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靖难之役》的历史故事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你应该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靖难之役》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靖难之役》的历史故事
靖难之役
朱元璋认为儿子是最忠诚最可靠的人,所以把儿子们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有的王还有自己的军队。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朝廷里发生什么事的话,那些诸侯王就可以兴兵讨伐,反正怎么着都是朱家的天下,再说太子是大哥,弟弟们也不会反对他的。
但太子朱标居然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这下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就空了出来,选谁当太子让朱元璋伤透了脑筋。他最喜欢四儿子燕王朱棣,但如果立他为太子的话,老二老三肯定不服。最后他干脆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认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朱允炆年少好学,性情宽厚。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聊天,问他:“边境上的事我都交给你叔叔们管了。”没想到朱允炆却说:“那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怎么办呢?”朱元璋顿时语塞,他从来没想到过自己儿子会造反。沉默了好大一会儿,他才问道:“依你说该怎么办呢?”朱允炆回答道:“用德行来争取他们的心,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不起作用的话,就削减他们的封地,再不行的话就兴兵讨伐。”朱元璋觉得没有别的办法了,勉强点了点头。
那些诸侯王平时对朱允炆也不太好,经常以长辈的身份教训他。朱允炆开始考虑日后的问题了,他问侍读黄子澄:“叔叔们都手握重兵,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黄子澄用当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典故来安慰朱允炆,朱允炆才放下心来。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为帝,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的遗诏,他禁止叔叔们进京奔丧,当时朱棣已经从燕京赶到了淮安,也被迫返回。这件事引起了诸侯王的极大不满,都说朝廷中有人挑拨诸侯王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朱允炆知道后非常不安,他和兵部尚书齐泰还有黄子澄一起商议对策,决定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以保证朝廷的优势。他们认为燕王朱棣实力最强,人也最有能力,应该先除掉他。但黄子澄不同意,他认为朱棣早有准备,不容易除掉,他建议先从别的王爷那里下手,剪除掉燕王的手足,等燕王势单力孤的时候再集中力量对付他,黄子澄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建文帝认为朱棣的亲弟弟周王的封地在开封,和朱棣靠得很近,很有可能帮助燕王造反,就找了个罪名把他废掉,贬为庶民,打发到云南去了。接着又废掉了代王、岷王、湘王和齐王。朱棣害怕极了,他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和朝廷对抗,生怕下一个被废掉的人就是他。他韬光养晦,暗中招兵买马,操练军队,准备反戈一击。他在王府下面造了个地下室,专门铸造兵器,为了掩盖敲打的声音,还养了很多鸡鸭,让它们叫个不停。
朱棣经过精心准备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但他还不敢马上行动。因为他的3个儿子还在京城里面,如果造反的话,3个儿子的命就没了。他写信给建文帝,说自己生病,请求把儿子们接回去。黄子澄认为,如果把他的儿子送回去,可以起到麻痹朱棣的作用,然后再发动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建文帝就把那3个堂弟送了回去。
建文帝还派了几个大臣跑到燕王的属地去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实际上是让他们监视朱棣。朱棣为了争取时间,干脆装疯,他一会儿跑到街上大喊大叫,一会儿又抢人东西吃。当时正是六月,天热得跟下火一样,但他却裹着被子坐在火炉前烤火,还一个劲地叫冷。那些大臣并没有受他的蒙骗,很快就调查出了内幕,马上派人告诉了建文帝。
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正当他调兵遣将的时候,有人向朱棣告了密。朱棣马上宣布自己病愈,请官员们来吃饭,在宴席中杀掉了建文帝派去的大臣。随后,他打着“靖难”的旗号正式造反。他造反的理由是消灭朝中奸臣齐泰、黄子澄等人,所以才自称“靖难”。朱棣长期在北方和蒙古人作战,又经过精心准备,军队战斗力很强。
这场战争持续了4年,双方你争我夺,互有攻守。朱棣最终打败了朝廷的主力部队,攻到了南京城下。几天后,守城大将李景隆开城投降,朱棣杀进京城。皇宫上面燃起了熊熊大火,朱棣赶紧派人前去救火,同时命人把守住宫门,不让一个人跑出来。等火势熄灭后,朱棣迫不及待地命人寻找建文帝的尸体,但没有一具尸体像是建文帝的。民间都传说建文帝从地洞里逃走了,后来朱棣宣布找到的尸体其实是皇后的。不过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相关参考
靖难之役经过胡、蓝两案,朱元璋虽已掌握了全部的军政大权,但又担心尔后发生变乱,朝廷孤立无援,于是便将儿子封赴各地为王,作为中央的屏障。一旦中央发生变乱,他们可以发兵救援。藩王不能拥有地盘,也不能干预民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靖难之役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战役。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并配给护卫甲士,少则3000人,多则19000人。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尤大。惠帝朱允炆即位,因尾大不掉,而用齐泰、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仅仅3年时间就一败涂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靖难之役也称之为靖难之变发生在公元1399年,该词来源于发动叛乱者朱棣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靖难便是指平定祸乱战乱的意思,该
以往对于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败因,多归纳为文武矛盾与黄子澄、齐泰误国,实际上建文朝的派系斗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甚至说是主要因素也不为过。黄子澄、齐泰(尤其是黄子澄)不仅在军国大事上谋国不臧,而且还
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当上皇帝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将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靖难之役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早逝之后,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选择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允炆也顺利继承了九五之位。在
明朝人物本名:李景隆字号:小字九江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盱眙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不详主要成就:靖难之役南军主帅官职:太子太师爵位:曹国公李景隆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李景隆年轻时喜读兵书,举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