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敢说真话的高允》的历史故事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知识是心灵的眼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敢说真话的高允》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敢说真话的高允》的历史故事

敢说真话的高允

高允的父亲少年时代就以见识高明,才智过人而出名,但他死得很早,高允幼年就成了孤儿,所以他很早熟,器度非凡。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惊叹道:“高允品德高尚美好,举止神情文雅,将来必定成大器而成为一代人杰。”高允十几岁的时候祖父也去世了,他回家奔丧,把家产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却出家当了和尚,不久还俗。高允天生喜欢文史典籍,身上背着书籍不远千里地到外地求学,很快就掌握了许多知识,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方面的学问。

后来高允被聘为从事中郎,当时正是春天,很多囚徒没有处置,高允和吕熙等人分别去各个州郡处理这些事情。吕熙等人都因为受贿而被抓了起来,只有高允一个人为官清廉,最后受到了嘉奖。

高允兼任了著作郎,和崔浩一起奉命写国史,完成了《国记》。当时崔浩找了很多懂得天文历法的人,考证出汉代以来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另外制定出了一部历法,拿给高允看。高允指出了里面的不足之处,崔浩却认为他错了,两人争执不下。一年多以后,崔浩对高允说:“上次我们争论的问题,我确实没有认真地思考,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果然和你说的一样。”崔浩对别人说:“高允的学问太精深了!”从此大家对高允非常佩服。

一次皇帝问高允:“国家的大事那么多,应该最先处理什么事呢?”当时全国的土地多数都被封禁了,而且不靠务农吃饭的人也很多,北魏的农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高允针对这个情况说道:“我小时候很穷,所以只懂得种地的事,请让我谈谈农业吧。古人说,一平方里的土地可以开垦出三顷七十亩的良田。如果辛苦耕耘,一亩地可以增产三斗,如果懒惰就会减产三斗。天下良田那么多,增加或减少的粮食又该是多少呢?如果官府和农民家都储存了足够的粮食,那么即使是遇上饥荒,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皇帝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于是解除了对土地的封禁,把良田分给了农民。

刻花碗  北魏

崔浩因为在国史上写了北魏统治者的一些丑事,被抓了起来。太子把高允找来,告诉他皇帝问起来就顺着自己的话去说。太子对皇帝说:“高允做事一向很小心谨慎,这次编写国史,一切都是崔浩的意思,他只是照着崔浩的话去做罢了,所以请饶他一命。”皇帝问高允:“国史是不是都是崔浩写的?”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太祖记》是邓渊写的,《先帝记》和《今记》是我和崔浩一起写的。崔浩一般都是做综合的工作,主要负责统筹安排。书里面注解部分,我做得比崔浩还多。”皇帝听了之后大怒,对太子说:“他的罪比崔浩还重,怎么能放了他?”太子赶紧为他辩护:“高允是小臣,见到圣上就紧张得胡言乱语了。我以前问过他,他每次都说是崔浩写的。”皇帝又问高允是不是这么回事,高允回答道:“我是个平庸的人,写书的时候错误百出,应当灭族,今天我已经甘愿受死,所以不敢不说真话。太子殿下因为我长期为他讲课,所以可怜我,想让我活下来。其实他并没有问过我什么,我也没有说过那些话,我说的都是实话。”皇帝对太子说:“他真是个正直的人啊!对于一个人来说,他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能够不怕死,这就更难了。而且他对我说的都是实话,真是一个忠臣!就为他说的那些话,我也不能治他的罪,那就饶了他吧。”高允就这样被赦免了。

皇帝审问崔浩的时候,崔浩怕得话都说不出来,结果皇帝更生气了,命令高允替他写诏书,崔浩以下,仆人以上共128人,全部灭五族。高允迟疑着没有写,皇帝则频繁下令催促。高允请求见皇帝一面再写,他说:“崔浩犯的罪,如果还有撰写国史以外的原因的话,这不是我敢知道的。如果只是因为国史一件事的话,那么秉笔直书虽然对朝廷有触犯,但罪不至死啊。”皇帝很生气,下令把高允抓起来,太子赶快为他请罪,皇帝说:“如果没有这个人对我表示不满的话,早就有几千人被杀头了。”但崔浩最后还是被杀,他的五族也被灭了。

这件事过去之后,太子责问高允:“人应该审时度势,不然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那时候我引导你回答皇上的话,你怎么不顺着我的话说?结果把皇上气得那个样子,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害怕呢。”高允说:“崔浩为人太贪,节操不够,私心太重,这次的事他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秉笔直书并不是他的错,再说我确实也和他一起参与了编写国史,按理说罪名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我只是蒙受了您的关怀才苟且免死,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太子听了之后非常感动。

后来太子英年早逝,高允回想起当年太子为了救他而四处奔走的恩情,非常悲痛,于是很久都没有进宫朝见皇帝。皇帝召见他,高允进宫后,走到台阶那儿就开始哭,哭得不能自制。皇帝看见他哭,自己也跟着哭了起来,并命令高允到外地去任职。大臣们都不知道为什么,相互之间说道:“高允没有遇到什么值得悲伤的事情啊,结果让皇上也如此悲伤,怎么回事啊?”皇帝听到他们的议论后,把他们叫来说:“你们不知道高允为何悲痛吗?”大家说:“我们看到高允不说话只是哭,而陛下也为这事难过,所以偷偷说了几句。”皇帝告诉他们:“崔浩被杀的时候,高允本来也该被处死的,由于太子苦苦相谏才得以幸免。现在太子不在人世了,所以高允看到我就想起那事,悲痛起来了。”

高允很长寿,他一直活到了98岁,死后得到了朝廷从来没有给过的封赏,谥号为文。

相关参考

受国史案牵连要被处死,但高允仍坚持说真话,魏太武帝却赦免了他

北魏高允,幼年就成了孤儿,但他很早熟,器度非凡。少时出家当和尚,不久还俗,千里投师求学。他曾做过数年郡功曹小吏,因廉洁奉公而受到嘉奖;也曾随岳平王讨伐北凉(今甘肃境内),因战功卓著而封爵。历经拓跋焘、

敢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说真话的人,让谁来说出真理?命运不仅要选择有识之士,还要选择无畏之人。特别是晚清的外交领域,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认识世界的窗户。奏谤清朝有个规定,要出使各国的大臣都写日记。日记

历史人物 明朝最敢说真话的谏臣,死后落着这般下场

在中国古代各个王朝中都会有很多的谏臣,这些人个个都有不怕死的精神,不少谏臣挽救了很多的王朝。这些人往往是在皇帝做出错误的决策时站出来明确地指出皇帝的错误。毕竟皇权至高无上,没人敢不听皇帝的话,更别说否

被誉为最敢说真话的中国人,墓碑上这12字,正是他一生总结

中国著名文学著作《傅雷家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就在53年前,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先生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家中双双自尽,中国文坛的明星就这样陨落。1908年傅雷出生于上海,原名傅怒安。如他的名字一样,傅雷

130 说实话的高允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

历史人物 高允是个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高允

高允高允年幼丧父,却造就了他气度非凡,历任中书侍郎、中书令、镇东大将军、光禄大夫、怀州刺史等职,封爵咸阳公。一生历经五朝,为官公正清廉、为人宽容仁爱,深得同僚、朝廷和百姓崇敬,时人赞其“必为一代伟器”

南北朝历史 高允简介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中书博士高允生平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

历史人物 高允的境界

  北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不倒翁”高允,他经历过五代君王,创连这个纪录,除了因为历代君王的器重与喜爱,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他足够长寿。高允信佛,他曾乐观地估计自己会有百岁的寿命,结果活到了98岁。  有

历史人物 高允简介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中书博士高允生平

  (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时期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历仕五帝,以太和十

竟是因为得了这病 揭秘唐孝敬皇帝李弘的死

李弘其人,从记载上来看是个很不错的接班人。他早年就熟习政务,有主见,能“持正谏诤”(敢说真话),且体恤民情。咸亨三年(672年)冬,因夏季旱灾引起饥荒,关中百姓多有饿死。李弘看见兵卒的粮食里掺杂着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