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何始终不肯拜他为丞相 孙权十分敬重张昭
篇首语: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但为何始终不肯拜他为丞相 孙权十分敬重张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为何始终不肯拜他为丞相 孙权十分敬重张昭
公元200年,孙策终于平定了江东,为东吴立国奠定了基业,却不幸遭遇刺客重创。临终前,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长史张昭辅佐。张昭不负重托,果然扶持孙氏政权实现平稳过渡。
起初,孙权拟设丞相一职,大家以为非张昭莫属,纷纷予以举荐,结果被孙权否决了,理由是,眼下正是多事之秋,统领百官责任繁重,并不是什么优厚待遇。首任丞相孙邵去世后,群臣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难道是舍不得这个职位给张公吗?丞相事务繁杂,他这人性情刚烈,所言若有不从,就会引起怨愤和责难,做丞相对他没好处。最后,启用顾雍为丞相。
按理说,张昭资深德厚又身负重托,丞相一职当之无愧,也是众望所归,孙权却先后两次否决不授,说出来的理由更像搪塞。那么,孙权内心究竟是怎么盘算的呢?
这要从孙权继位时说起。当时,孙权才十八岁,血气方刚,好勇不羁,尤喜骑射猎虎,宴饮取乐。只要张昭在场,就会上前严词劝阻。照此看来,孙权不拜张昭为相,似乎是不愿受其管束。但再看后来发生的事,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后来,孙权因公孙渊有称藩之意,拟派两位使臣到辽东拜其为燕王。张昭进谏说,公孙渊害怕曹魏讨伐,才向我示好。他若翻脸向曹魏表白自己,派去的使臣回不来,不就取笑于天下了吗?孙权与他反复争执,并坚持派使臣去了辽东。结果,公孙渊果然杀了吴国使臣。孙权情知自己是错,亲到张门认错,迎其入宫,深自苛责。
孙权对张昭既然如此敬重,为何又不拜他为相呢?
我们知道,当时的天下大势,曹操已成气候,刘表立意自守,刘备立足未稳,孙权也只是凭天堑坐领江东,三足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公元208年,曹操写信恐吓孙权说,我现有80万水军,奉天子之命南征。形势十分危急,尽管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居于多数,孙权仍然支持鲁肃为代表的少数主战派,果断派遣周瑜、程普等,同刘备率领的蜀军联合作战,通过赤壁一役大败曹军。由此可见,孙权虽然非常敬重张昭,有时甚至不惜降尊纡贵,但在原则问题上始终不肯让步。
再者,张昭性格倔强认死理,牛脾气上来,不撞南墙不回头,他若总揽朝政,决策走向势必偏激。不照他说的办吧,势必跟你较劲;照他说的办吧,又会错失良机。
综上所述,孙权所以不拜张昭为相,是因为张昭缺乏统摄全局的宏远眼光和协调百官的宽厚胸襟。有鉴于此,孙权才可以“待张昭以师傅之礼”,“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却始终不拜其为相。反观孙权起用的顾雍,担任丞相十九年,宽宏大量,外柔内刚,选贤任能,公正廉明,谨言慎行,谋无不当,封爵归第,家人不知。我国古代向来有“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说法,对张昭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是对的,但从事业的发展壮大计议,也不可瞻前顾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就像在足球场上,用人、换人的直接目的,或是为了加固防线,稳打稳扎,扩大战果,或是为了弥补短板,争取主动,扭转颓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取胜。这样的思维逻辑和用人策略,同样适用于战场和职场。因此,不能受制于年资、名分、面子等非理性因素,而是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起用合适的人从事合适的事。
相关参考
帝王死的时候,因为继位者年幼,往往会让一些信得过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这个继位者,这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室藩屏、保土护民,而非助孙权称霸。所以投降曹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对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彧一样,都打算曲线救国。但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室藩屏、保土护民,而非助孙权称霸。所以投降曹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对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彧一样,都打算曲线救国。但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
帝王死的时候,因为继位者年幼,往往会让一些信得过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这个继位者,这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
对于张昭,孙权始终有一种复杂的感情,这不仅是因为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但并非没有历史依据。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五六月间,26岁的孙策被刺客刺杀,气
孙策临死向孙权交权时,有一句著名临终嘱咐,说是“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虽然基本遵从哥哥遗愿,让周瑜总管军事和外交,对张昭也很尊重,却并未安排张任丞相:东吴第一任丞相是孙邵,孙邵
孙策临死向孙权交权时,有一句着名临终嘱咐,说是“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虽然基本遵从哥哥遗愿,让周瑜总管军事和外交,对张昭也很尊重,却并未安排张任丞相:东吴第一任丞相是孙邵,孙邵
孙策临死向孙权交权时,有一句着名临终嘱咐,说是“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虽然基本遵从哥哥遗愿,让周瑜总管军事和外交,对张昭也很尊重,却并未安排张任丞相:东吴第一任丞相是孙邵,孙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