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方列强撬开中国的国门 鸦片战争

Posted 鸦片战争

篇首语:你对人人都喜欢,也就是说,你对人人都漠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让西方列强撬开中国的国门 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西方列强撬开中国的国门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一场对近代历史极具重大意义的战争,这场战争正式的让西方列强撬开中国的国门,中国百姓至此走向毁家纾难的悲惨道路。

鸦片战争之前,英帝国原本希望进行正常贸易往来,但是中国的茶叶和丝绸造成大量顺差,清朝自给自足不需要买英国什么东西,所以他们赚不着什么钱,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建立之后野心勃勃一定要占领市场。清朝实际上只有“一口贸易”,处于是一个“闭关锁国”状态。对外最主要的贸易往来就是茶叶,但茶叶他们屡次试种没有成功,而英国人又特别喜欢喝茶,所以每年茶叶的进口量都在逐渐增加。

但是中国人什么都不需要进口,只是皇家需要一点奢侈品,现在故宫里钟表馆的自鸣钟、鼻烟、毛皮等。就这么点东西,全是供皇家奢侈消费的。这样量就太小了,所以贸易完全不平衡。英国人买了茶叶再贩到欧洲去,他们总是用银元来买,造成贸易不平衡,为了打破贸易不平衡,所以资本家就想出来鸦片贸易。因为鸦片进口跟茶叶出口完全不能对等,只能花银子买鸦片。英国只是想靠卖鸦片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给英国产的工业品打开市场。鸦片战争形式上是保护鸦片,但它的用意不是这个,纯粹只为打开工业品市场。机器生产、纺织品才是英国最想卖出的,这是英国的立国之本,这个合乎它的利益。

在战争期间中英装备有差距。当时清军炮台之间没有火力交叉,所有炮都是安在前面的,一旦敌人冲过来炮就没有作用了。尽管林则徐后来把炮换成能升降的,但还是不能转,炮仍然冲前面。加上英国的炮射程远、火药好、威力大。英国炮弹里有炸药,打出去以后还能再炸一次。清朝的炮打出去是一个实心铁蛋子,除非把船砸沉了才能起作用,但这种可能性很少。其次,中英两国在排兵布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英国很早就有放排枪的方阵,在指挥官指挥下,后面的士兵压药,前面的放枪。由于前装枪瞄准准头不大,只能依靠密集的火力压制。清朝军队也使用这种枪,但清朝军队的枪射程近,又不懂排方阵。主要的差距是组织、排兵布阵,西方根据这个兵器研制战法清朝不懂。不是清朝官兵不勇敢,也不是他们不爱国。鸦片战争可以说英国是工业革命的胜利。追溯历史,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最后拿这个东西打中国人的反而是英国人。

鸦片战争它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滑稽感,通过这个巨大的滑稽感可以发现这是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的碰撞。这种差异在战争结束两国谈判时也有显现。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谈判简直一边倒,中国方面不提条款,也不讨价还价。英国方面提出什么条件,清朝官员就接受什么。为什么这样?因为皇帝告诉他们赶紧打发走,不惜代价。清朝官员当时就没有现代主权概念,比如司法主权,就是中国人自己让出去的。外国人在这儿打官司,或者在中国犯法了,清朝官员懒得管,英国就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关税问题也是。因为以前只是一口通商,贸易量不大,中国人也没现代意义的海关,因而主动放弃了关税权。所以今天我们说大清朝签订条了约丧权辱国,但当时是心甘情愿接受。当然赔款还是必须的,仗打完了英国还是要挣钱的。英国通过这次战争挣大发了,不仅《南京条约》挣赔款的钱,还有赎城费。比方说广州城,清朝官员私下跟英国交涉,付给英国六百万两银子赎城费。杭州城、南京城也是如出一辙,杭州给了四百万两,南京给了三百万两。条约还没签呢,钱就给出去了,但皇帝不知道这些。因为当地地方官、前线将领们瞒着皇帝,但后来打到南京,皇帝才明白:原来你们蒙我呢,怎么可能这么打,你们天天报大捷,杀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又往北来了?皇帝这才意识到都是瞎扯。

像曾国藩这样的大臣其实内心是非常认同清朝体制的,只是希望在体制内进行一些改革。但他一辈子都在学习传统,没有什么外部的资源,尽管他也知道体制的毛病,但他不知道怎么样把它改好。比如他也知道非学西方不可,但不知道如何学。李鸿章认为科举制度得变一变,尤其是内容,应该考西学。但他说了不算,朝廷不听他的。朝廷对李鸿章的态度是用他,因为不用他不行。

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员,有人说他一直以这个身份操控中国外交。但不是他想操控,而是当时总理衙门相当于是中国的外交部。总理衙门的官员跟洋人打交道都打怵,有时候几十个人一起会见洋人,为首的是亲王,大家都看着亲王,他要不说话,大家都不说话。总是这样的外交方式,外国人非常生气,或者大闹,大叫,看洋人闹亲王和其他人更不敢说什么了。只有李鸿章敢说话,洋人就跟李鸿章谈,谈具体的事该怎么办。所以,不是李鸿章想操控外交,或者想去签条约,没办法当时的情况非他不可,他不签别人签损失更大。但是也并不是想真听他的,比方说他的关键建议。晚清的官僚都怕事儿,遇到事情官员能躲就躲,能搪塞就搪塞,实在躲不出去再说。没有一个敢担事的,事实上是谁担事,谁挨骂,好事当然好了,好事大家一窝蜂抢,但是跟外国人打交道哪儿有什么好事,都是吃亏的事。

总之,一个政府如果处于闭关锁国状态,那么就无资格谈强国,强军。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虎门之战——国门第一次被西方列强打开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英国殖民者为了改变其贸易状况,开始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英国的鸦

面临西方列强的攻打,为何日本能成为近代化强国清朝却裹足不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为何日本能成为近代化强国清朝却裹足不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闭关自守的两个亚洲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国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晚清的中国人到底有多愚昧

晚清的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国内有太平天国兴风作浪,国外有西方列强虎狼环饲。连绵的内外战争加剧了中西文明的碰撞,此时中国人面对洞开的国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西方文明,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事美兄在阅读历史

清朝首任驻外大使郭嵩焘鲜为人知的荣辱一生

中国的外交部最近很火,让各国都看到了中国在外交上面的硬气与大国风范。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并没有对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直到鸦片战争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此时的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观念中苏醒

清朝刚睁眼看世界又悄悄闭上 忍受被西方列强凌辱

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相隔差不多20年,但战争所涉主题,却只有一个:逼中国开门,开大门;而且要拖中国进入西方的世界。就情势而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要中国的天下没有本事扩张,没有本事吃掉西方的世界,那么就

历史人物 中国蒲安臣使团和日本岩仓使团出使西方有哪些差别

 近代中日都曾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而且两国都曾经在其武力的胁迫下打开国门。日本方面为了富国图强向西方派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岩仓使团,而中国方面则派遣过蒲安臣使团。这两个使团虽然都是在列强环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为何放火烧毁了这座建筑

自从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晚清的国门后,古老的中国就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在这段历史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侵略者烧毁的圆明园,现在仍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后来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毁了

清朝灭亡后,亏欠西方列强的赔款,为啥都没来讨债

清朝是我们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腐败无能,所以让我们的中国受到了许多外国人的荼毒。清政府非常的无能,所以外国列强在他们那里拿到了很多的利益,不仅是割让土地,而且还赔了很多的款项。西方

还原真实的慈安太后,比慈禧更厉害的狠角色,一个改变大清的女人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撬开了「”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王朝急转直下,从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变成了西方列强案板上的鱼肉。历史风云变幻,摇摇欲坠、江河

晚清中国人如何走向世界

19世纪的美国华人当今,中国人走向世界,早已是极为普通平常的事情了。可是,当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刚刚被西方列强敲开的时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尤其是政府官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