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Posted 石油

篇首语: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伊朗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伊朗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伊朗人民争取石油国有化运动,是当时席卷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有化为形式,以反对帝国主义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为内容,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向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变革的方向深入,具有深刻的民族民主革命内涵。运动延亘4年多,虽然由于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而失败,但影响深远,特别对推动中东人民的反帝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伊朗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兴起

伊朗石油资源丰富。50年代初期蕴藏量约20亿吨,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第4位。1950年产油3,200万吨,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第4位。1933年英伊签订了石油租让协定,规定每年将石油利润的15%至20%付给伊朗。协定有效期为60年。

从1909年到1950年的40年内,英国总共从伊朗掠取了约3亿吨石油,共50亿美元以上的利润。英伊公司成为一只依附在伊朗肌体上的巨大吸血蜘蛛。

同时,英伊公司还严重侵犯伊朗主权,在它所租让的10万平方英里土地上,自建一整套行政机构、警察和军队,使租让地变成了“国中之国”。公司还运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左右伊朗政局,直接干涉伊朗内政。

战后,英伊在石油问题上的矛盾突出起来了。这首先是因为伊朗迫切需要增加收入,以应付财政经济上的困难。1946年伊朗政府为了克服工农业生产下降的危机,缓解社会公众的不满,曾拟定了一个七年计划,声言要开展改革和建设;但资金无着,只有在增加石油税上打主意。为此,伊朗正式要求英国修改1933年协定,提高石油税。

伊朗的要求得到了美国的幕后怂恿。美国企图借伊朗之手排挤英国,染指伊朗石油。1947年10月伊朗国会通过了处理石油矿藏的法令,法令指出伊朗政府有权恢复民族权利,对本方石油采取必要措施。这个法令的起草者便是与美国有密切联系的议员沙法克·礼查扎德。

伊朗的政府根据1947年10月国会通过的法令,要求与英国进行谈判。11月谈判开始,但无结果。1948年9月伊朗在谈判中提出了25点要求,主要是:提高石油税;补偿英国战时低价购油的差价;伊方应有查帐、定价的权力,以及裁减外国雇员和提高伊朗职工福利等。内容虽广泛,要求却不高,根本没有涉及国有化问题。但英国却不作让步。这就引起了伊朗舆论的愤慨。一些爱国议员在国会讨论中抨击英伊公司。1949年1月议员阿巴斯·埃斯堪德里甚至建议撤销与英伊公司签订的协定。

1949年2月伊朗在谈判中提出英伊双方均分石油利润和伊方有权管理公司的一切业务两点要求,但遭拒绝。英方继而在5月5日提出自己的方案,即对1933年租让协定的补充协定。

补充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同意增加一点石油税,即按每年实际产油量,以吨计数,每吨增付2先令。和伊方的要求相比,英方的让步相差甚远。这表明英国坚持1933年租让权及其所带来的全部利益,无意退让。

伊朗政府看到反英群众运动正在日益兴起,便急于了结石油争执,居然在1949年7月17日同意签署这个协定。补充协定的内容一经披露,爱国人民的愤怒便再也遏止不住了;顿时全国爆发了抗议高潮。7月下旬国会讨论补充协定,爱国议员们大声疾呼,反对通过。他们采用延阻辩论的办法,挫败了统治集团在15届国会期满(7月底)前让国会批准这一协定的图谋。

反对补充协定的斗争揭开了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序幕。从此,运动便一发而不可制止地逐步升级了。

1949年10月举行了第16届国会选举。统治集团制订了一系列的反民主法规,制造假票,伪造统计数字,千方百计力图阻止爱国人士当选。但反补充协定人士则加强团结,集体抗击统治集团的限制和破坏。10月14日首都知名爱国人士在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摩萨台的率领下,进入王宫请愿,要求政府中止干涉选举和宣布首都已举行的选举无效。国王被迫同意。10月23日他们又在摩萨台家中集会,宣布成立爱国政党民族阵线。

初创时,民族阵线还只是一些意见暂时一致的闻名人士的联合,但在以后发展为一个政党。并吸收集体成员,具有爱国政党联盟的性质。这些政党团体中较重要的有:代表知识分子的伊朗党、代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的劳动者党和某些有影响的宗教团体。民族阵线最初只提出选举民主化的口号,没有涉及石油问题;其唯一主张是:“通过选举自由和出版自由以建立民族政府”。

民族阵线的主要领导人是伊朗著名政治家穆罕默德·摩萨台。他出身于贵族官僚家庭,青年时代曾留学瑞士和法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薰陶。回国后,他历任省长和财政副大臣等职。礼萨汗发动政变后,又由于反对其军事专制作风,与之不合。礼萨汗称王时,摩萨台不畏压力,在国会中起而反对,从而深为礼萨汗忌恨,被贬谪多年,仍不免于祸。他在1940年被以虚构罪名逮捕,囹圄生活半年多。礼萨汗逊位后,摩萨台重返政治舞台,被选入国会。摩萨台作风清廉,正直敢言,在群众中颇有威望。他本人是个大庄园主,在德黑兰等地广有房地产,并和首都民族资产阶级人士联系密切。有他出面领导,民族阵线的号召力增加了。

1950年3月第16届国会选举结束。民族阵线在德黑兰选区大获全胜,取得了全部12个席位中的8个。摩萨台和民族阵线的重要领导人马基(政治活动家及历史学家)、巴格伊(劳动者党领导人)、萨勒赫(伊朗党领导人)、萨伊干(石油工程师)等均被选入国会。

他们立即在国会中展开反对补充协定的活动。从这时起,民阵宣布其主要任务为解决石油问题。摩萨台的心腹和重要助手侯赛因·法特米建议将石油收归国有,借以达到既取得财源又赢得群众从而建立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目的,得到摩萨台的赞许并采纳。

6月19日摩萨台在国会发言,猛烈抨击补充协定,号召人民恢复对南部石油的权利。国会决定选出由18名议员组成的特别石油委员会以审议补充协定,其中民阵成员占6席。他们提出了石油国有化的主张,但未获通过。委员会于11月25日一致决议,拒绝补充协定。

同时,民阵也发动群众在国会外大造声势。德黑兰的大学生于12月内连续在国会门口集会和请愿,要求取消英伊公司的租让权。什叶派阿亚图拉(教长)卡沙尼也发动教徒举行大规模集会,要求把英伊公司收归国有。这些几万人乃至10万人参加的盛大集会,对主张批准补充协定的当权派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执政的拉兹马拉政府被迫于12月26日宣布取消补充协定,但仍主张与英伊公司谈判,争取提高石油税。

1月11日伊朗国会成立了新的石油委员会,负责拟订实现1947年10月国会通过的关于石油问题法令的具体办法,限于两个月内完成。委员会由9人组成,摩萨台、马基等均列名其中。

形势逼人,英伊公司开始清醒,于2月10日表示愿意与伊方研究签订类似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均分利润的方式的协定,但为时已晚。国会石油委员会也已于1月底即开始讨论摩萨台等民阵成员提出的石油国有化议案了。

3月7日,反对国有化的伊朗首相拉兹马拉被宗教狂热分子刺杀。这一恐怖事件震慑了许多反对国有化的议员,使他们不敢出面和民阵成员的主张对抗。

在这样的形势下,石油委员会于3月8日一致通过国有化建议。15日及20日国会两院也先后顺利通过,并决定再延长2个月以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至此,石油国有化终于从口号变成了国会通过的法案。这是民阵的重大成就。

1950年4月26日深夜,伊朗国会石油委员会一致通过了石油国有化具体实施方案,它随后于28日及30日又先后为国会两院批准。国会还以压倒多数推荐摩萨台出任首相,组织新政府。在伊朗现代史上,摩萨台政府是第一个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从而取得了领导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合法权力。这是爱国力量的重大胜利。

石油国有化法令共有9条规定,其主要内容是:立即褫夺前英伊公司财产,但可从未来的石油收入中提出25%进行补偿;认定一切石油及石油产品的收入都是伊朗国家的财产,伊方将清查前公司的帐目;以及规定伊朗石油将优先或仅仅提供给前英伊公司的买主。

法令规定,由国会和财政大臣共组混合委员会,作为法令执行机构,并由该委员会立即拟订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组织章程。

石油国有化法令体现了伊朗民族资产阶级维护主权和民族权益的决心,也作了相当妥协,留出了很大的转圜余地。摩萨台自信能借助外交手段迫使英国承认既成事实,解决争端,从而实现石油国有化。

摩萨台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1952年7月事变

摩萨台政府的上台靠的是拥护石油国有化的社会阶层的支持。在为期2年的斗争中,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对待石油问题的态度已大体分明。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国家保证它发展的条件,渴望石油国有化能为自己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石油国有化的创导者。广大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传统的市场分子①和现代的小业主、职员和大学生等)则切盼国家复兴进步,为自己提供安定的生活和发展的机会,因而积极拥护石油国有化,它们实际上是国有化运动的主力。工人阶级则历来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强烈要求,积极参加石油国有化运动。以上这些阶级和阶层就是国有化运动的基本力量。

反对国有化的社会力量中,主角是宫廷贵族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它们依附于外国石油资本,只求多分得一些石油利润,反对国有化,更害怕这个运动可能引发的社会变动。

至于广大的农牧民则基本上没有参与这场运动。

摩萨台政府在施政纲领中列举了3项任务:(一) 实现石油国有化法令,“将所得收益用于加强国家经济和作为为人民创造福利和安乐的手段”;(二)改革国会和地方议会的选举法; (三)在对外政策上支持联合国原则,和一切国家友好。3项任务中的首要者,是实现石油国有化。

伊朗政府要求英方于5月底前派代表赴伊处理与国有化有关事务,并争取美国的同情。它接受美国的斡旋,于6月中旬与英国进行谈判;同时派出以巴扎尔甘工程师为首的接管委员会前往阿巴丹,开始接管英伊公司所属企业。

英国坚决抗拒。这是因为英伊公司是英国在中东殖民利益的重要阵地,而且公司获利丰厚(1950年即获利1.6亿多美元),是英国重要财源。工党政府以外相摩里逊为首的一派在保守党的支持下,竟调动伞兵和军舰,企图用武力解决;但首相艾德礼比较持重,主张“同意接受国有化原则”,在谈判中谋取更多的好处。这一派意见最后占了上风。

美国统治集团中存在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应支持摩萨台以排挤英国并取代之,美国驻伊大使格拉第和国务卿助理帮办麦吉里是这一派的代表,国务卿艾奇逊私下里也同意这种意见;另一派则认为美英在中东虽矛盾尖锐,但有共同利益,应与英国协调行动,压制摩萨台。前一派意见起初占上风,表现为4月美英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曾力促英国在形式上承认国有化;格拉第也在国有化法令通过前夕,向摩萨台表示支持,还允诺提供经济援助。美国国务院于5月14日声明:“美国政府虽不相信国有化,但承认其他政府有选择走那条路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对伊朗表示了某种同情和支持。

但在石油资本的强大影响下,美国政府的态度很快便发生了某些变化。在英伊争执中以中间人自居。美国也力劝英国不要动武。杜鲁门于6月1日写信给英首相艾德礼和摩萨台,要他们以西方共同利益为重,调整冲突。他的意思是要英伊举行谈判,和平解决问题;同时在调处英伊冲突中帮助美国石油资本打进英国独占的伊朗石油领域。

6月14日开始的英伊谈判,因英方仅同意形式上设立新的伊朗国家公司(亦即形式上同意国有化),但实质上坚持控制该公司的理事会而告失败。伊朗随之正式开始接管英伊公司,收回了阿巴丹炼油厂。

英国则加紧上诉海牙国际法院。6月30日国际法院作出裁决,责成双方维持5月1日前的现状,以待最后裁决。伊方拒绝,并声明以后不承认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为了打破僵局,杜鲁门于7月9日写信给摩萨台,表示愿派著名外交家、前美驻苏大使哈里曼为他的私人代表,去伊朗协助调处。摩萨台对这一建议甚为欢迎。7月下旬至8月下旬,哈里曼进行了调处。英国政府正式表示承认国有化原则,但又坚持要取得销售石油的垄断权和由英国人担任伊朗石油公司总经理,为伊方所不能同意;而伊方的最后修正案即在国有化前提下,改用一个外国人主持石油生产管理(这明显地对美国有利),也为英美共同拒之门外。哈里曼偏袒英国的调处毫无结果。

此后,英国一面对伊禁运,并威胁任何人不得购买“赃物”(伊朗石油),一面又向安理会控诉伊朗“掠夺”了它的财产。伊朗则以牙还牙,收回了英伊公司控制的管理、运输权,并积极准备在安理会和英国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1951年10月16日安理会讨论伊朗石油问题。摩萨台亲自赴会,在会上理直气壮地揭发和控诉了英国的殖民掠夺政策,宣传了自己的主张,博得了广泛的国际同情。安理会最后决定等到国际法院作出最后裁决后再开会讨论,使英国利用联合国向伊朗施加压力的计划失败。

英美又企图通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来控制伊朗石油。12月底国际银行提出设立中立的管理委员会总揽伊朗石油事务,银行则有全权决定石油的生产,提炼和销售。摩萨台坚决反对这个全盘否定国有化的方案。

由于英美在1951年下半年在远东问题上达成了一系列妥协,英国以同意对中国禁运和同意召开旧金山片面对日和会为代价,换取了美国在伊朗石油问题的支持,这表现为哈里曼在调处后期态度的变化和驻伊大使格拉第随之被调离伊朗。英美对伊态度日趋协同一致。1952年1月9日,杜鲁门和英国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首相丘吉尔发表联合声明,赞同国际银行的方案。同时,美国也不断加强对摩萨台的经济压力;3月20日美国政府正式拒绝了伊朗的贷款要求。但美国却继续保持军事援助和按第四点计划的对伊援助,因为这些款项的接受者是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集团和上层军警人士。

而摩萨台为了向美国表示友好和信任,他也在宫廷的压力下表态愿接受美国军援,和美国进行军事合作。

摩萨台的言论和行动遭到了以人民党①为代表的左翼的反对,认为这是他在尽力寻求与美国勾结。以宫廷贵族等为代表的右翼也对摩萨台拒不接受西方方案,坚持国有化原则十分不满。而美国态度的变化和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后执行的露骨的强硬政策,又使外交谈判的道路越走越窄,原先设想通过谈判,实现国有化、取得大笔石油收入的计划,已被证明为极不实际。这使摩萨台政府面临困境。

日趋恶化的财政经济状况,首先是财政困难使摩萨台政府难以应付。由于英伊公司拒付石油税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原英伊公司雇用的几万伊朗工人由于开工不足,陷于失业,亟待政府救济。因此,国家财政赤字大增、外汇短缺、商品匮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摩萨台政府被迫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1952年初它制订了一个“不依赖石油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增税节支。1951年10月政府削减了国家预算开支15%、同时提高某些奢侈品(如小轿车)进口税50%、烟草税30%;还增征所得税,追缴大商人、大地主拖欠的税款。

(二) 发行公债,总数为20亿里亚尔,首期公债为5亿里亚尔。

(三) 鼓励和扩大出口。积极开采矿产,用以出口, 以赚取美元;建立商业及出口银行。

(四) 鼓励及扶助民族工业。发放贷款,减免机械设备的进口税,以增产国内生活必需品。

(五) 组织失业工人从事公共工程。

这些措施当然只具有治标的性质,即使全部贯彻,也只能缓和危机于一时。它还触犯了宫廷贵族大地主大商人集团的利益,而为其所不容。

人民党对摩萨台政府这一政策也持反对意见,并发动群众拒购公债,领导工人不适当地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福利等,使政府增添了困难。

“不依赖石油的经济政策”没有缓和政府与日俱增的财经困难。而对日益恶化的经济状况、民族阵线内部出现了重大分歧。

劳动者党领导人巴格伊开始动摇,要求摩萨台改变政策,并对他公开抨击。一些宗教团体如“伊斯兰殉道团”则对摩萨台不遵循伊斯兰教规办事,实行世俗化政策不满。右翼民族主义者对摩萨台不公开反共及容许人民党半合法存在持强烈反对态度。这些人开始脱离民阵,并公开反对摩萨台。

反国有化势力也乘机对政府加紧攻击。1952年3月他们在国会中公开成立反摩萨台集团。

双方围绕第17届国会选举进行了较量。由于不民主的选举制度未经改革和大封建主在农村的强大影响,大批反动分子得以当选,民阵在国会中的席位虽也增加了,但掌握国会多数的是反动势力。他们和宫廷相结纳,气焰嚣张,使摩萨台动辄受制。

这一形势迫使摩萨台向以宫廷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摊牌。1952年7月他要求国会授以6个月全权,以全力应付困局,并要求自任国防大臣,以着手掌握军队。这个要求被拒绝,摩萨台被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7月16日他宣告辞职。

国王立即任命亲美官僚、大封建主卡凡姆继任首相。18日卡凡姆发表声明,斥责摩萨台,声言要改弦易辙,解决石油问题。石油国有化运动面临夭折的危险。

摩萨台的辞职,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摩派议员28人立即行动,他们于17日发表声明,指出只有在摩萨台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国有化。首都和各城市群众继起响应,强烈要求摩萨台复职。摩派议员趁热打铁,号召首都人民于7月21日举行总罢工和大示威。这时,什叶派宗教领袖卡沙尼也号召教徒们支持摩萨台,对帝国主义和反国有化势力发动“圣战”。人民党见局势险恶,于是中止了对摩萨台的批评,大力发动群众反对卡凡姆上台。摩萨台、卡沙尼和人民党不约而同地联合行动,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7月21日德黑兰参加示威的群众多达几十万人,示威迅即发展成为起义,群众高呼“人民领袖摩萨台万岁”和“建立共和国”的口号,与军警激战,王朝统治面临崩溃危险。巴列维国王立即决定让步,同意接受摩萨台的条件,国会也通过授予他6个月全权。摩萨台再度执政。

摩萨台初步认识到了清理内部限制王室权力和进行某些民主改革的重要意义。他首先把政府中的亲宫廷分子清除出去,并禁止国王和外国使节直接交往,迫使以反民主反国有化而著称的阿什拉芙公主流亡国外,从而削弱了国王的权力和影响。他又兼任国防大臣、着手控制军队,强迫一批反动的高级军官退役,提拔了一批有爱国思想的中级军官,削减了军费,裁撤了部分军队。

在行政方面,摩萨台政府对财政、司法、选举制度和教育都酝酿改革,任命了一批开明人士担任部长。这些人士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如允许妇女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将某些重要交通运输企业收归国有;国家干预市场以控制粮价等。1952年10月政府又颁布了新土地法,规定减少地租20%。此外还颁布了新税收法,减少低收入者的负担。这表明:民族资产阶级政府在反对专制王权、促进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有所前进。

国内反动势力和保守分子反对这些进步倾向,使政府的改革措施难以实行。更为严重的是,改革触怒了什叶派宗教领袖和民阵中一些上层人士,加剧了反帝队伍的内部分歧和分化。此著名的民阵领导人马基和什叶派领袖卡沙尼就因此而与摩萨台决裂。

人民党在7月事变后得到了发展,它在策略上也作了某些调整,主张与摩萨台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具体措施。摩萨台则囿于资产阶级偏见和害怕触犯美国,不愿与人民党接近,并仍然对它实行限制政策。

摩萨台与英美之间进行了又一次重大的外交较量。1952年8月30日杜鲁门丘吉尔再次联合建议:伊朗和英伊公司共同销售伊朗石油,同时将伊朗向英伊公司补偿问题交国际法院裁决,摩萨台拒绝了英伊共同售油,但同意由国际法院审定补偿问题,不过伊方也要求英伊公司对国有化后给伊朗造成的损失作出补偿。这就既坚持了国有化原则,又作了重要让步,充分体现了伊方解决问题的诚意。但英国却不予接受。至此,摩萨台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石油问题的努力,已濒临最后失败。

接着,摩萨台采取了果敢的措施:于10月22日宣布对英断交。这表明他对英国已不抱希望。但他对美国仍然怀有幻想,相信由于“美国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使命是制止共产主义的传播”,会最后给予他以援助。

随着经济政策的失败和国有化队伍的分裂与削弱,而美援又久待不至,摩萨台政府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摩萨台政府的困境 1953年8月反动政变

1953年初,摩萨台政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内外局势。

在国际方面,由于摩萨台政府再度拒绝接受英美于2月中旬提出的建议①,外交解决的大门最后关闭了。美国共和党政府执政后,完全甩掉了某种中立的外衣,公开采取对伊朗敌视的态度。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等与英国外相艾登在1953年3月会晤时,在对伊朗政策上达成了完全的谅解。这就是:要“下功夫找人取代摩萨台而不是收买他”。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4月遍访中东,但不去伊朗,他甚至露骨地说:“任何伊朗政府只要不是共产党政府,都比现政府好”。

在国内,严重的财经危机和反动势力的猖獗活动威胁着摩萨台。延续二年的财经危机,已使政府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政府已无力向机关工作人员发放工资,国库一空如洗,只好乞灵于大量印发钞票。从1952年下半年起,一年之内,竟印发了30多亿里亚尔新钞。其结果是恶性通货膨胀,国家经济濒于崩溃。

反动势力则在美国的协助下气焰嚣张,公然把国会变成了反政府的中心。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内外勾结,积极组织军事政变。前内政大臣萨希迪是阴谋的领导者,他串连了大批退役高级军官,以俱乐部为掩护,拉拢收买军队指挥官,暗杀忠于摩萨台的军队负责人。4月份摩萨台在警察部队中的得力助手、警察总监阿夫沙杜斯竟被他们谋杀。

与此同时,支特摩萨台的队伍继续削弱。5月份第三力量党①又从民族阵线分裂出去。

这时,人民党看到局势危急,便致信摩萨台,再度呼吁合作。民族阵线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可以接受,但摩萨台怕刺激美国,拒不同意。

摩萨台对反动势力的进攻也进行了相当坚决的抵抗和反击。

1953年1月他首先解散了反动分子麇集的国会参议院,半年后又宣布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国会众议院是否应予解散。8月新举行的公民投票中,绝大多数票同意解散。这样,成为反动分子公开反政府中心的国会便不存在了。同时他也向反动势力的最高权威象征宫廷发动了反击。

1月摩萨台迫使国王和国会将授予他的全权延长12个月。2月他又要求国王离开伊朗(因宗教人士反对而未实现)。5月他终于迫使国王把领导武装部队的全权交给由他兼任的国防大臣。他还一再公开演说,要求国王效法英国君主,君临而不统治。他直接点名斥责一些重要王室成员,并在5月下令将王室土地收归政府管理,使双方关系空前紧张。

原属王家所有,后来大部分又被巴列维分给耕种它的农民的2千多个村庄,是一笔巨大的地产。王室通过它取得大量收入,又通过所谓分地而在部分农民中赢得了声誉和支持。这些地产全部收归政府后,王室被剥夺了土地收入和沽名钓誉的手段,受到极大的打击。

但摩萨台在王朝制度的存废问题上却犹疑不决。看来他更倾向于暂时保留之,只要国王放弃特权,不干预国有化运动,甘心退居权力有限的立宪君主,至于推翻王朝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则不是他所欲为的。历史证明,摩萨台没有乘势追击、扫除王室这个反动的权威象征,对国有化运动的成败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

伊朗国内外反动势力正是以国王的名义发出号召,发动反动政变的。

他们早已从1952年下半年起就在策划军事政变了。美英情报部门在年底建立了协作关系,决定由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凯米特·罗斯福主特其事,英国战略情报局则运用在伊情报网,提供各种情报。他们决定在8月份发动军事政变,步骤是:

首先由国王出面,将摩萨台撤职,任命萨希迪为首相,同时由美国支持萨希迪发动军队,武力夺取政权;上层宗教人士则制造混乱,并把罪名推到人民党头上,以便同时镇压人民党。美国中央情报局为政变拨款1千万美元,作为经费。

巴列维于8月13日首先发难,下令解除摩萨台的职务,任命萨希迪为首相。但巴列维刚在里海之滨的行宫中签发命令,人民党的报纸就刊出了政变计划的全部内容,打乱了萨希迪的原定步骤。政变计划不得不推迟。

摩萨台政府虽然采取了某些紧急应变措施,但不够有力。萨希迪看到有隙可乘,便在16日凌晨恢复行动。他命令王宫卫队司令逮捕摩萨台和政府要员,但摩萨台已有戒备,无法下手。总参谋长里亚希将军也逃脱,只捕得外交大臣法特米等人。里亚希立即调动忠于政府的部队反击,救出了被捕者,解除了王宫卫队武装,政变失败。巴列维闻讯后,立即匆匆驾机逃出伊朗。

德黑兰人民得知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变示威,同时要求宣布废除王朝制度,成立共和国。人民党在示威中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18日人民党又一次向摩萨台呼吁联合,主张建立共和国,保证各民主政党的自由活动。摩萨台避不作答,转而找到美国大使韩德逊,要求美国给以支持。韩德逊表示只有在确立法律和秩序后才能考虑;亦即虚以美援为钓饵,诱使摩萨台镇压群众,一石二鸟,既打击人民党,又削弱支持摩萨台的力量。渴求美援的摩萨台竟然听从了这一毒计。

他立即命令军警“恢复秩序”,大量逮捕示威群众。 民族阵线的机关报把国王出逃看作大功已经告成,居然发表社论说,现在来自国王的危险已经过去,但来自共产党的危险则在扩大,如不迅速制止,国家就会毁灭。不过民阵的激进分子法特米等人则较清醒,仍然认为反动政变的危险还继续存在,主张立即推翻王室,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摩萨台镇压反政变群众的行动,为萨希迪再次发动政变扫清了道路。他立刻把国王签署的将摩萨台解职令紧急印刷了几万份,在首都和各地广为散发,为军事政变制造合法气氛。同时又急忙调遣邻近地区的政变部队入京;还买通了原来忠于政府的首都警卫部队中的装甲兵指挥官,让他率部充当政变前锋。凯·罗斯福则收买了大批无业游民,冒充群众,发动反政府示威并挑起与左派群众的冲突,为政变部队的出动制造借口。卡沙尼也组织教徒参加反摩萨台示威。这次政变定于8月19日发动。

人民党探知政变部署后,于19日凌晨打电话告诉摩萨台,要求联合起来制止政变;首先要请摩萨台发表广播讲话,号召群众进行武装抵抗。对此,摩萨台竟予拒绝。他还表示,广大群众支持他,不怕政变。

8月19日上午开始了反动军事政变。一切按计划进行。当无业游民的队伍与支持政府的群众发生冲突时,政变部队便以维持秩序为名介入。里亚希将军急调装甲部队对付政变,不料坦克进城后却宣布倒戈,局势立即逆转。政变部队占领了首相官邸,但摩萨台逃脱,次日在近郊被擒。政府的主要成员都成了阶下囚。

萨希迪组成了新政府,摩萨台政府被推翻了。

美国驻伊军事使团直接支援了政变部队,他们所使用的弹药、车辆、通讯工具都是美国军事使团提供的。

政变成功后,逃亡罗马的国王返国。萨希迪政府对爱国群众进行了大规模镇压,两年之内,被判死刑的达5千人,被投入监狱的有几万人,还有5万人被迫逃离伊朗。人民党在镇压中首当其冲,损失重大,它在部队中的秘密组织被破获, 6百多个军官被捕,组织领导人鲁兹贝赫被处死。

摩萨台被交付军事法庭审判。他在法庭上作了长达5小时的发言,为国有化事业辩护。法庭判处他死刑,后改为3年徒刑,刑满后被软禁在首都郊区他的庄园里,1967年病逝。外交大臣法特米则被处死刑。

美国对政变成功十分高兴。除立即拨发属于第四点计划的2,300万美元外,又紧急赠款4,500万美元给萨希迪政府,还另外赠送150万美元为军队奖金。英国也同萨希迪政府接触,于12月初恢复了英伊外交关系。

国际石油资本和萨希迪政府举行了谈判。1954年8月双方签订了新的石油协定。国际石油财团取代英伊公司,瓜分了伊朗石油。分配比例是:英伊公司享有伊朗石油公司股权的40%,英荷壳牌公司享有14%, 5家美国公司共享有40%,其余6%归法国石油公司享有。伊朗放弃对石油的生产控制权和国外销售权,仅在名义上保有对油田资产的所有权,还获得某些次要的权利(如交通、医疗、培训人员、福利权等)。协定还规定伊朗须向英伊公司付出补偿2,500万镑;石油利润对半分成。新协定有效期延到1979年,还可以自动延长到1994年。至于国际石油团所获租让面积则仍为大约10万平方英里。

以石油国有化运动为形式的,在伊朗现代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什么最终陷于失败呢?

从主观方面看,最重要的原因是进步力量的分裂,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未能形成反帝反封建王朝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以致被各个击破。

以摩萨台集团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勇敢捍卫民族权利;但另一方面又患了“恐共病”,害怕群众,限制民主,拒绝和左派进步力量合作。而人民党领导的左派进步力量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否认或低估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帝革命性,把它和大资产阶级混为一谈,对它执行左倾政策,从而也使反帝联合不能实现。运动后期这一认识虽有所改变,但政策措施不力,因而也没有收到成效。

其次,摩萨台集团虽然也反对王朝专制,但只限于对国王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并无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认识和决心;在关键时刻不能顺应群众要求,因势利导、摧垮封建王室这一反动的权力象征和顽固堡垒,留下了贻害无穷的祸根。

再次,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或左派进步力量,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不去发动农民;对如何把运动引入农村,使它和某些农民自发的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不够重视。结果是,国有化运动仅仅局限在城市里,得不到广大农村的响应和支援。

最后是:摩萨台集团对美国始终抱有极不实际的幻想,对英美矛盾作了过高的错误估计。这些错误使它不去作好进行长期斗争的充分准备,和对反动军事政变既缺乏警惕更无充分的应变措施。

从客观因素看,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国际支援。

世界进步公众对伊朗人民的正义行动普遍寄以广泛同情,给予道义声援。中东一些国家的人民也在伊朗的影响下发动了反帝行动。这些行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伊朗人民的斗争。

但摩萨台政府在英国强横的经济封锁和英美公然的合力打击下,处境越来越困难,面临失败的深渊时,却得不到切实有力的国际援助。苏联报刊发表了一些同情伊朗人民的文章。在安理会讨论伊朗石油问题时,苏联代表反对英国对伊朗提出颠倒是非的所谓控诉。在摩萨台政府的主动下,苏联也曾经和伊朗签订了小额易货协定。当伊朗政府要求不再延长苏联对里海的渔业租让权时,苏联表示同意。但当海牙国际法院对石油问题作出不利于伊朗的裁决时,苏联法官却引人注目地缺席。摩萨台政府由于军方压力同意延长美国军援期限时,苏联立即向伊朗提出强硬抗议,使伊朗资产阶级人士感到“有如背后挨了一棍”。综观苏联对摩萨台政府的政策,实在谈不上有什么重要的实际支援行动,而是置身局外,作壁上观。而摩萨台也根本无意主动向苏联寻求声援。

这就使伊朗陷入某种国际孤立,从而大大便利了英美对伊朗的联合行动。

伊朗人民争取石油国有化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深远,不可低估。

伊朗人民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国有化思想成为扎根人心的普遍信念。民族民主革命的巨大影响冲击着国内的旧秩序,迫使统治阶级也打起革命的旗号,在60—70年代进行了若干改良。尤其重要的是:广大群众加深了对美国的认识,连民族资产阶级人士也改变了对美国的看法,开始抛弃对它的幻想。因此,尽管美国从此开始控制伊朗,但遭到的反抗更是空前强烈。国有化运动对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人民的影响重大,它大大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反帝爱国运动。1951年10月埃及人民废除了1936年英埃条约;1952年7月又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1951年3月伊拉克出现了国有化的呼声,一些议员还提出了正式议案。在科威特,1952年石油工人罢工中也提出了把美国石油公司国有化的要求。这些都是伊朗人民反帝斗争的回声。中东人民还从伊朗事件中学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也从伊朗所发生的事件中吸取了某些教训,从而在中东产油地区普遍作出了一些让步。此后,对石油利润对半分成的规定,成为对各产油国普遍实施的原则。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也改变了中东的国际格局。英国在中东的地位继续削弱,美国则显著加强。从两国在中东石油中所占比额看,1946年英国58%,美国为42%;到1958年,英国下降为40%美国则上升为60%。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主宰中东石油的霸主。

注释

① 市场Bazzar,是伊朗城市里小商人和作坊的聚居地,它的活动不限于商业,常成为政治活动的场所。市场分子指的就是这些小商人和手工匠。

① 伊朗人民党成立于1941年9月、1949年2月被宣布为非法,摩萨台政府执政后,处于半合法状态。它的前身是伊朗共产党。

① 建议主张建立由英美等国联合组成的国际公司,代替英伊公司,所产石油以六五折售予公司参加者;补偿问题则由国际法院审处。它完全剥夺了伊朗通过国有化已取得的成果。

① 劳动者党在1952年分裂,一部分由巴格伊领导、离开了民阵;另一部分由马勒基领导,成立第三力量党,留在民阵。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为民族经济的发展而斗争——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

为民族经济的发展而斗争——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如果石油被比喻为工业化社会的血液,那么以“世界油库”著称的波斯湾可谓是输送社会血液的心脏。然而1951年,这个心脏突然发生了心肌梗塞。因为在伊朗,掀起了一场

伊朗 伊朗·1953年8月摩萨台与国王抗争

1953年8月摩萨台与国王抗争代表激进民族利益的首相摩萨台与代表王室保守势力的君主巴列维之间,以石油国有化运动为背景展开的权力斗争。摩萨台(1879-1967),50年代初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主要倡导

伊朗 伊朗·1951年4月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1951年4月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英伊石油公司源于1901年《达西租让协定》,正式存在于1909-1954年期间。1901年,英国人威廉·诺克斯·达西从伊朗国王穆扎法尔丁处获得除北部5省外开采伊朗所有

伊朗 伊朗·1951年5月-1952年7月伊朗与英国的石油争端

1951年5月-1952年7月伊朗与英国的石油争端1951年4月,伊朗摩萨台政府决定实施石油国有化法案。在伊朗拥有石油特权的英国企图用谈判和武力威胁使伊朗妥协,但均未能奏效。5月25日,英国将两国石油

英国 1951年6月21日英国-伊朗石油公司案

1951年6月21日英国-伊朗石油公司案1951年5月1日,伊朗颁布石油国有化法之后,伊朗和英国于6月14日开始就有关问题举行谈判,英方仅同意形式上设立新的伊朗国家公司,坚持控制该公司的理事会。双方谈

历史军事 伊朗石油年收入超千億,為何國內百姓窮困潦倒,錢到哪兒去了

作為中東石油大國,伊朗的石油儲量位居全球第四,僅次於委內瑞拉、沙特和阿聯酋。每年僅石油、天然氣、礦石的外匯創收,就高達上千億美元,可以說收入頗豐。,按理說,伊朗應該非常富有才是。但是,實際上伊朗國內的

历史军事 伊朗靠石油收入上千億,為何人民還不富裕,這些錢去了哪裡

伊朗,位於西亞,屬於中東國家。國土面積為164.5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17。它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以及不結盟運動和石油輸出國成員。說到石油,眾所周知,伊朗是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其經濟主體就是石油

历史军事 達成石油協議,俄威脅打出伊朗這張牌

根據俄羅斯方面報道稱,如果俄羅斯與沙特繼續沒有達成減產協議,由於全球需求的空前下降,油價可能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達到預估的5-8美元,這將給全球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多個依靠石油經濟出口的國家將

伊朗 伊朗·1961年5月伊朗自由运动创建

1961年5月伊朗自由运动创建1961年5月由迈赫迪·巴扎尔甘创建。目前是伊朗唯一享有半合法地位的反对党。主张在保持宗教信仰的同时,建立自由、民主、民族主义的共和国。对内发展民族经济,对外改善与包括美

历史人物 核导弹升空测试,不让一滴石油运出,都别想好过

今年5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与伊朗签署的伊核协议。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的理由是这份奥巴马在任时期签署的协议存在漏洞,只对伊朗的核开发计划进行了有限的限制,而没有对伊朗的弹道导弹试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