明”。美苏领导人的会谈确认美苏战略力量的均势地位,表示要以和平共处和缓和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防止再出现可能使两国关系极端恶化的形势”。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两国签订“防止核战争协定”,使美苏关系进一步缓和。
促使美苏关系转向缓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美国方面来说,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使美国耗费巨额金钱、物资,90万美国士兵伤亡,而且严重动摇了美国国内政局的稳定,损害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在60年代有了迅速发展,到70年代初美苏的战略武器形成大体相当的均势。在西欧和日本经济力量显著增强的情况下,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份量和地位相对下降。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美国统治集团决定收缩战线,调整它同盟国和对手的关系,设法尽快从越南脱身。美国从战略需要出发,不得不对苏联强烈希望召开欧安会的要求作出积极的响应。1972年尼克松访苏发表的公报表示,两国一致同意欧安会的召开不应受到不适当的延误。一旦关于柏林的四方协议签订,就应尽快开始关于欧安会的多边磋商。
就苏联方面来说,它也需要缓和同美国和整个西方的紧张关系。其动机主要是;通过同美国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避免超级大国之间危险的对抗,通过多边协议确认战后形成的于己有利的地缘政治和领土现状;利用缓和的有利形势,发展同西方的经济贸易联系;利用西方政治、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对缓和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加深西方营垒内的分裂,排挤美国在西欧的势力。苏联之所以积极推动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召开,除了要周定欧洲现状这个重要目的之外,与美国搞缓和、稳住西欧,以便腾出手来对付恶化了的中苏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60年代中苏关系由紧张、分裂到发生公开的边界武装冲突,对国家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70年代中美关系由松动、和解到逐步正常化,导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出现一个全新的格局。苏联对中美的接近非常不安。为此苏联一方面积极同美国拉关系,试图对中美接近加以牵制;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召开欧安会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以便把更多的力量从欧洲转到它的亚洲边界。
在东西方关系,特别是欧洲的缓和进程中,欧洲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人由于他们的地理环境,实际力量和切身利害关系,对于缓和紧张局势、建立一种更为稳定正常的东西方关系,比两个超级大国表现得更为关切,积极和主动。东西欧国家之间历史上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恢复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是它们共同的要求,符合双方的利益,是推动它们相互接近的强劲动力。但是,客观的现实是它们分别属于长期对峙的两个不同军事政治集团,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活动受到集团对立的制约和限制。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不仅事关欧洲国家的安全存亡,而且也会为改善它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扩大它们对外活动的回旋余地提供条件和机会。
正是基于上述一些原因的考虑,某些西欧国家比美国更早地采取实际步骤走上同苏联改善关系的道路。早在50年代英国就第一个着手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充当了缓和东西方紧张关系的探索者。60年代先是法国,然后是意大利东方政策的变化,成为东西方关系改善的重要开端。特别是法国,戴高乐总统的独立外交、防务政策和东西方“缓和、谅解与合作”的主张以及1966年他对苏联的访问,对苏法关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不过,对欧洲局势和东西方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影响的,还是德国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使德国一分为二,并且通过两个德国分别参加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政治集团使其分裂固定化。然而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不甘心承认这一现实。西方不承认民主德国政权的合法性,苏联和华约国家对西柏林的地位一再提出异议和反对。双方围绕柏林问题的僵持和对抗,曾使东西方关系不时处于一触即发的危机状态。不过战争并没有爆发,相反它表明双方谁也无力而且也不愿冒战争的风险去用武力改变现状。东西方试图通过谈判消除危机,寻求一种更为稳定的解决办法,说明双方准备承认既成事实。柏林墙的建立和西方的默认,表明双方事实上已走上承认欧洲现状的道路。接着。戴高乐公开宣布支持波兰与民主德国以奥得—尼斯河划界,美国表示不打算用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德国问题态度上的这种变化,促使西德去调整和修改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1966年上台的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和社会民主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放弃了鼓吹同一切承认民主德国的国家断交的“哈尔斯坦主义”,西德同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勃兰特在1969年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大力推行新东方政策。他深知苏联是打开通往东方道路的关键,放弃了捷克事件前试图绕过苏联同东欧国家发展关系、孤立民主德国的做法,决定首先同苏联对话。勃兰特宣布准备在“承认既存现实”的基础上同苏联和波兰实现关系正常化,于1970年先后与苏联和波兰签订条约,承认了欧洲各国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勃兰特于1970年亲自前往民主德国访问,表明他事实上承认了两个德国的存在.1971年12月,东、西德签订双方关系的基础条约,1973年12月又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了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条约。
西欧国家同苏联东欧国家双边关系的改进,特别是联邦德国同其东方邻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协定,对改善东西方关系的气氛、推动欧洲缓和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为在多边基础上召开全欧会议准备了条件。而美苏关系的改善不仅为欧洲的缓和进程开了绿灯,还促使西欧国家争相扩大它们同苏联的联系渠道。它们担心美苏两家就欧洲安全问题进行越顶谈判;害怕美国为了迎合同苏联搞全球交易的需要,牺牲欧洲的利益。因此西欧国家不仅十分重视发展它们同苏联的双边关系,也非常珍惜欧安会为其提供的同苏联东欧国家进行多边谈判的机会,以便使欧洲缓和韵进程沿着更符合欧洲人利益的轨道向前发展。这样,苏联、美国和欧洲国家出自不同的考虑和需要,在召开欧安会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通往欧安会的道路打开了。
会议进程及其评价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于1973年7月3日在赫尔辛基开幕。会议的参加者包括几乎全部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拒绝参加;安道尔因向来由法国负责其外交事务,没有被邀请,摩纳哥没有参加筹备阶段的磋商,参加了正式会议)以及美国与加拿大,共35国。它们是: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希腊、梵蒂冈、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圣马力诺、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苏联、英国、美国和南斯拉夫。
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73年7月3日—7日在赫尔辛基举行外长会议, 8月29日—9月2日在日内瓦举行协调委员会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批准了筹备会议所通过的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确定了会议议程。会议的议题大体划分为三类1.欧洲安全问题; 2.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3.人文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此外,还有会议文件贯彻及后续会议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3个委员会,分别就上述问题进行谈判。在这3个委员会之下设立11个小组委员会,就议程上各个专题进行讨论。还建立一些专门的工作小组,包括负责有关后续会议的小组,就有关问题进行磋商。
第二个阶段的会议于1973年9月18日到1975年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是进行实质性谈判的阶段。与会国的375名专家在各委员会、小组委员会和专门工作小组中就三大议题及其他有关议题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总的说来,苏联和大多数东欧国家希望会议开得简短、具有象征性,并尽早召开首脑会议签署确认欧洲现状的多边协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采取了更为积极的立场,希望欧安会能够扩大其对外活动的回旋余地,成为他们对苏联保持独立的一种手段。西方国家一般说来不愿意匆忙地召开高级会议,希望通过详尽的不紧不忙的谈判,利用苏联急于使会议尽快圆满结束的心情,迫使苏联在西方感兴趣的问题上做出让步。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对欧安会的看法和具体策略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和差异。美国把主要精力放在同苏联就全球性问题进行的双边谈判上,所以赋予欧安会以第二等的比较次要的意义。在会议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后,它采取一种“低姿态”的策略,让欧洲人,特别是共同体9国扮演主要角色。西欧国家较美国更为重视欧安会为它们提供的同苏联进行直接谈判的机会。它们表示除非经过大量谈判使西方争取实现的目标取得某些进展,否则它们不准备去赫尔辛基出席高级会议。但是美国由于国内外的需要(缓和水门事件的冲击,在军控谈判和地区冲突问题上寻求苏联的支持),对早日结束谈判、召开高级会议表现了较大的兴趣,要求西方盟国采取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美国的作法引起西欧国家的忧虑和不满。它们担心西方降低在谈判立场上的要求,会使苏联拒绝作出它本来可能作出的让步。后来,美苏双边关系的恶化和美国国内政局的变化,使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尼克松总统的去职消除了美国希望尽早结束欧安会,以外交成就挽回总统信誉的压力。美国公众对整个缓和构想不断增长的怀疑,导致美国对苏态度趋于强硬。在谈判进程的最后8个月期间,美国同其盟国的立场已经非常接近。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认为,欧安会从根本上说是西方在一场全球性的棋赛中对苏联作出的一种让步。的确,苏联通过欧安会基本上实现了使东、西方确认欧洲现状的目标。但是西方也利用苏联要使欧安会获得成功的急切心情,在谈判中迫使它作出两项重要让步:1.把以和平手段改变边界的可能性同确认战后边界的不可侵犯性一并列入会议的最后文件;2.苏联东欧国家同意在保障人权和各种基本自由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承诺。
欧安会的第三阶段会议于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赫尔辛基举行。35个与会国的国家和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在经过第二阶段近两年时间谈判所产生的会议最后文件上签字。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是一部篇幅浩繁、内容庞杂的文件汇集。它之所以采取最后文件的形式,是要强调表明它只是记录了会议的结果,并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最后文件除前言和结尾部分外,包括5个主要文件。第一个是“关于欧洲安全问题”。它又包含“指导与会国间关系的原则宣言”和“关于建立信任措施和安全与裁军某些方面的文件”。前者列举了10项原则,其中有:主权平等,尊重由主权所产生的各项权利;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国家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内部事务;尊重人权和各项基本自由,包括思想、道德、宗教和信仰自由。后者制定了邀请有关国家参观军事演习和交换军事活动情报的规定。第二个主要文件涉及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问题,其中包括商务交流、工业合作和举办共同项目、科学技术合作,环境保护合作,发展交通运输、促进旅游业、外籍劳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专业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等。第三个文件题为“关于地中海的安全和合作问题”,规定增进欧洲国家与未参加欧安会的地中海地区国家之间的磋商,加强合作,减少紧张局势。第四个主要文件涉及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问题,包括人员交往、信息、文化和教育交流几个方面。文件对人员交往、旅行、通婚、新闻记者的活动、文化和教育交流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一些具体要求和规定。第五个文件是有关后续会议问题的。与会国表示决心继续推进欧安会所开创的多边外交进程,宣布将于1977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续会,检查最后文件条款的执行情况。贝尔格莱德续会(1977—1978年)成为定期举行欧安会续会的先例。1980—1983年在马德里举行了第二次续会。第三次续会于1986年11月在维也纳开始举行。此外,在欧安会多边磋商机制的范围内还举行了一系列专题会议,讨论会和专家会议。
欧安会最后文件是与会各方长期谈判、讨价还价的结果。它反映和记载了与会国彼此不同乃至冲突和对立的目标与愿望,以及为达成一致所作的必要的妥协和让步。它的许多提法模棱两可,前后矛盾,各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不同的解释。对欧安会和最后文件的评价,东、西方的观点不仅大相径庭,而且强调的重点也不相同。苏联曾大事宣扬“会议记录了从冷战转问国际局势缓和的积极成果”,“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关系的新阶段”。它突出强调“指导与会国间关系的原则宣言”的重要性,把它称为“和平十大金科玉律”、“和平共处的欧洲宪章”,特别重视“现有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得到与会国的集体确认”。西方则认为欧安会只不过是确认了欧洲的现状。最后文件“通篇不是漂亮的言辞,就是无用的空话”,“不值得劳驾那么多的国家元首”。那些美好的原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为空洞的设想”。美国对于苏联在欧安会后乘机争夺军事优势和捞取政治,经济好处特别恼火;认为缓和已经死亡,最好把它忘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联东欧国家持不同政见运动的发展,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在西方越来越不再被看成只是对欧洲现状的确认,而更多地被看作是向东方国家中“人权运动”提供支持的一件潜在而有用的武器。
至于谈到欧安会的意义和作用,如果摆脱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歧见,有两点应该加以强调:1 .欧安会发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制定对德和约的代和会的历史作用。正如我们在一开头就已指出的,到70年代初,二战结束已经20多年,但战时的盟国同它们的主要敌人前纳粹德国的历史继承人尚未缔结和约。欧安会把两个德国同时纳入一次全欧范围讨论安全与合作的会议,通过会议使二战和战后形成的欧溯边界和政治现状得到了普遍全面的确认,并为缓和时代的欧洲国家关系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原则,从而正式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不正常状态。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实际上起到了对德和约的作用。这无疑有助于稳定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东西欧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接近和交往。2.欧安会为欧洲国家之间交流意见、促进谅解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多边的比较稳定的机制和渠道。欧安会续会和在欧安会多边磋商范围内举行的一系列专题会议、讨论会与专家会议,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欧洲机制。这一机制不仅容纳了众多的成员,涉及的问题范围广泛,而且形式灵活,它为东、西方之间,中立国和结盟国家之间,以及大国与小国之间,提供了一个辩论的讲坛和讨论问题的场所。即便在东西方之间局势紧张的时刻,它也可以作出有益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利用这一机制,当然苏联也会多方利用这一机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相关参考
1975年战后东西方关系第二次缓和战后东西方关系第二次缓和,以1975年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结束,并签署《欧安会最后文件》(亦即《赫尔辛基宣言》)为其主要标志。60年代末期,美国因越南战争等方面的因素,
欧洲安全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为建立对话渠道而召开的。50年代,苏联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建议。70年代初,苏联和华约国家又提出了举行欧安会的建议。1972年5月,美苏就召开欧洲
欧洲冷战基本结束——欧安会巴黎首脑会议1990年11月19—21日,举世瞩目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在巴黎克莱贝尔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北约和华约签署了《欧洲常
历史百科 1986年11月-1989年1月欧安会维也纳续会召开
1986年11月-1989年1月欧安会维也纳续会召开欧安会维也纳续会,即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第三次续会。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欧洲33国以及美国、加拿大的代表于1986年11月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
1984年1月17日欧洲裁军会议召开欧洲裁军会议,全称为“欧洲建立信任与安全措施及裁军会议”。会议根据1983年9月欧安会马德里续会最后文件的原则规定,于1984年1月1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
欧洲 1989年3月6日欧洲常规裁军谈判及欧洲建立信任和安全措施谈判开始举行
1989年3月6日欧洲常规裁军谈判及欧洲建立信任和安全措施谈判开始举行欧洲常规裁军谈判与欧洲建立信任和安全措施谈判,是1989年3月6日同时开始举行的两项多边国际谈判。这两项谈判是根据欧安会维也纳续会
1959—1960年战后东西方关系首次缓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东西方国际关系出现了短暂缓和时期。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在对外关系方面进行了部分调整。苏联在斯大林去世后,也在外交政策上出现某种松动
在缓和氛围中解体——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散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国和意大利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所组成。这个组织1947年
1987年战后东西方关系开始出现第三次缓和战后东西方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其结果直接导致支配国际关系40余年的雅尔塔体系的彻底崩溃。80年代初期至中期,东西方关系处于严重对峙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
很多看似非常古老的词汇、概念,其实都是近代才发明出来的。「”民族”这个词就是西方近代产物。古代欧洲人更重视宗教和宗教派别,民族观念十分淡薄。15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国人和法国人开始初步出现民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