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俄土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俄土战争是怎么回事?
Posted 舰队
篇首语: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 也不要规规矩矩走一辈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俄罗斯 俄土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俄土战争是怎么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俄罗斯 俄土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俄土战争是怎么回事?
俄土战争①
十八、十九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关系史,基本上是一部俄土战争史。近200年里,历届沙皇政府按照彼得一世制订的争夺黑海的政策,一次次挑起俄土战争。俄土对抗导致黑海和巴尔干地区动乱不休,成了欧洲政治舞台上一个持久的不稳定因素。
1735—1739年俄土战争
十八世纪初,俄国由于彼得一世改革而实力日增,通过“北方战争”,打败瑞典,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但是在南方,彼得一世却屡次受挫,始终没有打通黑海出海口。
彼得一世的后继者继续把俄国控制黑海看作是它向外扩张的重要步骤。1730年继位的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娜是彼得一世的侄女。1733年,亲俄国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死去,俄国乘机干预,安娜女皇联合奥地利,在波兰王位继承问题上与法国抗争,同时积极准备对土耳其发动战争。
俄国支持奥古斯特二世之子,萨克森选帝侯小奥古斯特继承王位。法国则支持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斯·列辛斯基为波兰新国王。双方相持不下,终于导致争夺波兰王位的战争爆发。俄军在米尼赫元帅指挥下,攻入波兰,迫使在波兰的法军投降。
小奥古斯特在俄国帮助下继承王位(即奥古斯特三世)后,俄国在1735年从南面向土耳其发动战争。这场战争是彼得一世争夺黑海政策的继续。俄国指挥部集中部队打击黑海北岸的奥斯曼藩属克里木汗国①。1736年5月底,米尼赫率5万4千俄军以猛烈攻势突破土军苦心构筑的彼列科普堡垒群,控制了克里木半岛与大陆之间的唯一通道——彼列科普地峡,接着乘胜攻占了克里木汗国的首都巴赫奇萨赖。6月底,在顿河舰队配合下,拉西将军率另一支俄军夺取亚速。由于土军和克里木人的顽强抵抗,俄方也损失惨重,加之疾病流行军中,缺乏粮草淡水,不得不在盛夏来临之前撤回乌克兰。
根据1726年俄奥盟约,双方中一方如与第三国开战,另一方应派3万士兵参战。战争爆发后,俄国要求奥国履行诺言。奥方却想待俄土两败俱伤之时,独自开辟新战线,夺取毗邻本国的大片奥斯曼属地。为做好充分的作战准备,奥国故作姿态,与法、英、荷等国一起出面调停俄土冲突,同时暗中向俄方保证:尽快参加对土作战。1737年夏,俄军攻势又趋猛烈。克里木汗的大军在萨尔吉尔河一线被击溃。土军重兵把守的奥恰科夫要塞也被俄军攻陷。素丹为赢得喘息时间,表示愿意讲和。8月,俄、土、奥三方在乌克兰涅米罗夫镇举行和谈。俄方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要求把从高加索到多瑙河的黑海北岸地区统统割让给俄国,允许俄国船只在黑海自由通航,自由出入两海峡,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脱离土耳其而独立,并受俄国保护。这一要求遭土方拒绝,连奥方也认为俄国要价太高。同样,奥方向土方提出的要求也得不到俄方支持,会议尚在进行,战端就已重启,奥土两军重新交战。11月,涅米罗夫和谈彻底破裂。
在此后两年的俄奥对土战争中,奥军连连被击败。1739年7月,奥军主力在克洛茨卡战役中大败,撤入贝尔格莱德,被土军团团包围。在俄土战场上,俄军继续占上风。1739年初,米尼赫率7万俄军向摩尔多瓦展开进攻;8月俄军在斯塔乌查尼会战中击溃韦利帕夏率领的土军主力,占领了霍丁要塞,随即占领摩尔多瓦全境。
为了维护各自在奥斯曼境内的特权和经济利益,法、英、荷三国继续以“调停人”的面目周旋于俄、奥、土之间,其中法国表现得最为活跃。维尔纳夫亲自跑到贝尔格莱德,劝说被困的奥军停止抵抗,促成了有利于土耳其的奥土和约。1739年9月,奥地利单方面退出了战争,俄国陷于孤立。同月,俄土双方在贝尔格莱德近郊签订和约,其主要条款有:亚速划归俄国,但不得设防;俄国可以在黑海经商,但须使用土耳其船只;俄国不得在亚速海和黑海部署海军。总的来看,贝尔格莱德条约对土方比较有利。根据条约,俄军只得撤出摩尔多瓦和克里木,并拆除在亚速的军事设施。至此,历时4年的俄土战争结束。俄国通过战争所获甚少,俄土战争的危机并没有消除。俄国政府等待时机,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土战争。
1768—1774年俄土战争
1762年,叶卡特林娜二世即位,开始了俄国历史上大规模对外扩张的新时期。向黑海和巴尔干推进,仍是沙皇政府对外政策的主旨之一。
当时,法国成了沙皇俄国对土耳其进行战争的一个障碍。1739年以后,法国逐渐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头号盟友,时常以其保护人的姿态出现。1740年的法土条约再次确认法国已享有的特权,如法国商船在帝国领海自由航行,实行低关税率贸易,法国领事有权对当地法国商人实行裁判等,同时又给予法国商人经过帝国领土与俄国通商的权利,这使法国在奥斯曼版图内享有的各种特权超过了其他欧洲强国。凭借这些特权,法国在十八世纪中叶,已占整个欧洲对东方贸易总量的一半。波旁王室继续促进土、波、瑞三国联合抗俄,特别致力于阻止俄国势力渗入近东。
然而,著名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打乱了欧洲列强对抗的老格局,加深了欧洲的分裂,使“国际形势从来不曾这样有利于沙皇政府推行其侵略计划”①。叶卡特林娜二世立即展开外交攻势,她利用普鲁士与法、奥等国的矛盾,以共同维护在波兰的利益为诱饵,极力拉拢弗里德里希二世,破坏了酝酿中的土普结盟,促成了俄普联盟。普鲁士经过七年战争的消耗,国力衰落,也指望得到俄国的帮助。1764年签订的俄普条约为双方联合干涉波兰作了准备,同时规定:如果俄土爆发战争,普鲁士应每年向俄国提供40万卢布的财政援助。叶卡特林娜二世看出英国切望拉拢俄国反对法国,决定借助英国的力量牵制法国。她批准以优惠条件与英国签订商约。英国便纵容俄国女皇侵略土耳其和波兰,指望俄国能成为“法国这个超等危险物的一个平衡法码”。不久,俄国又与丹麦签订条约,规定俄国如对土作战,每年可从丹麦得到50万卢布援助。
1767年,俄国出兵波兰,残酷镇压了代表中小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革新派。土耳其强烈反对俄军侵占波兰。为了取得土方支持,一批波兰爱国者在巴尔塔城组织起来,坚持抗俄斗争,这正好使叶卡特林娜二世找到了挑起对土战争的借口。1768年6月,哥萨克部队追击波兰爱国者,并摧毁了巴尔塔城。土方对此露骨的挑衅提出抗议,要求俄军撤出波兰,停止对土耳其边境的进犯,遭拒绝后,于10月6日向俄国宣战。素丹穆斯塔法三世照会列强,声明土耳其是被迫拿起武器反抗俄国,以维护波兰的自由。
陆上的战斗在多瑙河、克里木和南高加索三个战场展开。格里岑将军率俄军第一兵团8万人渡过德涅斯特河,企图夺取霍丁城。土守军3万余人顽强抵抗,两次挫败俄军对霍丁城的猛攻,终因粮草耗尽,在俄军发起第三次进攻时被迫放弃该城。俄军虽然占领了霍丁城,但并未歼灭土耳其军队。格里岑被撤职,由鲁勉采夫接任第一兵团指挥官。鲁勉采夫指挥俄军渡过普鲁特河,于1769年10月攻占雅西,不久进占布加勒斯特。1770年,鲁勉采夫逐个夺取分散的土军要塞,击溃了多瑙河以北的土军大部队。到1771年初,俄军基本控制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全境。
在克里木战场,俄军迅速击败克里木军队,于1769年占领了亚速海北岸。1770年,俄军逐步控制整个亚速海,并从陆海两路对克里木半岛施行封锁。1771年6月26日,多尔戈鲁科夫率俄军从克里木北部突破彼列科普防线,在南高加索方面,俄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卡巴尔达等地。
海上的战斗也十分激烈。由于俄国在黑海和地中海尚无海军,战争开始后,叶卡特林娜二世下令将波罗的海舰队调往地中海。1769年夏,斯彼里多夫指挥的俄国海军分舰队驶离喀朗施塔得,远征地中海。此后,有4支分舰队陆续启航赴东地中海参战。到达地中海的所有俄国舰只统归奥尔洛夫指挥。1770年春,首批俄舰驶抵摩里亚(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半岛上的希腊人民乘机举行反对奥斯曼统治的起义。6月初,在半岛登陆的俄军被土军击败,仓惶撤回舰上,奥尔洛夫匆匆下令舰队驶离,听任大批希腊起义者被屠杀。7月初,俄国舰队向停泊在开俄斯海峡的土耳其舰队发动攻击,双方旗舰都被击毁,土舰队避入切什梅湾。7月6日夜,俄舰突入切什梅湾,向土舰队展开火攻。4艘纵火船插入土舰队之中,使火势迅速蔓延,很快吞没了土耳其舰队。熊熊大火烧了一夜。次日拂晓,土舰60多艘化为灰烬, 1万多土军官兵阵亡。土舰队几乎全军复没,而俄舰竟无一损失,只有11人死亡。俄国海军夺得了爱琴海的制海权,矛头直指两海峡。
俄国在战前所作的一系列外交努力,在战争过程中日益发挥作用。当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绕道大西洋开赴近东时,法国想要联合西班牙阻止俄舰队。但英国宣告,任何试图阻挡俄舰前进的举动都将被看作是宣战的理由。法国只得放弃该项计划。1773年,英国又以军事威胁迫使法国撤消从海上支援瑞典,与土耳其南北呼应的方案。法国无法采取任何支持土耳其的重大战略行动,只能向土方提供一些物资援助,对战局影响甚微。奥地利本来并非全心全意支持土耳其,但俄军的迅速推进严重威胁哈布斯堡王朝在巴尔干的利益。维也纳宫廷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1771年7月,奥地利与土耳其签订密约,规定:如俄军越过多瑙河,奥地利将出兵援土。英国立即将这一事态发展通知柏林。普鲁士为避免俄奥开战,极力劝说俄国拉拢奥国一起瓜分波兰。1772年8月,俄普奥签订第一次瓜分波兰协定。此后,奥国便拒绝批准奥土条约,放弃了援土计划。
1773年6月,鲁勉采夫率军渡过多瑙河,未能突破土军防线,被迫撤回。次年6月,俄军再次强渡多瑙河,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军。7月,俄军先头部队越过巴尔干山脉。这时连连获胜的俄国女皇也有后顾之忧:进一步向南进击可能引起列强不满和法、奥干涉;国内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不断扩大,急需停战,调兵前去镇压。一败涂地而又孤立无援的素丹,自然急欲讲和。俄土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774年7月在库楚克—凯纳吉村(在保加利亚境内)签订了和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俄国夺得黑海北岸大片土地和所有战略要地,并获得黑海东岸的卡巴尔达,克里木汗国被宣布“独立”。第二,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多瑙河和两海峡自由航行,俄国商人可以在奥斯曼境内自由经商,享受最惠国待遇。第三,俄国撤出战争中侵占的多瑙河诸公国、爱琴海诸岛、克里木和高加索部分地区,但以后在这些地方享有政治、外交、税收、宗教等方面的特权。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被置于俄国“保护”之下。俄国可以在奥斯曼境内各地设立领事馆,在君土坦丁堡建立一座由俄国使节管理的东正教堂。素丹同意保护基督教会,并“适当考虑”俄方就帝国境内基督教的有关问题提出的意见。显然,这些条款使俄国拥有干涉土耳其内政的广泛权利,后来它们被沙皇政府随意曲解和扩大,成了俄国挑起事端的借口。
1787—1791年俄土战争
恩格斯指出,俄国“一次征服必然继之以又一次征服,一次吞并必然继之以又一次吞并”①。1774年俄土战争结束后,叶卡特林娜二世在黑海北岸扩建军事要塞,加速组建黑海舰队,将吞并克里木提上了议事日程,企图进而打开两海峡,在巴尔干和南高加索继续推进。
俄国咄咄逼人的南进引起列强震惊。一个法国外交官写道:“俄国夺取君士坦丁堡,进入地中海,并控制海峡,是现时对欧洲最大的危险。”然而,在七十年代后期,由于英国陷入北美独立战争,普奥之间为争夺巴伐利亚又爆发冲突,列强一时无暇顾及。1776年秋,苏沃洛夫率军侵入克里木,把俄国傀儡沙金—格莱扶上汗位。1783年4月,俄国宣布克里木“归属于”俄国,随即着手在克里木半岛上修建塞瓦斯托波尔等海军基地。八十年代中,北美独立战争结束,法国由于国内危机日益加深自顾不暇,对英国在中近东主要威胁显然已不再是法国,而是来自俄国,因此伦敦的反俄情绪滋长起来。奥俄两国虽有矛盾,但在共同瓜分波兰和蚕食奥斯曼过程中都得到了好处,因此逐渐接近。1781年,新继位的奥皇约瑟夫二世与叶卡特林娜二世互换信件,签订了为期7年的盟约,规定两国在受到第三国攻击时,彼此要给予军费援助。次年,女皇向奥方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希腊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俄国吞并奥恰科夫和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及克里木、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建立一个依附于俄国的达基亚王国,由俄国外交大臣波将金做国王;恢复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希腊帝国,统辖色雷斯、马其顿、保加利亚和希腊本部,由叶卡特林娜二世的孙子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为皇帝。希腊计划充分暴露了俄国企图把土耳其赶出欧洲,独吞巴尔干的野心。叶卡特林娜二世为准备发动新的对土战争,还改善了同法国的关系。1786年,俄法缔结了通商条约。
1787年,俄国女皇和奥皇一起到俄国的“新领土”巡视。在赫尔松,女皇挑衅性地穿过一座刻有“去拜占庭之路”字样的拱门,并观看了3艘战列舰在新建的造船厂下水。在塞瓦斯托波尔,她得意洋洋地检阅了黑海舰队。同时,俄国向土耳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建立听命于俄国的世袭统治;将比萨拉比亚(摩尔多瓦的一部分)割给俄国;土耳其放弃对格鲁吉亚的统治权。被激怒的素丹哈米德一世对此断然拒绝,反过来向俄方提出归还克里木等要求,自然也遭拒绝。于是,双方诉诸武力,在1787年9月初再次开战。
战争一开始,土军向第聂伯河口的金堡要塞发动猛攻。苏沃洛夫率军坚守,击退了土军的连续进攻,土方损失4,500余人,俄军伤亡438人。1788年1月,奥国经过一段时间犹豫后对土宣战。俄军在奥军配合下攻入摩尔多瓦,夺取了霍丁。苏沃洛夫也在第聂伯河口转守为攻,包围了与金堡隔河相望的土军战略重地奥恰科夫要塞,经过苦战,于1788年10月将其攻陷。在海上,乌沙科夫率领的黑海舰队连连重创土耳其舰队,控制黑海,有效地支援了俄军陆上作战。
与上次俄土战争时的情况相反,大多数强国都同情土方,这充分显示了欧洲对沙皇俄国10多年来扩张普遍感到的不安和忧虑。1788年初,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又欲驶往地中海。这次英国拒绝给予俄方任何帮助。同年夏,瑞典在英、普的财政支持下对俄宣战,在波罗的海方向开辟第二战场,给了土耳其及时援助。为摆脱困境,俄国鼓动丹麦进攻瑞典。1788年8月,丹麦军队参战攻入瑞典国境,给瑞典造成严重威胁。古斯塔夫三世匆忙请求普鲁士和英国帮助,英、普两国对丹麦施加压力,在武力威胁下同年10月丹、瑞达成停火协议。1790年初,普鲁士与土耳其秘密商定,普军于次年春加入土方对俄、奥作战。英、普还多方劝说奥地利尽早与土媾和。1790年继位的奥皇利奥波德二世切望与英、普弥合分歧,以共同对付法国革命。他接受英、普、荷的斡旋,于这年9月单独与土耳其停战,并于次年与土方缔结和约。
在俄土战场上,俄军节节获胜。1789年,苏沃洛夫在摩尔多瓦的福克沙尼和雷姆尼克河畔相继击溃土军。俄军夺取了宾杰里、哈吉别伊(今敖德萨)等要塞。1790年,俄军在多瑙河战区攻占苏利亚、土耳恰诸要塞,在高加索地区粉碎了土军对卡巴尔达的攻击。土、奥停战后,俄军继续进攻。苏沃洛夫奉命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多瑙河口的土军战略据点伊兹梅尔。俄军在激战中伤亡约1万人,在650名军官中伤亡400名,付出沉重的代价后,俄军终于突入这个坚固的堡垒集群,将其攻克。1791年6月,库图佐夫率军渡过多瑙河,于巴巴达格击溃土军2万多人。8月11日,乌沙科夫在卡拉克里亚海角,趁土舰队官兵度伊斯兰教节日时,发动突然袭击,使土方损失沉重。尽管俄国在陆上、海上进展迅速,连连取胜,但奥国退出战争,法国革命迅猛发展和波兰局势变化,使俄国不得不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俄土两国开始进行接触。
英、普两国不愿看到俄国再次吞并大片奥斯曼属地,进而在整个黑海区域建立霸权,决定直接出面干涉俄、土会谈。它们向女皇提出要求:俄国必须撤出扼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出海口的战略要地奥恰科夫,在恢复战前原状的基础上缔结对土和约。叶卡特林娜当然不会轻易让步,于是英普两国剑拔弩张,准备以武力迫使俄国就范。1791年3月底,一份最后通牒被送往驻圣彼得堡的英国使馆,随时准备递交给俄国政府,该通牒要求女皇在10日内同意以“合理的条款”实现和平。但皮特的反俄举动遭到了议会中反对派的激烈抨击,俄国驻英大使与福克斯为首的反皮特力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最后,皮特被迫后退,撤消了最后通牒,又悄悄解除了海军的备战状态。这就是1791年的“东方危机”。它虽然是短暂的,但却表明:欧洲列强为瓜分奥斯曼已首次发生了正面冲突。人们一般把这次危机看作是“东方问题”——“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形成的标志。
1792年1月,俄、土签订雅西和约。条约确认克里木和库班永归俄国,将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包括奥恰科夫)割给俄国,并规定土耳其放弃对格鲁吉亚的要求。通过这次战争,叶卡特林娜虽然远没有实现其野心勃勃的希腊计划,但最终控制了整个黑海北岸。
1806—1812年俄土战争
1791年后,俄国卷入瓜分波兰、反对法国革命、争夺中欧霸权的斗争,暂时放慢肢解土耳其的步伐。奥斯曼帝国获得了一段喘息时间。1789年登基的素丹谢里姆三世抓住这一时机,试图实行改革以振兴国家,反而招致了一连串宫廷政变和自相残杀,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弊病却没有触动。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巴尔干半岛上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兴起。
1798年,拿破仑远征奥斯曼的属地埃及。对“法兰西瘟疫”蔓延感到胆战心惊的保罗一世(叶卡特林娜二世之子)摇身一变,成了奥斯曼领土完整的“维护者”,他与土耳其缔结反法盟约,随即出兵欧陆,并派海军攻占法军据有的爱奥尼亚群岛。这是近代史上两次中的第一次暂短的俄土结盟(第二次是1833—1841年)。但俄国同土耳其在黑海和巴尔干的利害冲突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保罗一世想通过条约来加强对奥斯曼的渗透和控制,而素丹则希望法国在欧洲将俄军击败以乘机将俄国从南高加索西部赶出去,恢复土耳其对黑海的统治。法军1801年离开埃及后,法土恢复友好关系。法国答应帮助土耳其收复克里木,它又成了奥斯曼对抗俄国的积极支持者。
1801年,保罗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即位。1802年,俄国对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骚乱”表示不满,迫使素丹答应:不经俄国同意不得撤换两公国的大公,土耳其当局停征部分捐税。1804年,塞尔维亚爆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武装起义。亚历山大一世本来对受法国革命影响的解放运动并无好感,但他看出这是在巴尔干扩大势力的好机会,便唱起了“支援”斯拉夫兄弟的高调。俄土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此时已把俄国看作劲敌的拿破仑,竭力挑动土耳其和波斯对俄开战,以从南翼牵制俄军。1804年,波斯对俄宣战。1806年夏,当法军在欧陆鏖战中大获全胜之时,素丹在法国大使塞巴斯蒂亚尼怂恿下自行罢免了两公国的大公。尽管他后来又恢复了两大公的职务,俄军还是越过普鲁特河攻占了两公国。年底,俄土“盟友”关系终于破裂,十九世纪第一次俄土战争爆发了。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英国从俄国盟邦的地位投入对土作战。英国舰队配合驻爱奥尼亚群岛的俄国舰队,在地中海与土耳其舰队展开激战。1807年2月,英国舰队一度突入马尔马拉海,直通君士坦丁堡,因贻误战机,被得到法国支持的土军击退,损失了600多人和两艘战舰。俄国舰队在谢尼亚文率领下封锁了海峡,并在达达尼尔海战和阿索斯海战中重创土舰队。在陆上,由于俄军主力在中欧与法国作战,沙皇在夺占多瑙河两公国后没有再贸然前进,而受塞尔维亚人牵制和国内政局动荡影响的土军,也无力进行反攻。因此,巴尔干和高加索两战场均无重大战事。1807年6月13日,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一夜之间从死敌变成了“盟友”。根据和约的秘密条款,俄国同法国结盟共同反对英国,同时承担了对英国进行封锁的义务;而法国则同俄国共同划分欧洲的势力范围,承认俄国对东欧的统治权。这一和约使新上台的素丹穆斯塔法四世处境尴尬,在法国的压力下只好停火。战争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
提尔西特和约规定俄军应撤出两公国,但沙皇并不执行。拿破仑对此无能为力,只好默认既成事实。对俄、法拿奥斯曼属地作交易感到愤慨的素丹,便逐渐靠拢与俄、法作战的英国。1809年初,在奥国撮合之下,英、土签订盟约。1809年3月,俄、土之间战端再启。在战争的第二阶段,英国对土耳其承担了条约义务,而法国则成了俄国名义上的盟友。在巴尔干战场,俄军于1809年强渡多瑙河,夺取了伊萨克恰、土耳恰、伊兹梅尔等要塞。1810年,俄军攻克土军固守的锡利斯特里亚要塞,又在巴蒂纳战役中击溃土军10万,但在夺取鲁舒克要塞过程中损失重大。1811年,库图佐夫接任巴尔干俄军的指挥权,接连在鲁舒克和斯洛博得泽亚两役中击败土军。在高加索,俄军1809年进占波季,次年攻克苏呼米,1811年夺取了阿哈尔卡拉基要塞。
1811年,法国入侵俄国在即,俄、法关系濒临破裂。沙皇政府被迫将精锐部队从多瑙河前线调往俄国西部边境,切望尽快结束对土战争,集中力量对付法国。俄土双方于1811年秋开始和谈。在俄法战争前夕,法国转而拉土耳其,促其继续打下去。土耳其犹豫不决,采取拖延手法。亚历山大一世担心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不得不下令在谈判中作出一些让步。俄国谈判代表库图佐夫为俄方争取到了最好条款。土方对欧陆形势的急剧转变缺乏了解,又怕法国再次抛弃朋友,竟然在俄法战争爆发前夕与俄国达成协议。1812年5月,即拿破仑进攻俄国前一个月签订的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规定:以普鲁特河和基利亚水系为新的俄土边界,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但将摩尔多瓦其余地区、瓦拉几亚、高加索部分据点归还土耳其。6月,俄、法战争开始,大批俄军不得不北上抗击法军。素丹马哈穆德二世得知真相后,大为震怒,但后悔已晚。
1828—1829年俄土战争
拿破仑帝国垮台后,以俄、奥为核心的“神圣同盟”控制着欧洲。1821年,希腊人民揭竿而起,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奥斯曼军队对起义者和希腊平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和其他80余名主教被杀,成千上万名希腊居民也被屠杀或沦为奴隶。俄国和欧洲各国的进步舆论强烈同情希腊起义,掀起支持希腊的热潮。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希腊问题上进退两难。他既想插手希腊独立运动以扩大俄国影响,又厌恶“造反者”,担心希腊人的成功会危及神圣同盟所维护的“正统”秩序。因此,他虽下令与土耳其断交,但在奥国首相梅特涅的劝说下,又决定不支持希腊人,也不对土开战。腐败的奥斯曼陆军无力控制希腊局势,素丹只得向属国埃及求助。1825年,土、埃军队向起义者发动强大攻势,希腊独立运动处于极其危难的境地。
由于不愿看到俄、奥影响在欧陆日增,英国一直与神圣同盟保持一定距离。在国内改革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822年上任的外交大臣坎宁决心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1823年,英国宣布承认希腊和土耳其两方为交战国。次年,它开始向希腊临时政府提供货款和援助。俄国深恐英国势力控制希腊独立运动,急忙采取措施以夺回主动权,试图趁土耳其焦头烂额之时大捞一把。1825年底继位的尼古拉一世,上台伊始就与英国订立协议书,商定采取一致行动来促进希腊自治。接着,他逼迫土耳其签订阿克尔曼协定。土方确认当时的俄土边界有效,将高加索部分尚有争议的土地割给俄国。同时承认俄国对塞尔维亚,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保护”。显然,这个协定与希腊独立问题并无直接联系。1827年7月,俄、英、法三国缔结伦敦条约,要求土希停战,建立自治的希腊国家。 3个月后,英法俄联合舰队在纳瓦里诺湾歼灭土埃舰队。英、法的态度使素丹十分恼怒,但俄国趁火打劫更是对他迫在眉睫的威胁。1827年12月,马哈穆德二世宣布对俄进行“圣战”,并声明废除俄土间以前的一切条约。次年4月,俄国向土宣战。英、法看出俄国的野心,不愿参战,以免过份削弱土耳其的势力。因此,1827年10月,俄英法联合舰队在纳瓦里诺消灭了土埃联合舰队后不久,英、法即宣布退出战争,而俄国认为自己可以单独打赢这一仗,也不希望英、法插手。
这次战争历时仅1年多,战况十分激烈。
1828年5月初,维特根施捷恩元帅率10万俄军越过普鲁特河。尼古拉一世随军指挥作战。经过1个月的战斗,俄军占领了多瑙河两公国,并于6月初渡过多瑙河。土军死守多瑙河畔的几个战略据点。俄军只得转而对这些据点逐一展开攻击,在损失了数千人之后,于6月19日攻陷勃瑞拉要塞,接着拔除了一连串据点。只有锡利斯特利亚要塞久攻不下。在双方的拉锯战中,俄军伤亡颇重,骑兵的马匹竟损失了2/3。尼古拉一世下令从国内速调援兵。9月初,俄军援兵到达瓦尔纳外围。尼古拉一世也率领黑海舰队驶抵瓦尔纳附近海面督战。俄国陆海军对瓦尔纳周围10个棱堡展开猛攻,于10月10日夺占瓦尔纳。土方守军1万5千人被全歼。此后严冬来临,双方逐步停止大规模军事行动。在高加索战场,帕斯克维奇率2万俄军于7月5日攻占卡尔斯要塞,此后又接连攻占阿尔达罕、阿哈尔齐赫、波季和巴亚济特等要塞。
尼古拉一世于1828年战事结束后离开巴尔干战场回国,临行前任命迪比奇接替维特根施捷恩任巴尔干俄军总指挥。迪比奇的指挥效率大为提高。他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总算使俄军在1829年战役开始前仍拥有6万8千名战斗人员。同时,俄国黑海舰队在1829年初春击败土舰队,封锁海峡,为俄军沿黑海边继续向南进攻提供了掩护。5月,战幕再次揭开。为了消除对侧背的威胁,俄军于6月26日再次攻占锡利斯特利亚。在这同时,迪比奇率俄军在库列夫恰击溃兵力比自己多1倍的土军。在高加索方面,俄军于7月初控制了埃尔祖鲁姆,并继续向特拉帕索斯推进。7月中下旬,迪比奇指挥俄军主力翻越巴尔干山脉。8月20日,俄军长驱直入君士坦丁堡的门户亚得里亚堡。俄国舰队出现在土耳其首都附近海面。
其实, 此时俄军虽已取得胜利,却遇到巨大的困难和危险。经过长途跋涉和连续苦战,迪比奇手下只剩2万人。疲惫不堪和传染病蔓延继续削弱着俄军的战斗力,倒在医院里的士兵就有4千人。同时,穆斯塔法帕夏率4万土军正赶来援救君士坦丁堡。苏姆拉等据点也仍在土军手中,对俄军侧翼和后方均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素丹被俄军虚张声势所迷惑,以为俄军还有6万人,可能一举攻占土耳其首都,因而在英、法、普等国的推动下,匆忙于9月2日同俄国签订了亚得里亚堡和约。该和约使俄国夺得了多瑙河口,正式确立了对罗马尼亚两公国的“保护权”;土耳其被迫承认南高加索“永远”并于俄国,同意实行塞尔维亚自治,并承认希腊自治。
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希腊、塞尔维亚等国人民摆脱奥斯曼暴政的桎梏。但是,沙皇的本意决不是要促成不依附于俄、土两大国的巴尔干民族国家的建立,而是要将巴尔干置于俄国势力控制之下。
1877—1878年俄土战争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被击败,使罗曼诺夫王朝在南下的道路上遭受了自1711年彼得一世进军普鲁特河受挫以来最惨重的失败。1856年的巴黎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驻有舰队、建立要塞和兵工厂,迫使俄国将南比萨拉比亚归还摩尔多瓦,将卡尔斯归还土耳其,还取消了俄国对两公国及对奥斯曼境内基督教徒的“保护权”。俄国失去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他发誓要废除巴黎条约,并以此作为俄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以后10多年里,他先是联合法国,在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统一问题上狠狠打击哈布斯堡王朝;接着又支持普鲁士统一德国,打击法国,进一步削弱奥国。1870年10月俄国政府发表声明,宣称由于其他国家一再违反巴黎和约,不能认为和约中与俄国“利益直接有关的条款”仍然有效。战败了的法国和内外交困的奥国无力反对沙皇,而俾斯麦则公开支持俄国。孤掌难鸣的英国只好对俄国的立场表示默认。1871年3月签订的伦敦公约,废除巴黎和约中关于黑海“中立化”的规定,恢复了俄国在黑海地区拥有舰队的权力。
进入七十年代后,巴尔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1875年夏,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民展开了反对奥斯曼统治的武装斗争。1876年4月,保加利亚人民奋起举行争取独立的民族大起义。素丹调动大批军队,对起义者进行血腥镇压,激起欧洲舆论的愤慨,又一次促成支援巴尔干人民的热潮。1876年夏,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先后向土耳其宣战。巴尔干各国人民的反土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完全恢复克里木战争前俄国霸权的时机已经来到,而一场“解放”巴尔干的战争还能转移俄国人民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他便加紧在外交上为对土战争作准备。在列强中,德国是支持俄国出兵巴尔干的,因为英、俄陷入近东能使它放手欺凌法国。借助于俾斯麦的外交斡旋,1877年1月,沙皇首先与争夺巴尔干的对手奥匈帝国签订秘密协定,商定奥匈帝国在俄土冲突中保持中立,作为交换条件,俄国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让给奥匈。同时,沙皇竭力拉拢法国,稳住俄国在中近东的头号强敌英国。英国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土耳其问题。俄国立即表示支持,但声称:如土方不让步,而“欧洲”仍然无所作为,俄国将不得不单独采取行动。沙皇还向英国保证:俄国无意占领君士坦丁堡。沙皇还迫使罗马尼亚签订俄罗协定,允许俄军通过罗境与土军作战。1877年4月上旬,土耳其拒绝欧洲6国的伦敦议定书。4月23日,俄国与土断交,次日正式对土宣战。
战前,俄国进行了局部动员。战争爆发后,俄国正规军达72万人,加上后备役共有140万人,占有明显优势。但在海军方面处于劣势,俄国黑海舰队新建不久,只有39艘舰只,其中装甲舰只有2艘,而土耳其黑海舰队却拥有22艘装甲舰,82艘非装甲舰。巴尔干战场的俄军主力行动迟缓,直到7月初才全部渡过多瑙河。沙皇的兄弟尼古拉大公任巴尔干俄军总指挥,沙皇本人也随军督战。他们决定:西路部队进攻尼科波尔和普列夫那,东路部队进攻鲁舒克,先头部队从中路突进,夺取巴尔干山口。在土耳其方面,素丹看出普列夫那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于7月10日命令驻维丁的欧斯曼帕夏速去增援该要塞。俄军派出1万人去进攻普列夫那,土方守军已因欧斯曼的抵达而增至1万5千人。俄军遭到迎头痛击,狼狈撤回。7月30日, 4万俄军对普列夫那发动第2次进攻,又被击退。在此期间,东路俄军没有采取重大行动。古尔科将军率领的俄军先头部队在中路进展比较迅速, 7月7日攻占保加利亚古都图尔诺沃,7月14日越过巴尔干山脉占领希普卡山口, 7月30日进抵山南重镇埃尼——扎果拉。古尔科兵力单薄,仅1万2千人,无力继续前进,在遭到苏里曼帕夏的3万土军猛烈反击后,被迫撤回希普卡山口。战场形势由俄攻土守转为俄土相持。在高加索战场,俄军于4、5月间攻占巴亚济特和阿尔达罕,后遭土军反击,于6月退至边境。
8月,土军在巴尔干战场发动全面反攻。在巴尔干山南,苏里曼向古尔科发动猛攻,企图夺回希普卡山口。古尔科在获得2万援兵(保加利亚义勇军占1/3)后,顽强抵抗,守住了山口。在巴尔干山北,土军新任总司令穆·阿里帕夏也向俄军展开进攻,一度将部分俄军逐至多瑙河以北。直至俄军援兵源源开到,土军进攻才被击退。 9月初,南北两线都呈现僵持状态。 9月7日,俄罗联军开始炮轰普列夫那, 3次强攻遭挫。俄罗联军决定完全切断普列夫那与外界的联系,对其实行围困战术。土军援兵屡次试图接近普列夫那,均被击退。到12月初,普列夫那守军的补给品已经耗尽。10日,欧斯曼率军向西突围被击溃,自己也负了伤,只好投降。解除后顾之忧后,俄军大部队在保加利亚居民协助下越过巴尔干山脉,于1878年1月4日攻克索非亚。
在这同时,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国军民也在各地打击土军。同年1月20日,俄军进入亚得里亚堡。2月初,尼古拉大公的前线指挥部离土耳其首都仅10英里。在高加索战场,俄军于1877年秋再次转守为攻,夺占卡尔斯和巴统,包围埃尔祖鲁姆。
俄军的胜利引起了英、奥等国的恐慌。英国一再警告俄国不得占领君士坦丁堡,奥国也宣布反对俄军逼近海峡。2月8日,英国内阁决定派遣舰队开赴海峡;议会批准拔款600万英镑供战备用。奥国也打算进行动员。此时俄军已是强弩之末,不敢冒与英、奥火并的风险,沙皇令俄军停止前进。3月3日,俄土于圣·斯蒂法诺签订和约,规定:建立一个领土自多瑙河延伸至爱琴海的大保加利亚,由俄军占领两年;将南高加索的阿尔达罕、卡尔斯、巴统、巴亚济特和罗马尼亚的南比萨拉比亚割给俄国,两年内俄军可借道罗境进入保加利亚;禁止土耳其军舰驻泊多瑙河,土方向俄方支付3亿1千万卢布赔款。俄国欢呼圣·斯蒂法诺条约的签订。建立受俄国控制的保加利亚这一条款,实际上使俄国势力扩展到了爱琴海,驻在保加利亚的俄军将随时可以占领海峡,并在东地中海畅行无阻。列强对沙皇控制欧洲南翼的前景感到不寒而栗,立即对条约群起反对。奥国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审查”该条约,英国表示支持。罗马尼亚等小国对条约任意宰割其领土也表示强烈不满。俄国国内的强硬派公然声称:这一“俄国的鲜血”换来的条约,不能拿来作交易,也不应修改。俄国虽以武力威胁压服了罗马尼亚,但英、奥两国却准备与俄国干戈相见。连一贯袒护俄国的俾斯麦也不再愿站在俄国一边。在这种形势下,俄国只好作出让步。 6月初, 由英、俄、德、法、奥、意、土7国参加审议俄土条约会议在柏林召开。经过一个多月激烈的唇枪舌战,签署了柏林条约。柏林条约将保加利亚领土缩小到巴尔干山脉以北,迫使俄国吐出了半块肥肉;条约仍将南高加索的卡尔斯、阿尔特温和巴统割给俄国;条约虽然承认巴尔干各国独立或自治,但又不顾它们的反对,将南比萨拉比亚划给俄国,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置于奥国占领之下;为了满足大国的欲望,条约还任意改变巴尔干国家的边界,在这些国家未来的相互关系中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俄土双方代表在圣·斯蒂法诺签订和约(1878年)
借助于巴尔干各国人民、俄国人民以及全欧进步力量的共同奋斗,沙皇政府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取得胜利,基本恢复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前的地位。通过这场战争,保加利亚等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但不久后就“饱尝了沙皇式解放的滋味”①。随着奥斯曼帝国日暮途穷,俄、英、德等帝国主义强国在整个中近东的争霸斗争愈演愈烈。而在巴尔干,俄、奥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终于在36年后使“欧洲火药桶”轰然爆炸,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熊熊大火。
注释
① 本文所述的俄土战争包括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土间多次战争,至于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因《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二分册已有该选题,故本文不再介绍。
① 克里木汗国是鞑靼封建汗国,位于黑海北岸,乌克兰南部原属金帐汗国,1427年脱离,1449年建国,1475年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1页。
相关参考
两百年中十次厮杀的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发生的俄土战争,是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进而控制黑海出口的两海峡,并向巴尔干扩张
俄土战争发生到1769年,俄罗斯在德涅斯特罗夫斯科--布良斯克主战场上集中了两个军团:基辅地区的第1军团和第聂伯河、克列缅楚格下游的第2军团。俄罗斯军事会议在1769年制定的军事行动计划时,把基本注意
俄土战争俄国随着势力的增强,对外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虽然使俄国取得了黑海的控制权,但进一步南下的野心并没就此而止。1777年4月,俄军又攻克了克里木,占领了整个库班地区
第一次俄土战争,这是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间第一次较为重要的战争。为争夺第聂伯河下游地区,沙皇俄国同土耳其发生的战争。 1676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战争持续5年,双方都没能
世界近代史··俄土战争从17世纪到19世纪俄国向黑海和巴尔干扩张时与土耳其发生的战争。较重要的有:①1695~1696年之战。彼得一世率军占领亚速海东北一带地区。②1710~1713年之战,俄军失利,
俄土战争俄土战争是指17世纪至19世纪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和土耳其在俄国内战中的干预通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后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也加入了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七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
大家翻看历史上的雅克萨之战,俄罗斯的哥萨克只是几十人的武装探险队,满清步兵、骑兵、又是火炮打的如此艰辛,就别提了。再看看历史上的俄土战争,那才叫战争,双方规模、战略战术、残酷性没法比。当时的年代,还没
声东击西俄国皇帝彼得一世智取亚速夫要塞的策略。俄土战争期间(1686—1699年),亚速夫(现俄罗斯境内的罗斯托夫)要塞成为封锁俄国通往亚速海和黑海出口的咽喉,土耳其控制着这个要塞,对俄军的南下行动影
历史军事 絲毫不給美國面子,俄土兩國達成協議,雙方軍機可隨意串門
眾所周知,土耳其是北約的成員國之一,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美國的盟友,這兩國在諸多領域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但除了和美國交好外,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係也非常不錯,美國對此一直都是耿耿於懷。就在近期,土耳其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