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德昂族的舞蹈很奇葩 德昂族舞蹈
Posted 德昂族
篇首语: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说德昂族的舞蹈很奇葩 德昂族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何说德昂族的舞蹈很奇葩 德昂族舞蹈
象鼓舞:德昂族的舞蹈,广为流传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水鼓舞:水鼓舞是德昂族所独有的,其步法,形式基本与象鼓舞相同,击敲时把鼓绳挂在脖子上,水鼓抱在胸前,右手持锤击大头鼓面,左手以掌拍小头鼓面,两手相互配合,击出节秦。佛鼓舞,佛鼓,意为“佛”之鼓,德昂语称“耿冷牙啪拉”,是佛爷(和尚)专门保管,并经佛爷批准才能使用的鼓。用佛鼓作伴奏乐器而跳的舞,叫“佛鼓舞”。
相传在佛教传入德昂地区并产生了自己的佛爷初期,类房里每举行一次大的活动,都得由佛爷走村串寨通知百姓,后来有一个叫帕煞达的大佛爷精心制作了一种声音洪亮的鼓(与象脚鼓类似)。每当类房举行某种仪式或活动,只要击鼓,百姓听到鼓声就能应声前来。这种鼓,人们后称之为佛鼓。平时都置于类房里,举行活动时才抬出来,用毕仍放回原处。
现盈江县弄璋乡南算寨,有一座古老的佛寺,现当地居住的傣族老人都称为“类庄崩龙”,意为“崩龙(德昂)佛寺”。
寺中还保留有一个珍贵的牛皮大鼓,鼓身为一大圆木,掏空去皮,长2.8米,腰粗4米左右,鼓面大头直径1.14米,尾面直径1米,鼓身外用白皮裹着,用黑漆漆过;鼓两端蒙的牛皮原已不存,近些年,当地傣族群众又重新蒙上牛皮,并在做佛事时使用。
据几位八十多岁傣族老妈妈说,鼓的内部原有增加音量的装置,敲时音量特别大,传播很远。敲多了能使正在孵化的母鸡孵不出小鸡来。佛鼓舞是在佛教节日或晋升佛爷或迎接外寺长老期间,在佛寺的广场上和“象脚鼓舞”同时跳的。是男性集体舞蹈,舞者有敲佛鼓、击钹、敲铓共三人,在象脚鼓舞圈中表演,然而鼓点、动作与象脚鼓舞都不相同,象脚鼓舞气氛热烈欢快,佛鼓舞较严肃庄重。陇川县称佛鼓舞为抬鼓舞。以两男子用竹棍将鼓抬起,行走于舞队前列,一人双手各执一校敲击起舞。
相关参考
德昂族创造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和艺术。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史诗、故事、诗歌、寓言、笑话和谚语,就其内容而言,大多是表现爱情和对自己家乡热爱与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德昂族艺术主要是音乐和
“象脚鼓舞”,德昂语称“嘎儿格冷当”,流传于梁河、陇川、盈江、镇康、保山等县的德昂族村寨中。象脚鼓是德昂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相传远古时候,有两兄弟以采野果和猎获小动物为生。为了获得更多食物,兄弟俩分
德昂族是中国云南省的特有民族,也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在中国境内的德昂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瑞丽、梁河、陇川、保山、永德、耿马、澜沧等县也有少量分
德昂族(又名崩龙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僳
“板鞋舞”起源于明朝广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练兵法。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广西出兵,广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灭倭寇。土司罗武杰立即征招三百人进行训练,新兵初次操练,步伐很难一致,土司下令用
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德宏州等地居住着一个世代种茶的民族——德昂族。德昂族是当地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是“茶叶的后代”,目前人口不足两万人。今天我就向你介绍一下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根据文献
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德宏州等地居住着一个世代种茶的民族——德昂族。德昂族是当地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是“茶叶的后代”,目前人口不足两万人。今天我就向你介绍一下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根据文献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德昂族是个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德昂族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