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李白妙笔惊风雨
Posted 李白
篇首语:你对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态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李白妙笔惊风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李白妙笔惊风雨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当推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出生在碎叶城,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四川江油) 的青莲乡。24岁离开四川,长期漫游各地,对社会生活深有体验。42岁时因吴筠等推荐,曾奉诏供职翰林院,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获得较深的认识。他有很强的“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自知在朝廷不可能有所作为,仅在此一年多即离开了长安。他在梁、宋一带游历了约10年,其“诗仙”的名声不仅流布在长安,也流传天下。他与杜甫、高适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中,怀着济世之志,曾入永王李璘幕府,因璘败受牵连,落得被判流放夜郎,中途遇赦释归。晚年飘泊困苦,62岁时卒于当涂。
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大师。他以雄奇豪放的风格、丰富奇妙的想象、自然流转的语言,惊世绝俗的笔墨、和谐多变的音律,构成其诗特有的绚烂色彩。他善于把神话、民歌、幻想和夸张等手法,巧妙地运用到所创作的诗篇中,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无限宽广动人的画面。他热爱祖国山河,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 蔑视封建权贵,抨击政治的腐败; 同情民众疾苦,揭露社会的不平等;反对叛乱分裂,讴歌维护统一的正义战争等等,表现出强烈的爱憎之情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他的乐府诗,既吸取了古乐府特色,又融合了自己飘逸、奔放、雄奇的诗风,成为别开生面的新体乐府,同其妙绝千古的七绝一样,韵味无穷。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至今被人们广为传诵。有《李太白集》行世。
相关参考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绣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
历史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
历史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
李白诗才盖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斗酒百篇,挥毫间便成千古奇作,无愧于“诗仙”之称。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出三峡顺流而下,开始了求仕的生命旅程。其时“开元之治”如日中天,大唐王朝生气勃勃,笼罩在
提起杜甫,从小到大可没少背他老人家的诗。他一生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和诗仙李白被称为盛唐时期的双子星座。 杜甫之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他称誉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落魄时写下的一首诗,其中两句非常励志,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
千百年来,世人对李白的赞美不可胜数,杜甫的“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李白的崇拜;余光中的那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也是对李白才
李白是唐朝大诗人,曾经游历过祖国好多大好河山,当然每到一地,他就用自己的妙笔来讴歌当地的壮美景色。李白是喜欢美的,当然对于美丽的人也不例外。曾经李白有一首《长相思》的诗歌: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
据说,宋神宗曾问他的大臣:「”当朝人物,哪一位可以跟李白比呢?”一个大臣回答说:「”苏轼跟李白差不多”。我们不去评论到底是李白还是苏轼更好些,但凭此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确是个卓越之才。苏轼生活于政局变幻
李白、杜甫、高适同为盛唐大诗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边塞诗领军人物,三人在壮年之时共同游历梁宋,书生意气,指点天下,写下许多传世篇章。其后多年,安史之乱起,大唐风雨飘扬,三人的友情随着王朝的命运一同进入
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代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译文: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2、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唐代崔珏的《哭李商隐》译文:空怀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