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周恩来

Posted 周恩来

篇首语: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周恩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周恩来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1924至1926年,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1927年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军委书记、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组织领导工作。1936年12月,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同蒋介石谈判,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长时间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重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随同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撕毁政协决议后,从南京回到延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工作。建国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从中共五大起,当选为历届中央委员。中共六大以后,当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届、九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几十年来,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中国现代史·历史名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得到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在广州附近黄埔,创办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孙中山委派蒋介石为校长,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中国现代史·历史事件·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事件·南昌起义

中国现代史·历史事件·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击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而在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经过激

知名人物 蔡元培是怎样的人?蔡元培的贡献有哪些?如何看待蔡元培对近代史的影响?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是周恩来同志一九四○年四月为悼念蔡元培先生逝世而送的挽联。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

合作大于分歧

  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个人是不可分离的。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常常有两人并称的例子。比如太平天国的洪杨(洪秀全、杨秀清),戊戌维新运动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时期的孙黄(孙中山、黄兴),

中南海安保投诉北京饭店新楼改建,周恩来亲自调整设计方案降低楼层

对于万里来说,在北京市的领导工作中,他最在行的还是城市建设。他当时的秘书许守和回忆,万里当时对北京城市建设的要求是「”严肃、美丽、现代化”,另外,还要求北京市严格控制城市人口。1972年初,北京饭店打

新中国 中国·周恩来

中国·周恩来已故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

中国军事人物 周恩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周恩来   “大鹏瞑慧目,悲歌恸九重。五洲峰峦暗,八亿泪眼红。丹心酬马列,功过任说评。灰撤江河里,碑

中国最可怕的一首诗,周恩来写了一首包含中国所有省份的诗是哪首诗

周恩来写了一首包含中国所有省份的诗是哪首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中国的第一首诗是哪首?《弹歌》(根据央视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诗词中国》第一集中的介

谁被周恩来称赞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核心提示:在1946年朱德60寿辰时,中共中央致他的祝词说:“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周恩来的祝词说:“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朱德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