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范仲淹改革》的历史故事
Posted 范仲淹
篇首语: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范仲淹改革》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范仲淹改革》的历史故事
范仲淹改革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在北宋大臣中的地位可以从他的谥号“文正”中看出来。一般一个朝代最重要、贡献最大的大臣才能用“文正”作为谥号,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多么优秀的臣子。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范仲淹少年时期在外地求学,昼夜不停地苦读,冬天疲倦到了极点,他就用冷水来洗脸,清醒一下接着学习。他穷得只能靠喝粥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但他却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叫过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仲淹终于考上了进士,从此出人头地。他没有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当官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来侍奉。
应天知府晏殊听说范仲淹很好学,就请他主持教务。范仲淹在任期间,向朝廷递交了万言书,奏章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想,但没有获得朝廷重视。
范仲淹教学一向诲人不倦。来向他请教学问的人很多,他在忙于公务之余,几乎把时间全部放在了教学上面。范仲淹经常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食物,给那些来求学的人吃,结果导致自己的孩子穿不上新衣服。当时士大夫之所以注重品行节操,正是范仲淹的倡导的结果。
西夏入侵以后,宋军连吃败仗。范仲淹请求让自己去边境保卫国土,于是被派到延州,负责那里的军事。北宋以前规定,不同级别的将领带兵数量也不同,打仗的时候,先由地位低的军官出征,如果战事不利,再派高级点的去。范仲淹认为:“将领不选择合适的人,只按照地位高低来决定出阵先后顺序,这是自取灭亡。”他认真检阅了所辖的官兵,从中精选出1.8万人,把他们分成6部分,交给6个将领统率,分别给予训练。到作战的时候,根据敌人的形势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
范仲淹苦心经营边防,取得了很大效果,在他的领导下,北宋官兵一改以前委靡不振的作风,战斗力得到明显提高。范仲淹还重视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把和西夏人勾结的羌族拉了回来,恩威并施,让他们死心塌地追随北宋,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西夏求和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升任为枢密副使。当时的副宰相王举正胆子小,不敢得罪人,皇帝对他很失望。谏官欧阳修等人上奏称范仲淹有宰相之才,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改任范仲淹,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仲淹很不高兴地说:“这种官职是靠谏官的话就能得到的?”他坚决不肯接受这个官职,请求和韩琦一起到外地去视察边防。

《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
宋仁宗对当时朝廷的种种弊端很不满,他想早日实现天下太平,富国强兵,所以经常向大臣们询问执政策略。范仲淹对别人说:“皇上对我,真是非常信任了。不过凡事都有个先后缓急,以前长期积累下来的弊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革除的啊。”宋仁宗听说后,马上给他下了诏书,让他当面奏对。范仲淹觉得推脱不掉了,于是写了一份《答手诏条陈十事》,里面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分别是:一、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二、限制随意升官,比如大臣的子弟不能担任清要官职。三、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使其更加公平。四、改革地方长官制度。五、均衡公田(官员在任时期归其所有的土地,其收入是俸禄的一部分),尤其要补助那些没有发给公田的官员。六、重视农桑。七、整顿军备,建立府兵制。八、将赦令落实到底,各地官员不得拖延。九、严肃法令。十、减轻徭役。

岳阳楼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始建于唐,宋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因范公《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而得享盛名。
宋仁宗看到后很高兴,除了建立府兵制一条之外,所有的都颁布下去,命令各地实行。这些改革遭到了保守派的攻击,加上规模过于浩大,执行的官员又有很多借着改革机会徇私舞弊的,所以很多人都指责改革,不停地在宋仁宗面前说范仲淹的坏话。正好这个时候,边境传来警报,范仲淹被调出京城,他一走,反对派就肆无忌惮地攻击他。范仲淹压力非常大,只好主动辞去了宰相一职。没过多久,他的改革措施全部被废除了。
范仲淹对母亲很孝顺,因为母亲生前一直没能摆脱贫困,所以后来他虽然富贵起来,但没有客人时,他一顿饭最多只有一个荤菜。他注重家乡教育,还在家乡设了义庄来救济本宗族贫苦的人。范仲淹喜欢举荐贤才,很多名臣都是他的门生。范仲淹64岁那年去世,他死的时候,羌族首领数百人为他举哀,像死了父亲一样痛哭。宋仁宗也为他的死悲伤了很久,并亲自为他撰写墓碑。范仲淹家教非常好,他4个儿子日后都成为了廉洁贤能的大臣。
相关参考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
范仲淹 范仲淹在文学和政治上都颇有成就,文学上造诣很高,在政治上也发动了改革,即庆历新政。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但是对后世起着很大的影响。 庆历新政影响 范仲淹变法是庆历期间的改革。宋仁宗时期官
欧阳修是怎么改革文风的?唐宋八大家有五个都是他提拔的!接下来跟着历史新知小编一起欣赏。>因为实施“庆历新政”且得不到宋仁宗的强力支持,范仲淹很快就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
...逐渐突出了。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改革受到了打击,他自己被...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军事家,政治上刚正不阿,曾经力排众议,领导改革。文学上,文风清正,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意志坚定,他的一生就像是陡峭悬崖
庆历新政庆历初年,宋夏战争持续不断,宋军连连败绩;而国内又陆续爆发了农民起义。宋廷统治出现了危机,为了克服危机,部分官僚相继提出了改革意见。仁宗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军事家,政治上刚正不阿,曾经力排众议,领导改革。文学上,文风清正,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意志坚定
历史秘闻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什么范仲淹被称一代名相,王安石却背上骂名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是北宋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由于两次变法的领导者分别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这两次变法也被称为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是北宋的名臣,他们不论是才学、能力还是品德,
包拯简介: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
宋代歐陽修先生的《朋黨論》,是一篇針砭時弊的高論,原本歐陽老先生是希望通過給皇帝上書的方式,來堅定宋仁宗那顆左右搖擺的改革之心,更是在做企圖挽救范仲淹改革的嘗試。然而宋仁宗卻並沒有被歐陽修的高論所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