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为什么武则天生前为唐高宗书写了墓碑,她自己的墓碑上却一个字也没有呢?
Posted 皇后
篇首语:我永远要记得我所想要的。而不是我所恐惧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为什么武则天生前为唐高宗书写了墓碑,她自己的墓碑上却一个字也没有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为什么武则天生前为唐高宗书写了墓碑,她自己的墓碑上却一个字也没有呢?
武则天(624—705),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其父武士彟出身地方豪族,本为商人,在隋朝末年的动乱中结交投靠了李渊,并资助其钱粮衣物,在攻占隋朝都城的过程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唐朝初年的建国功臣。武则天之母杨氏出身于隋朝皇室。武则天大概在14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五品“才人”(皇宫中级别比较低的妃嫔),赐号“武媚”(后世习惯称之为“武媚娘”)。也许是因为年龄差距较大,武才人侍奉太宗十多年,地位基本没有得到提升,而她却与太宗第九子李治产生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李治即位为唐高宗。这时武才人已经按照后宫的惯例,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妃嫔一起到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没过多久,高宗的王皇后为了打压情敌萧淑妃,主动请求将武则天接入宫中。她产下一子后,被封为二品“昭仪”,位列九嫔之首。
武昭仪工于心计,善使权谋。她入宫之后,先卑躬屈膝侍奉王皇后,又百般弄计,令高宗对皇后失去信任,逐渐产生废王立武的想法。由于皇后出身于关陇贵族世家,这一想法遭到该方利益代表,尤其是高宗的亲舅舅、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当时朝中的政治权力为长孙无忌所垄断,高宗废后的计划难以实现。但高宗很想利用这次机会,从朝中老臣手上夺回自己的权力,所以在永徽六年(655)强行下诏,将王皇后与萧淑妃贬为庶人,并将反对最激烈的宰相褚遂良贬官外放;几年后,又把长孙无忌等人削官,贬出京师。由此武皇后的地位得到确立,高宗也将皇权成功收回手中。
夺回权力之后,高宗却因受头痛风疾的困扰而长期不能主理政务,武皇后渐渐把持了权柄,甚至有人将她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武皇后临朝称制,次年即废中宗而立睿宗李旦。此时武氏代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各地的反武势力也纷纷开始起兵,但在武则天的强势打压下被消灭殆尽。公元690年(武则天天授元年),武皇后正式篡位为帝,改国号为“周”,年号“天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曌”(“照”字的异体写法),取日月当空、改朝换代之意。武曌登基后,采取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洛阳被定为“神都”,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她不可避免地任用了酷吏,鼓励告发不轨阴谋,并镇压李唐势力。但从历史上看,武曌的执政能力与决策水平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帝王,在武周政权时期,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户籍人口稳步上升,吏治也能选贤举能,重用了如狄仁杰、张柬之、姚崇等一批中兴名臣。
武曌极度崇信佛教,自认为是“弥勒下生”、“转轮圣王”,但后来还是在宫廷政变中被迫退位下台。中宗李显夺位复辟成功后,为他的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这也是“武则天”这个名字的由来。退位时,武则天已病重卧床,当年年底便去世,享年82岁。她生前立下遗诏将自己的帝号省去,改称“则天大圣皇后”,死后与高宗合葬乾陵。在她与高宗的陵墓前,矗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叫做《述圣碑》,上面刻有武则天生前为纪念高宗而撰写的长达5000余字的颂圣碑文;但东侧,在武则天自己的石碑上,无论正面、背面都没有镌刻一个字。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为自己立一块“无字碑”,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因为武则天觉得自己一生的丰功伟绩简直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描述,所以干脆不写;也有人说,是因为她自知一生罪孽深重,死前愧悔交加而无颜为自己树碑立传;还有人说,这正是她的智慧之处,留下一块空碑,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原因,武则天作为一代传奇人物,她的传奇人生至今还不断为后人所传说;这块无字碑,也一直无言无声地矗立于天地间,任凭游人驻足评点(今天我们看到的无字碑上的字迹,是后人为了弥补碑上无字的“遗憾”而题刻的)。
相关参考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魏征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历史上有很多生前权倾朝野的重臣在死后遭遇了清算,比如汉朝时期的霍光,汉宣帝等霍光去世后,用雷霆手段收拾了霍家,再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明朝时期的张居正
一提到中国古代女皇帝,大家自然想到的就是武则天。武则天作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而又惊人的统一。武则天一生经历十分传奇,她死后所葬的陵墓也有很多离奇的地方。
自古当皇帝的希望成为一代明君,做臣子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代贤臣,中国历史上明君贤臣的典范不多,唐太宗和魏征算得上最为著名的一对。在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魏征比喻为自己的“镜子”,恩宠有加,“以人为镜可以
自古当皇帝的希望成为一代明君,做臣子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代贤臣,中国历史上明君贤臣的典范不多,唐太宗和魏征算得上最为著名的一对。在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魏征比喻为自己的“镜子”,恩宠有加,“以人为镜可以
核心提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为这位去世多年的老师题写了墓碑。据现在掌握的史料,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人题写墓碑,也是自古至今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他人、为老师“破例”题写墓碑。 袁吉六之
对魏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与魏征,是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前者甚至将后者视为自己的镜子。但在公元643年,李世民曾愤怒的让人把魏征墓碑推倒,而且这个
历史人物 朱元璋设计杀死了徐达,为什么让徐达墓碑的高度超过自己呢
元朝末年,灾荒四起,朝廷依旧不惜余力地压榨百姓,最终引起了民愤。生存不下去的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希望推翻元朝统治,用血汗来换取一个未来。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中,形成了许多股势力,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作
核心提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为这位去世多年的老师题写了墓碑。据现在掌握的史料,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人题写墓碑,也是自古至今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他人、为老师“破例”题写墓碑。 袁吉六之
北宋词人李之仪和妻子胡氏结婚40年,十分恩爱。胡氏病故后,李之仪非常悲痛,于是写下一篇墓志铭,表达对亡妻怀念之情的同时,也透露出胡氏是个博学多才的女子。有意思的是,李之仪为了盛称亡妻的博学,还在墓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一直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是李世民标榜自己广纳谏言的招牌。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