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对魏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与魏征,是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前者甚至将后者视为自己的镜子。但在公元643年,李世民曾愤怒的让人把魏征墓碑推倒,而且这个墓碑还是自己亲手题的墓文。

但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即使如李世民这样杰出的帝王。他之所以让人推倒自己亲手撰写的魏征墓碑,直接原因是他感觉自己被愚弄了,但同时也有更深用意。

魏征的疑似罪状一:说一套做一套,结党营私

魏征之所以被李世民视为镜子,不仅因为对方敢仗义执言、忤旨进谏,在理政、用人等方面,魏征也被李世民视为知己。公元632年,君臣双方就用人的标准上,曾有过一次深入的意见交流:

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李世民这番话,可谓掌握了整顿吏治的真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人君对每一个人才的任用,都会体现对风气的引导;若重用一位君子,则其他人才见到这样的榜样,都会积极展现自己的才能;但若任用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同类趋炎附势之徒定会跟风而上,“劣币驱逐良币”,政治风气就会因此败坏。

而魏征的反应也深合上意:

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正值用人之际,可以用人以才,当作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但当大势稳定后,选人一定要才德兼备。

然而到了公元643年七月,魏征去世半年后,连续两个由他举荐的人都出了问题:

李世民让杜正伦盯好李承乾,若其不听教诲,则立即向自己报告;但杜正伦却把原话告诉了李承乾,让李世民非常尴尬。

身居凌烟阁功臣录中的侯君集犯的事更大:与李承乾勾结谋反。

而这俩人,当初被魏征视为可担任宰相的人才而大力举荐:“尝荐正伦及侯君集有宰相材,请以君集为仆射”。尤其侯君集,魏征认为应该放心地将兵权交给他专管:

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

如果李世民真听了他的,那大唐政权可能会出现大问题。连续出现如此严重的用人失误,在李世民看来,魏征并不是看走了眼,而是触犯了所有帝王最警惕的大忌:结党。在这样的嫌疑下,他平时的义正辞严,更像是装腔作势,比真小人还要可恶。

魏征的疑似罪状二:以皇帝为筹码,沽名钓誉

这个罪名颇有些“莫须有”的意味:

又有言征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

有人反映,魏征多次向褚遂良出示自己写给李世民的谏书。褚是起居郎,也就是负责记录的帝王平日言行举止的史官,正式史书的编纂,都要参照其记录的内容。而魏征此举,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功劳、揭露李世民不为外界所知的短处,像在以皇帝的名声为代价,实现自己沽名钓誉的私欲。

加上侯君集谋反事件在前,得知此信息的李世民更加出离愤怒,他没有加以确认,当即就让人去推倒自己亲自编纂、亲手书写的魏征墓碑。

但笔者揣测,李世民的这一举动,不单单是出于激愤,也是他驭臣之道的一次体现,有些借题发挥的感觉。

更深层的原因:明尊卑、定赏罚,杀鸡儆猴、警诫群臣

魏征身前身后享受的尊重与殊荣,可谓位极人臣;为了不被他数落,李世民将喜爱的鸟儿捂死,这一活灵活现的故事,被视为千古佳话。

李世民看似“畏惧”魏征,但并不能改变君臣关系的尊卑:接受你的直言犯谏,一方面是为了自家的江山,另一方面则体现出自己的虚怀若谷与英明神武;在他死后给予树碑立传、陪葬帝陵的殊荣,是为了表彰忠臣、鼓励后来人。说到底,李世民优待魏征,是由于其做的事,而不是由于他这个人。

因此,当察觉魏征有结党营私、沽名钓誉之嫌时,李世民果断毁坏了象征着对方荣誉的御笔亲题墓碑。这无疑是在向朝野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朕这里没有特权者,即使视为镜子的魏征,若对我不忠、对大唐不利,也会被拉下神坛。

李世民的这一做法虽然看似无情,但在人治的封建社会,对维持政治清明、严防任人以私有着积极意义。甚至救过他性命、在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的尉迟敬德,李世民也没有给予特殊的法外开恩。公元632年,尉迟敬德因争抢座位殴打李道宗,李世民以刘邦诛杀功臣为例,对其严重警告:

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尤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彭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无贻后悔!

如今看来,刘邦诛杀功臣,不单是他自己的问题;韩信、彭越等人恃功放旷,可谓咎由自取。我这里只有国家法规,赏罚皆有因,切忌指望再次法外开恩,你最好老实点~而大老粗尉迟敬德从此“由是始惧而自戢”,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公元645年,在远征高句丽失败后,李世民想起了魏征的好:“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其后让人再次把当年推倒的墓碑立起来,并对魏征妻儿厚加抚慰赏赐。这前后的两次举动,一抑一扬之间,既给群臣再次明确了规矩,又调整了对魏征适当评价,帝王之术可谓高明。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被唐太宗视为镜子的魏征,死后竟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为何会如此?

被唐太宗视为镜子的魏征,死后竟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为何会如此?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名流千古的著名谏臣魏征,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他们二人可称得上是明君和谏臣的典范。在魏征去世以

魏征被李世民砸了墓碑,背后原因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魏征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历史上有很多生前权倾朝野的重臣在死后遭遇了清算,比如汉朝时期的霍光,汉宣帝等霍光去世后,用雷霆手段收拾了霍家,再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明朝时期的张居正

历史人物 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什么会砸了他的牌位?

唐太宗曾把魏征比作镜子,可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砸毁他的墓碑?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唐太宗砸了魏征墓碑这件事,其实不必去史书找原因,我们只需翻阅西游记里,就能窥得二人之间的矛盾。>夫以

历史人物 李世民恨魏征吗?李世民为何要拆掉魏征墓碑?

唐朝时期的名臣魏征,一项是以直言进谏而闻名,在李世民面前直言不讳,有什么说什么,看起来是一点也不给皇帝面子。李世民对于魏征的谏言也都接受,由此可见李世民的确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不过,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却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命人推倒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征的故事被世人所称道,传位千古美谈,可是世人只知道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谁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命人推倒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征的故事被世人所称道,传位千古美谈,可是世人只知道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谁

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何要砸毁魏征墓碑

  为何要砸毁碑?和,千百年来,这二个明君与诤臣之典范的响亮名字,一直在中国大地上久应不息。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谊,合作之默契,诸多之佳话,在历史上广为传颂并被称道至今,成为后世君臣竭力倣傚的楷模。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什么事寒了忠臣的心

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我们所了解到的那么好,因为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砸了魏征的墓碑。正是唐太宗的这一举动,寒了许多忠臣的心。谁都晓得:唐太宗和魏征,不断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什么事寒了忠臣的心

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我们所了解到的那么好,因为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砸了魏征的墓碑。正是唐太宗的这一举动,寒了许多忠臣的心。谁都晓得:唐太宗和魏征,不断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

唐朝历史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