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宫廷御医究竟是怎样给妃子看病的?

Posted

篇首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古代宫廷御医究竟是怎样给妃子看病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揭秘古代宫廷御医究竟是怎样给妃子看病的?

御医怎样给皇帝的妃子看病的?御医是古代一种对医生职称,也就是古代时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家眷治病的宫廷医师。御医直接听命于皇帝,间接听命于后妃、皇子等人。由于古代皇帝称之为“御”,因此,皇帝跟前的大臣称之为御前大臣、皇帝身边的军队称之为御林军、皇帝征伐外地称之为御驾亲征,而为皇帝看病的医生则称之为御医。

夏商周时代,有关皇帝医事的记载很少。从这些现存的资料中看,医生首先出现在宫廷中。在西周之前,医生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御医;到了东周春秋以后,一些民间医生才开始产生;战国时期,可以看到有关太医、太医令的一些记载,从而才对宫廷御医、太医和民间医生有了一个初步明确的划分。

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只是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

御医和太医,虽然都是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职务的称谓,但是御医和太医还是有所区别的。御医在清代叫太医,所以当时的御医也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极少的。正如为古代做官的常被下属称为“老爷”,而被称为“老爷”者不一定是做官的。《清史稿·职官志》中就有关于太医和太医院的记载:

太医院的医生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而这些医生都被人称为“太医”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只有第一等的医生十三人,包括院长、两位副院长在内才十六人。即使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十六加二十六,加二十,再加三十,太医院的医生总共只有九十二人。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看来只能当助手。“医生”的“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医生”是见习大夫。

历史上关于御医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从最初的医巫共侍皇上,到后来越来越庞大的太医院,为皇宫贵族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跟我们今天的一个综合医院差不多。在这个组织中,御医也进一步有了更细化的角色,有做管理的,有专为皇上诊脉的,有采药制药的,有尝药的,还有负责记载处方、整理档案的。因此,太医院云集着全国的医师圣手。

御医们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人先是学子,而“由儒入医”,很多人的抱负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但是这些悬壶济世的医师,到了太医院当差,便都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给皇家看病责任重大,他们每一张切脉、诊断、下药的方剂,现在都一张不落地封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卷宗里,问责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远。

在中国古代,只要进入御医的行列,他们一举一动无不关乎皇帝和后妃们的安危,因此即便他们地位低下,但是一旦能够治愈皇宫贵族的病,得到皇族的信任,那他们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也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诊治失误,抑或是皇上的一念之差,这些荣华富贵就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早在东汉末年,外科学鼻祖华佗因发明麻醉法和开腹术,精于医道,而被曹操令侍左右。华佗耻于为这位一代枭雄服务,总是提出理由要求返乡,结果被曹操投入大牢,遭到杀戮。南北朝时的御医李修,对于针灸汤药,无不应效,在宫中编撰有药方一百多卷。他为当朝皇帝看病诊脉,预知其不久于人世,果如其言,当时被称为神医。两宋时多御医,最有名的要数陈沂。宋徽宗时他为康王赵构的妃子治病屡有奇效,被授为金紫良医。但是,不管是神医还是良医,总有失手的时候,“龙颜”一怒,便成了阶下囚、刀下鬼。

因此,古代官场便有“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的说法。这意思就是说,翰林院的翰林和太医院的御医,不论是做文章还是看病,都要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御医们为皇帝和后妃们看病遵都要尊循这个潜规则,用药温和,剂量轻微,这看似谨慎,实则无奈。

都说御医给皇帝看病难,此言一点不假。自清朝道光皇帝起,给皇帝看病,就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上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不知道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这里还能不能有效地使用?平跪着给皇上诊脉,不敢抬头仰视不说,更不敢让皇上伸出舌头,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问问二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祸。

一切诊病的手段都被切断了,只能靠切脉了,而在皇权的威慑之下,那从容不迫地切过无数个病人脉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龙体,御医们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万别颤抖。就是晚清的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面前永远是唯唯诺诺,可在御医们面前动辄便龙颜大怒。由于他久病成良医,略通一些医道,时常索性就自己口授方剂由御医开药,一药不当非同小可,而御医也莫敢不从。

给皇帝看病难,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更难。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十分严厉,于是就有了“悬丝诊脉”的故事。御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后妃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后妃们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御医的手里,而有的嫔妃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御医们在这里只不过走了一个形式而已。他们知道要给嫔妃们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和宫女,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不过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

清朝末年,有一次慈禧太后患病卧床,让一名陈姓御医为其诊治。于是,陈御医牵线切脉,诊病开方。他叫宫女将一根彩色丝线的一端拴在太后的手腕上,陈御医牵着另一端隔着帷帐为慈禧太后切脉开药方。慈禧太后连续服了几剂,没想到药到病除,不禁大喜,亲赐“妙手回春”金字匾额给陈御医。原来,牵线切脉是假,事先买通了宫女和太监是真。神医再神,还不至于神到牵线切脉的地步。是陈御医事先用重金贿赂了宫女和太监,切脉之前得知太后三天前因贪食田螺肉而引起消化不良的内情,经一番假戏真做,骗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处方施以消导利食、健脾和胃的药物,使慈禧太后服药即愈。这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的意味,但从中不难看出,古代御医为皇帝和嫔妃看病的窘境和自身生存的艰难。

相关参考

悬丝诊脉是真的可以看病吗?乾隆与御医斗智斗勇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当中,有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那么问题来了,女病人得了病,男大夫该怎么给她看病呢?  对于这一问题,看过古装剧的我们当然知道了,可以悬丝诊脉呀,

风险无处不在

封建时代,专职给皇帝及宫廷成员看病的医生称为侍医或御医。御医们的地位很特殊,连皇帝有时也要对他们敬重几分。例如唐代大将徐世抻胁 S医说“龙须灰可治”,唐太宗就把自己的胡须拔下来当药用。除了御医,有哪个

历史人物 扁鹊和华佗谁才是真正的名医?揭秘古代郎中究竟是怎样行医的

我们中国古代有5000年历史,各朝代都会有很多出名的皇帝、武将和文人,为什么出名的医生却很少呢?其实中医的传承就已经证明了古人对于医术的卓越贡献,只是具体的人我们不太熟悉。如果要说古代出名的名医,那扁

揭秘亡国昏君夏桀的妃子究竟是人还是蛇?

夏桀的妃子竟然是一条蛇!还能吃人?夏桀原来有一个妃子叫做妹喜,后来被夏桀丢进了冷宫,夏桀身边便没有了人陪伴。他命令全国的诸侯国每年要向宫中输送宫女进贡。天下人都是敢怒不敢言。这一年又到了进贡的时候了,

揭秘亡国昏君夏桀的妃子究竟是人还是蛇?

夏桀的妃子竟然是一条蛇!还能吃人?夏桀原来有一个妃子叫做妹喜,后来被夏桀丢进了冷宫,夏桀身边便没有了人陪伴。他命令全国的诸侯国每年要向宫中输送宫女进贡。天下人都是敢怒不敢言。这一年又到了进贡的时候了,

揭秘清代宫女究竟是为何要穿“高跟鞋”?

喜欢看清宫剧的人一定对后宫女性们脚上穿着的高底鞋并不陌生,看着女孩子们踩着高高的鞋子还能够健步如飞的跑来跑去,的确不能不佩服脚下的“功夫”。这样一个奇怪的鞋式,却成为了清代宫廷服饰与其他朝代的宫廷服饰

历史人物 古代御医经常接触后宫妃子,如何防止他们日久生情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清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数千年古代历史中,一直实行皇权至上的统治模式。皇帝被视为天之骄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历史人物 揭秘明末太子之谜 他究竟是出家了还是被杀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末太子故事,欢迎关注哦。大家都知道明朝最后的皇帝是崇祯,当年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前还杀死了自己的好几个妃子和女儿,但是却叫上自己的三个儿子去逃难,其

清朝嫔妃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如今热播剧《延禧攻略》让我们对清朝有了大概的了解,清朝的皇帝,嫔妃众多,但是并不是每个妃子都能得皇帝宠爱。有很多妃子,自打进了宫,也没跟皇帝见上几面。那漫漫人生,她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呢?今天就来说说大

真的嫁过两次吗? 揭秘董鄂妃究竟是怎样的人

清世祖孝献皇后1639年-1660年又称“董鄂妃”,董鄂氏,世祖福临之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18岁入宫。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