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服饰的发展走过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Posted 服饰

篇首语: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服饰的发展走过一条什么样的道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服饰的发展走过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我国早期历史中的纺织材料主要是葛与麻。葛是一种豆科植物,会生长出很长的藤蔓,古人取用它的纤维来做衣物的原料。《诗经》中有不少关于采葛的诗篇,而成语中的“冬裘夏葛”说的也是冬日穿动物的皮毛,夏天穿用葛织成的衣物。葛经过加工以后,较为粗糙的织品叫做“绤”,较为精细的叫做“”。我国特产的苎麻也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它的纤维长而坚韧,做成的衣物清凉透气,很受人们欢迎。还有一种更加普遍种植的叫做大麻,这种材料所织成的叫“布”,质地比较粗糙坚硬,舒适性要差很多;古代老百姓被称为“布衣”,从这一称谓大概可想见,他们穿着的衣物大多是“布”做成的。民间丧葬习俗,孝子贤孙都要“披麻戴孝”,其用意也就是通过穿着这样粗糙和令人不适的衣物,来表达对于已故亲人的哀悼。苏轼曾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自己仕途失意时的一种自况。

除了葛、麻这些植物性的原料之外,还有一种最为重要的来源于动物的天然纺织原料,这就是丝。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蚕桑技术并生产丝织物的国家,并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纺丝技术与丝织品都独步世界。现存最早的养蚕缫丝实例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精美的平纹丝织物叫做“帛”,在普遍使用竹简和木牍的时代,用帛作为书写的载体,只有贵族才能负担得起。除了以上原产地为我国的纺织原料外,产于非洲及印度的棉也逐渐传入我国,丰富了人们服装的材料。这些原料经过处理加工所制的布和帛,再经过特定的纺织工艺,便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服饰。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进,衣服上的纹饰图案也逐渐丰富多样,更加繁复华丽;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发展到唐代以后,“锦”工艺之高超精湛、图案之精美绝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从安阳出土的石像以及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传统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即上身和下身的衣、裳是分开的,腰间系带,头发束起来扎成发髻,而衣服露在外面的前襟是向身体右侧交叠过去的。春秋时的孔子曾慨叹:“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这是说在异族入侵的危急情况下,是管仲辅佐齐桓公,联合诸侯共同进行抵制,才使华夏免于从“束发右衽”变成“披发左衽”。在春秋以后,逐渐出现了“深衣”,也就是把上衣下裳连在一起。战国以后的“胡服”更是汉族服饰史上的一大变革。“胡服”由窄袖紧身短上衣、长裤、靴鞋组成,本是善于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的装束,后来由北方赵国的赵武灵王开始在军队中推行。到汉代时,深衣依然十分流行,而“胡服”中的裤子已开始从军队向民间普及,后来成为北方民众主要的服饰式样,直到魏晋时代还盛行不衰。

在“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代,我国的服装样式进入了又一次大变革的时期,这是与多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同期产生的,其中受鲜卑族的影响最为巨大和深远。鲜卑族势力强大,且长时间统治北方,因此具有鲜明的鲜卑民族特色的长靴、革带、帽子等在北方一度非常流行。虽然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时曾禁止胡服,提倡汉魏风格的服饰,但在其后的反汉化浪潮中,鲜卑化的服饰还是在平民社会中普及开来;上层人士也仅在正式、隆重的场合才穿着汉服。在这种基础上,唐代形成了“法服”与“常服”。法服即正式场合穿着的“冠冕衣裳”,以冠、上衣和裙裳、蔽膝(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等组成;常服则是日常生活中穿的,通常是襕衫(圆领窄袖的长衫)和头戴的“幞头”。唐代的男装,以襕衫和袍服为主,胡服式样的长袍也很流行。女装则主要由裙、衫、帔组成,衫被掩在裙内,因此显得裙很长,也将人的体形衬托得修长飘逸。由于受到佛教艺术的某些影响,裙变得肥大,上衫领口也相对偏低,展露出一种丰腴婀娜的体态之美。

宋代的服饰基本沿袭唐代风格而略有变化,趋向于简朴和保守。入元以后,因为异族文明的再度侵入,服饰也产生了较大改变,蒙古服饰进入了中原。蒙古人衣着的特点是瓣线袄子(短袍,腰部缝出许多细褶,有一定的伸缩性),戴的是圆形或四方形的笠子帽。明朝建国以后,统治者曾明令禁止胡服,要求人们的衣冠要恢复如唐代的式样。为此,明政府曾对服装作出很多限制,对衣服的长短、帽子的样子等都有过具体的规定。民间恢复了传统的宽袍大袖衣装,有圆领右衽的宽袍,也有僧道式的直领长袍,裤、裙并存,当然平民的日常着装也有短袄、短裤、布裙、长袜等。但实际上历史不能完全复原以往,明代服饰与唐朝相比已有不少变化,妇女的衣裙与宋元时期相似,其余实际上已接近于近代的衣装。

清军入关以后,曾一度允许穿明时的服饰,但后来随着局势的稳定,就严厉推行满族服制,禁止汉制衣冠。从唐代开始定型、为明代所继承的法服“冠冕衣裳”至此被废除。满族男子服装主要是“长袍马褂”。与汉袍不同,满族的长袍上身较窄,袖子细瘦,圆领口,衣襟右掩,有些袍子的下摆处前后左右开衩;通常在袍子外再套一件对襟圆领的短外褂。马褂则是另一种特有的外褂,衣长不过腰,袖子仅及肘部,适宜骑马时穿,故称。满族女子则穿旗装,以长袍为主,圆领,向右掩襟,下摆处不开衩,显得瘦长,袖口敞开,比较宽大。

近代以来,受西方服饰风格的影响,我国服装进入了一个新的演变和发展阶段,中山装、学生装、西装等逐渐流行,女服中也出现了新式的旗袍装。在当今民族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人们又开始回头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汉唐传统,在服饰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创制出很多“新中式”服装。在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的一些国际会议上,与会的各国领导人身穿新式“唐装”的合影曾给人们留下较深的印象。今天,唐装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逐步流行于世界。  (石琨 撰)

相关参考

哈尼族人习惯传啥样的衣服?又有啥民族风格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

哈尼族人习惯传啥样的衣服?又有啥民族风格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

黎族女子服饰是啥样的?黎族女子服饰特点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

黄泉路真实存在

民间传说,人在死后,会走过一条叫做黄泉路的道路,接着会在路上遇到孟婆,喝了孟婆汤,走过奈何桥,让自己忘却前世种种,转世投胎;然而世界上真有「黄泉路」吗?据传四川有一条路,有太多诡异的地方令人不解,甚至

学习红色历史的感受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1921年7月,

羌族男女习惯穿啥样的衣服 羌族服饰简介

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道光《茂州志》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黎族女子佩戴的人形骨簪是啥样的 黎族服饰

黎族人民用兽骨、牛骨或牛角进行雕刻,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其中艺术水平较高的骨雕作品是“人形骨簪”,它是润方言妇女的珍贵头饰,长15~20厘米,宽1.5~2.5厘米,厚0.7~1厘米。雕侧身人形头像。

维吾尔族人喜欢穿啥样的衣服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

满族的旗头与马蹄底鞋是啥样的 满族服饰

旗头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

金山石化历史

1.上海石化的历史沿革公司简况该公司前身为中国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通过20年来的大规模建设,经历一期、二期、三期三项工程的调整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改革求发展的道路,实现了企业三级跳的宏伟发展战略,形成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