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Posted 公元
篇首语: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 迁都洛阳
北魏自398年定都平城以来,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北魏力量的强大,平城越来越不适应作都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不利于控制南方的汉族。孝文帝欲迁都洛阳,却遭到文武百官的反对。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率兵二十万南下,到达洛阳。他利用群众不愿南伐的心理,提出不南伐则迁都,群臣选择了迁都。公元493年,便把都城正式迁到了洛阳。
相关参考
迁都洛阳时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
公元493年,统治北方的北魏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帝不顾很多大臣反对,执意要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无疑是孝文帝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中,最为精彩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事件。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召集百官,宣称大举讨伐南齐。这其实只是拓跋宏的障眼法,他真实的目的只有一个:迁都洛阳。拓跋宏之所以会有迁都洛阳的想法,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北方强敌柔然日渐衰弱。早在魏太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国家局势稳定,她的孙子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拓跋宏在祖母的教育下,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认识到,鲜卑人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
北宋疆域图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自古统治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濒临瓦解,之前被征服的各族纷纷趁机起来各树旗帜。在这股潮流中,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也于公元386年在山西北部重建曾为前秦所灭的代国,后来又改国号为“魏”,历史上称为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数十年戎马,一直难有
宋太祖赵匡胤(资料图)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
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