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明代长城
Posted 历史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明代长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明代长城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明代长城
中国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为了互相防御,于险要处修筑城墙。秦统一六国后,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北方的鞑靼、瓦刺和女真崛起,为加强防御,自洪武至万历时修筑长城达18次,部分地段用砖石重建,增筑烽火台,比起秦长城更为完整。明长城东起山海关(一说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总长约6 700多千米,至今大部分基本完好。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修筑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峻,为咽喉要道,系兵家必争之地。关口为高12米的长方形城台,台上筑有箭楼,悬有明代进士萧显书写的“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在甘肃嘉峪山西麓,始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关城呈梯形,墙高9米,垛墙高1.7米,四角有角楼,南北城墙上居中有敌楼。在西瓮城外凸形的罗城城门上镌有“嘉峪关”三字。八达岭关城(即居庸关北口)是距离京师最近的重要隘口,建于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内门额题“居庸外镇”;外门额题“北门锁钥”。关城两侧,高大坚固的长城延伸,依山起伏,宛如苍龙蟠曲,异常壮观。城上方砖铺地,上有女墙,垛口下有射洞。每隔数百米均筑有城台,城台分三种类型:曰敌台,有两层,顶部为平台,下为守军驻处;曰墙台,台面与墙顶齐平,上有简单小屋,供哨卫躲避风雨之用;曰战台,筑于险要处,共三层,下层为无门窗之高台;中为空室,可储存兵器,有射洞;上层有垛口,供瞭望之用。时至如今,中国的长城仍以它的雄姿为世界人民所向往。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轮班匠和住坐匠明代官府手工业中服劳役的工匠。明代“匠户二等:曰住坐,曰轮班”。其一,由外地调到京师的称“轮班”,籍隶各行省。按照工役繁简,更定轮班匠,分作二年一轮、三年一轮或四年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塘沽协定》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协定。1933年3月日军侵占热河(今并入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后,又大举向长城各口进攻,平、津危急。蒋介石为了“围剿”红军,对日继续采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东厂中国明代官署名。明成祖为维护皇权,强化对全国人民的统治,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用宦官提督,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第二、第三人充任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满洲清代满族自称。满族原为女真的后裔,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而成为共同体。女真在明代史籍中作“朱先”,清初记载作“诸申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更名田”清代民田的一种,亦称“更名地”。明代分封给宗室藩王、勋戚、大臣以大量田地,有王庄、畿辅皇庄、官庄、赐田等名称。清初,明朝许多藩王庄田,除直隶的一部分被圈占外,其余或荒废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亦称“时文”、“制文”、“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至清末废除。此种文体有一整套固定格式,每篇由破题、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市舶司唐代设立的管理海外通商机构。市舶司掌管蕃货、海舶、征榷、贸易等事宜,设在广州,亦称“押蕃舶使”。或由岭南节度使兼领,或特派内官充任。唐代至明代,中国封建王朝对外互市船舶通称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锦衣卫中国明代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设置。原为护卫皇帝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统有校尉力士。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锦衣卫兼管刑狱,赋
明代的长城八达岭是北京西北军都山的山峰之一。军都陉东西50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为华北平原通达蒙古高原的咽喉。八达岭长城位于军都陉的西北端,最为险要,古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城(居庸关)而
古时候打仗,主要靠的是步兵和骑兵,因此,城墙关隘是防守的重要屏障。我国的长城,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为抵御北方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的规模浩大,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