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为什么古代的普通读书人也能得到做官的机会?
Posted 科举
篇首语: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为什么古代的普通读书人也能得到做官的机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为什么古代的普通读书人也能得到做官的机会?
在我国古代社会,寒门学子经过自己的努力,是有可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进而改变自己命运的;因为这方面有着比较稳定的制度保障,这就是科举制。科举制是官府定期举行面向全社会的科目考试,根据考生的成绩择优选拔人才、委以官职的一种制度,其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宗法封建时代,任用官吏主要依从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原则,官爵多是世袭的。至汉代初年,官爵世袭制逐步瓦解,选官制度开始形成。当时实行的是一种称为“察举制”的推荐制度,由地方长官和中央的一些高级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经过考察的人才作为授官的人选推荐给朝廷。按照官府设定的科目,所举荐的人中分为“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类别。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对举荐人进行考试,比如,贤良、方正科的要对策,明经科要试经等等。后来,考试这一环节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地方长官举荐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小,他们的职责一度变成只是物色和选送人去应试。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是各郡推举有声望的人担任中正官,负责考察和他们同籍的士人,并按照才能将他们分为九等(九品),供官府按等级选用和授予官职。但由于地方的豪门世族势力强大,对中正官考核人才难免会有人为的影响和干预,发展到后来,评定士人品级常只看门第出身,不重视真才实学,以致官僚统治阶层中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隋代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参考汉代察举制的做法,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初时设立的是秀才、明经两科考试;至隋炀帝时又设立了进士科,以文辞取士。唐朝初年,又打破考生的员额限制,允许士人自由投考,使原来的等额考试变成了竞争性的差额考试。我国科举制度的形成,一般是以隋代创设进士科为标志的;到唐代,科举制度已渐趋成熟。
科举考试的内容,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儒家经典和时务策论。比如唐代的科考,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主要为易(《周易》)、诗(《诗经》)、书(《尚书》)、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类似于今天考试的填充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其中隐去几个字,要求考生填充;墨义则是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考试主要是考时务策论,即论述时局和施政的方法,后来又加上诗赋、杂文等内容。至明清时,科举考试行八股文,考题多出自“四书五经”,答卷时的发挥不能脱离程朱理学,文体要按固定格式,字数方面也有限定,其僵硬死板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也有一些人试图对之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最终不了了之。
明清两代是科举制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考试制度更为严密复杂。具体说来,每一名希望通过科举入仕的士子,至少需要过四关。首先,要参加其所在地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知府主持的“府试”,获得“童生”的资格。第二,要参加地方学政主持的“院试”,获“生员”(俗称“秀才”)资格,这就算是国家的正式学生,可进入“府学”(或县学)学习。第三,生员在府学中要参加定期举行的“岁试”和关键的“科试”,“科试”合格者可取得去省城参加“乡试”的资格。第四,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由朝廷派遣的官员和各省巡抚主持,考试中选者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可获得任官资格。科举制的顶级考试是“会试”及其后的“殿试”,均在京城举行,各省举人需进京赶考。会试由皇帝任命的朝中一品或二品官员主考,其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经过复试后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此后,由朝廷正式出榜公布考试结果,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为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均为赐进士出身及第;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均称为“进士”。殿试之后,由朝廷根据成绩分别授予官职。
我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4年举行的进士考试,这次考试录取了科举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科举制从隋唐之际形成到清末被废止(1905年),大约有1300年的历史。在此漫长的过程中,科场难免出现腐败和黑暗,但它的大门始终是面向全社会的,在报名应试、层层选拔、凭借才学获得任官资格这些环节上,它确实体现了公平的原则。科举制在为政府发现人才的同时,也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进入仕途、实现个人抱负的机会。在科举制下,官府必须从知识阶层中取士,由此为读书人设立了一个奋斗目标,他们在沿着金字塔式的科考体制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在精神上也逐渐走近、趋同于统治政权,其结果是催生并维系了一个“士大夫”阶层。这一阶层既承担国家行政、又承担民众教化,是整合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力量。在这点上说,科举制在增强广大士人对国家政权的向心力、维护王朝统治秩序的安定方面,确起到一定的作用。 (董佳贝 撰)
相关参考
古代百姓唯一的翻身机会就是读书,而且自古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最主要的原因,读书做官工资高,那么在清朝一个知府,也就是相当于市长级别的官员,一年到底能拿多少钱呢?在大清王朝,一个知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的京官和地方官,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古代中国,做京官,最大的麻烦,最深的困扰,可能在于比较穷吧。尤其是明清那样“大一统”的朝代,普通中下层的京官,经济上的困窘、日子中的苦逼,常
读书作官历来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各个时代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可是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这样一个王朝,它的统治者规定:凡是作官的人都要阉割。这个奇怪的王朝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南汉位于中国南
读书作官历来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各个时代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可是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这样一个王朝,它的统治者规定:凡是作官的人都要阉割。这个奇怪的王朝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南汉位于中国南
有着“刘皇叔”称号的刘备,从小就不太喜欢读书,交际能力还算不错,但如果不是处于乱世,估计他很难有机会做官,说不定会一直从事着织席贩履的工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后来遇到了关羽和张飞二人,三人结拜为异姓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考科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科举制度自创立实行以后,成了读书人做官的敲门砖。宋真宗亲作《劝学文》,此后经过历代士子们的咀嚼、消化、提炼、再创作,便成了:“书中自有黄
封面新闻记者黄勇苏氏家族在族人攻读功名的同时,因为家财丰厚,还通过捐纳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获取功名。这样的方式,在成都东山一带的望族中不是个例,如洛带镇上著名的巫氏家族,至今还留有「”巫氏大夫第”宅院
从古至今,不管是哪一种比赛,都必须有统一的规则,古代的科举考试也不例外。读书人多年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然后就能够入朝为官,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起初,并没有殿试这一环节,直到唐高宗时时期,殿
提起皇帝的后宫生活,一般人都是垂涎欲滴,后宫佳丽三千,天天醉卧温柔乡,普通人也没有这个福分。但要想进入后宫,秀女也是要经过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不是每一个秀女都有机会得到皇帝的临幸。那么,在古代,哪
提起皇帝的后宫生活,一般人都是垂涎欲滴,后宫佳丽三千,天天醉卧温柔乡,普通人也没有这个福分。但要想进入后宫,秀女也是要经过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不是每一个秀女都有机会得到皇帝的临幸。那么,在古代,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