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曹魏屯田制

Posted 郡县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曹魏屯田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曹魏屯田制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曹魏屯田制

东汉末年曹操和三国时期魏国实行的土地制度。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曹操为保证军粮供应,发展自己势力,于196年接受部下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实行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成效很大。以后曹操广泛推行屯田。所谓屯田,即把农民用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开垦、耕种政府掌握的大量荒地。屯田区自成体系,不隶属于郡县,分别由相当于县令的屯田都尉和相当于太守的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管理,并直属于中央的大司农。参加屯田的农民称屯田客,几十人为一屯,集中耕种。他们按土地的实际收获量交纳地租,用官牛的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对分。屯田客在交租之外,不服兵役和一般的徭役,生活也较一般贫苦农民有保障,因此生产兴趣较高。此即民屯。另外,还有军屯。军屯士兵称“屯兵”或“士”。他们一面耕种田地,一面担任防守任务。曹操实行屯田,几年后“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为统一北方打下了物质基础。曹丕代汉建魏后,继续实行屯田制,使魏国经济力量不断壮大,为日后西晋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分封制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分封制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有侯、伯等称号。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以“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为目的,在所征服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分封,即以土地连同封地上的居民赏赐给王室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三省六部制隋唐时代的中央官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中央最高政务机构。隋设有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唐沿隋制,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

历史人物 什么是占田制

  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到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次年,晋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废除。>  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采邑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采邑亦称“采地”、“封地”。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时,周君封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封地上的居民)。采邑盛行于西周时期。分封以宗族制度为依据,按等级爵位定封地大小。卿、大夫在

晋朝历史 什么是占田制

什么是占田制?占田制简介  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什么是占田制?占田制有什么影响?  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

晋朝历史 什么是占田制

什么是占田制?占田制简介  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什么是占田制?占田制有什么影响?  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摊丁入亩清代改革赋役而确定实行的制度。亦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简称“地丁制”。清初沿袭明制,一条鞭法实行并不彻底,丁银并未废止。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谕:“以现在丁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宣政院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宣政院元代掌管全国佛教和吐蕃军政事务的机构。元世祖忽必烈统治初年,在中央设总制院,以“国师”西藏喇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出任第一任长官。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士族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士族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有士族和庶族的划分,形成士族制度。士族又称世族、“势族”、“甲族”,是各地的大姓豪族。东汉时,士族已逐渐形成。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

兵法谋略 晁错《言兵事疏》与赵充国《屯田制羌疏》的谋略思想

晁错《言兵事疏》与赵充国《屯田制羌疏》自汉高祖刘邦摆脱平城之围后,西汉统治者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是“和亲”仍不能阻止匈奴对西汉边境的袭扰,于是汉文帝时,太子家令晁错上《言兵事疏》。晁错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