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历史故事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历史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好朋友,但司马光是有名的保守派,王安石变法之后,两人关系就破裂了,等到司马光上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安石新法全部废除。

司马光小的时候很聪明,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有个小孩爬到水缸上,不小心掉进去了。水缸里装满了水,眼看小孩就要被淹死了。别的孩子都吓得乱跑,年仅7岁的司马光却拿了一块石头把水缸砸破,把小孩救了出来。这件事让司马光出了名,很多人还把这事画成图画到处传播。司马光20岁就中了进士,他虽然年轻,但很讨厌奢侈华丽,在朝廷招待新科进士的酒席上,只有他没有戴花。别人告诉他新科进士戴花是朝廷的礼仪,他才勉强戴上了一朵。

庞籍很赏识司马光,任命他到并州当了通判。当时西夏一直在打这个地方的主意,经常蚕食这块土地。庞籍命令司马光调查此事,司马光建议:“修筑两座城堡来制约西夏,并招募百姓来开垦那里的土地,等耕种的多了粮价就降下来了,还不用从远处运粮过来。”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后来庞籍因为部下的疏忽而获罪,司马光连续3次上书把罪名揽到自己身上,请求赦免庞籍,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去世后,司马光对待庞籍的妻子如同自己的母亲,把他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兄弟来照顾。当时的人都认为司马光很讲义气,是个贤明的人。

宋仁宗生了重病,还没有确立继承人,天下人都很担心,但谁都不敢说这事。谏官范镇首先发起了立太子的讨论,司马光接踵而至,并写信给范镇要他坚持下来。后来他又当着宋仁宗的面说:“我当初呈上的三份劝陛下立太子的奏章,希望陛下能够马上施行。”宋仁宗沉默了很久才说:“我能不想选个宗室出来吗?这是忠臣才敢说的话,但一般人不敢跟我说啊。”司马光说:“我说这事的时候,以为肯定没命了,没想到陛下居然能够采纳。”宋仁宗说:“这又不是什么坏事,以前就有过先例的嘛。”司马光退朝后并没有听到皇帝立太子的诏命,又上书劝谏,宋仁宗看了之后非常感动。司马光又联合韩琦等人一起上书催促,很快就立了后来的宋英宗为太子。

宋仁宗死后赐给百官的财物价值100多万,司马光认为国家本来就不富裕,所以这笔钱不能要。但朝廷没有批准,司马光就把自己得到的那份钱一部分献给公家,一部分给了自己的舅舅,自己没有拿一文钱。

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上书列举了新法的危害。朝廷让他在朝堂上和吕惠卿辩论。司马光把吕惠卿驳得无话可说,吕惠卿脑羞成怒,就用别的事来诋毁司马光。宋神宗看不下去,对吕惠卿说:“相互争论是非,不要扯别的东西。”司马光针对青苗法说:“老百姓把钱借出去吃利息还能盘剥穷人,更何况官府催债,谁敢说个不字?”吕惠卿说:“青苗法规定的是谁愿意借就借,不愿意借也不勉强。”司马光说:“那些百姓只知道借钱的好处,不知道还钱的坏处。当年太宗皇帝实行和粜法的时候,一斗米价值十钱,百姓都愿意和官府交易。以后物价贵了,和粜法反而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我只怕青苗法以后也是一样。”吕惠卿说:“在当地买米,就可以省去东南的漕运,省下的钱就可以供给京城。”司马光说:“东南地区钱少粮多,现在不粜东南的米而要东南的钱,这不是损不足而补有余吗?”有大臣站起来说:“司马光的话是对的。”

宁州帖卷 北宋 司马光

司马光知道自己受王安石排斥,干脆闭门写书。司马光精通历史,他决心写一部历史书出来,作为帝王的历史教科书。宋神宗虽然不赞成司马光的政治见解,但对他写书还是很支持的,专门把自己收藏的2400卷书送给司马光,让他参考。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才把书稿写完,呈进给宋神宗看。宋神宗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将书名定为《资治通鉴》,就是可以当成镜子来看待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的意思。司马光虽然并没有当宰相,但天下人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连一般的劳苦大众都称他为司马相公。

《资治通鉴》书影

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去奔丧,卫士们远远看到他过来,都为他行礼,说:“这就是司马相公。”百姓们聚众观看,都想一睹真容,把路都堵住了,百姓大喊:“司马相公不要回洛阳了,留下来辅佐天子,让百姓存活吧!”

朝廷见司马光威望很高,就任命他为宰相。司马光上台后,把新法全部废除了。王安石听说自己的新法被废除后,气得说不出话来,很快就病死了。

司马光毕竟岁数太大,身体又不好,很快也病倒了。当时辽国和西夏的使者来宋朝,都要问候司马光的身体,还对他们的官吏说:“宋用司马光为宰相,我们可不能轻易惹事啊。”司马光弥留时,已经说不清楚话了,只能有气无力地自言自语,但说的都是国家的要事。不久,司马光去世,太皇太后和哲宗亲自去为他哭丧。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

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它是司马光一个人写的吗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亲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为何要躲在地洞中

读史笔记对于宋朝士大夫来说,苦读诗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更重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时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获得丰厚的待遇后,便纷纷买房产,置豪宅。赵普宅、寇准宅、陈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为何要躲在地洞中

读史笔记对于宋朝士大夫来说,苦读诗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更重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时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获得丰厚的待遇后,便纷纷买房产,置豪宅。赵普宅、寇准宅、陈

历史秘闻 195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

195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

历史人物 《资治通鉴》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是怎么来的?司马光为什么要罢官写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

历史人物 《资治通鉴》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是怎么来的?司马光为什么要罢官写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

从王船山评宋太祖看他卓绝的历史见识

船山先生素来有卓绝的历史见识,这在他的两部著作《读通鉴论》和《宋论》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读通鉴论》是船山先生在读司马光领头编纂的《资治通鉴》以后,发表的评论,只写到五代之末,没有写宋朝的事情。而船山接

清代官员毕沅简介 毕沅是怎么死的?

  毕沅是清代官员,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同时也是那一批中的状元郎。毕沅清廷为官,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却是在作品上,他继司马光之后,写《资治通鉴》续,得《续资治通鉴》一书,后世人评价很高。  雍正八年,毕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