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人如何走向世界

Posted 走向

篇首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中国人如何走向世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晚清中国人如何走向世界

2、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简介 如何评价李鸿章?

晚清中国人如何走向世界

19世纪的美国华人

当今,中国人走向世界,早已是极为普通平常的事情了。可是,当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刚刚被西方列强敲开的时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尤其是政府官员,只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而且他们的脚步是那样蹒跚、踉跄。那么,晚清中国人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的呢?他们都是什么人,通过什么途径呢?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华工、洋人雇员和最初的外交使团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和旅行。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军舰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从此外国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军人、旅行家等大批涌入中国,但中国人出国却为数很少。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国的中国人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被西方殖民者诱拐贩卖的契约华工。外国洋行及其雇用的买办、掮客,诱骗华工签订契约搭乘外国轮船出洋,贩卖到急需劳工的古巴、美国、秘鲁、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1847年至1852年,从厦门通过贸易共输出华工8281名。这些华工在贩运途中和劳动场所,遭到非人待遇,被当作奴隶和牲畜一样残酷虐待,死亡率很高。

第二类出洋的中国人是个别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或替西方商人、洋行、外国外交、宗教、文化教育机构团体服务的买办、雇员、翻译。例如福建人林,受雇于厦门美商,1847年到美国,一年多后回国写了《西海纪游草》,是晚清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美国游记。还有受雇于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办墨海书馆的苏州文人王韬,1867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讲演孔孟学说,可以说是晚清第一位在欧洲大学讲坛上宣讲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

第三类是由外国传教士带到西方留学的中国青少年。其中最有名的是1847年被美国传教士、香港马礼逊学堂校长布朗带到美国留学的容闳、黄宽、黄胜。容闳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黄宽成为经过欧洲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中国第一位西医。黄胜则与伍廷芳共同创办《中外新报》,与王韬合作成立中华印务总局,成为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先驱人物。

第四类出洋的中国人则是由外国人士带领前往西方游历访问的少数中国官员。例如1866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要请假回国结婚,总理衙门便派遣了前山西襄陵县(今襄汾县)知县斌椿与其子广英以及3名同文馆学生,随赫德赴欧洲观光游历。他们在英、法、德等9国游历了7个月后归国,这是晚清中国官员走出国门海外游历的第一次尝试。还有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该团由刚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率领,他被授予“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头衔。为了维护面子和平衡列强关系,使团成员还包括两名清政府总理衙门的章京志刚、孙家谷,以及一名英国人和一名法国人。使团用2年8个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其间,蒲安臣四处包揽交涉、谈判,甚至擅自与外国缔约,中国使臣几乎成了点缀品和观光客。不过这毕竟跨出了中国外交走向世界迈向国际社会的第一步。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驻外使节、游历官员与官派留学生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始向外国派遣外交使节、独立的游历考察官员和官费留学生,中国人由完全被动到逐渐主动地走向世界。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通过《北京条约》取得公使驻京权利。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最早在1870年派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为出使法国特使、钦差大臣,其使命只是为“天津教案”向法国道歉。1875年(光绪元年)任命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最初的使命也是为了“马嘉理案件”赴英国道歉,然后才转为长驻英国,成为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但郭嵩焘在日记和报告中对西方文明有些肯定的描述,遭到顽固保守派士大夫的群起攻击,最后任期未满就被清政府调回。其《使西纪程》一书也被禁止发行并毁版。1877年至1878年,清政府陆续在英、法、德、日、美等国开设了驻外使馆,派遣了驻外使团。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清政府还主动独立地派出一些官员出洋考察、游历和调查。例如1879年道员徐建寅受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到欧洲订购铁甲舰,考察了各国工厂。他写的《欧游杂录》是中国官员第一次对欧洲近代工业进行深入考察的珍贵记录。

1887年清政府还通过考试,从中央六部中下级官员中选拔了12名海外游历使,分别派赴亚洲、欧洲、南北美洲20多个国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以调查研究外国情况为主要任务的海外游历考察。其路程之远及所到国家之多前所未有,且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空前的。可惜这批海外游历使回国后却没有被重用。

这个时期清政府开始向海外派遣官费留学生。最早是官派幼童留美。1871年在容闳的建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派幼童赴美留学,获清廷批准。在上海设立出洋肆业局招生,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派遣120名10岁至16岁幼童赴美国留学。他们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陆续有50多人考入耶鲁、哈佛等美国大学学习。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勤奋,进步很快,同时思想、习俗也渐渐发生变化,如见了官员不愿下跪等,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适异忘本,目无师长”。加上当时美国出现排华风潮,清政府在1881年决定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该计划半途而废。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不少人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政界、军界、外交界等领域的著名人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如被誉为“中国工程师之父”的詹天佑等。

此后,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共80多名学生留学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数是从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中选拔的,赴欧主要是学习海军的造船和驾驶专业,故史称“留欧船政学生”,如晚清北洋舰队的主要舰长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等。

值得注意的还有1896年李鸿章的出洋。当时清廷派大学士李鸿章为特命头等钦差大臣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他负有“联俄拒日”的使命,与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还应邀访问了德、法、英、美、加拿大等国。李鸿章使团是19世纪清政府派出的最高级别外交使团,历时190天,是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20世纪初:赴日留学、考察与五大臣出洋

1895年甲午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强烈要求向西方与日本学习,因此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赴日本留学和考察的热潮。当时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实行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留学的政策。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后,出洋留学也成了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文字习俗相似等因素,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猛增到1906年的8000多人。后因中日双方的限制政策和国内教育的逐渐普及、欧美国家积极招收中国留学生,留日热逐渐降温。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官费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到理工、农医等,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热门。此外,20世纪初还有大批中国官员、士绅、文人、学者或官派或自费赴日考察游历,撰写了不少调查报告和考察记,为中国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这个时期还应特别提到1905年至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它标志着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的历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1905年,由于民族危机加深和日俄战争的影响,驻外公使和地方督抚也纷纷奏请仿效日本与欧美的政治制度。清廷派出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五人,深入考察欧美与日本的政治。还选调近百名素质较高的官员和归国留学生为随员。他们分成两路先后考察了欧美13国和日本,共半年左右,考察虽以宪政为中心,但实际调查范围很广,涉及议会、政府、司法等,大量收集、翻译各类外国图书资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晚清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官员走向世界的一个大体发展轨迹。这反映出晚清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艰难曲折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在前进,逐步了解国际社会,登上世界舞台。

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简介 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时也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本名叫李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因是安徽合肥人,也有人称其为李合肥。李鸿章先祖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经过苦读,终于与考取了进士,而且还和曾国潘同年及进士第。到了这个时候,李家才真正的成为名门望族。李文安共有六子,李鸿章为次子,排行老二,生于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合肥肥东县东乡磨店乡。大哥李瀚章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后来也都非富即贵。这六个兄弟中,李鸿章的成就最大,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死后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他是清朝汉族官员中,唯一一个在北京修建祠堂的人。

  李鸿章作为中心之臣,在晚清之时,为清朝做了许多的贡献。他一手创办了淮军、北洋水师,同时也带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清朝的继续衰亡。他是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虽然后世之人对于李鸿章,往往都认为其是一个卖国贼,签订了如此多的不平等条约,同时还有人认为他在和法国签订条约的时候,收受了贿赂,但在当时他的名声极好,极受重视。到了现在,也有许多人为他平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而西方人也将其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可见李鸿章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是受到世界各方共同赞许的。

  也许是因为历史上太多不平等的条约都留有李鸿章的身影,都是李鸿章签订的,因此后世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个”卖国贼“。但真正处于那个战火纷飞,朝廷动乱时代的人,才知道一个乱世臣子的无奈。在背后有的积弊的清王朝,面对的是强悍的列强,李鸿章以一己之力,周旋其中。他是真正的乱世大臣,是历史和时遇早就的伟大人物。只拿他在八国联军侵华战败后,一人前往签订条约之处,以义和团挟持为借口,不割地平息事件就可以看出他的才能和人格。

  美国和英国评价其为:”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清史稿·李鸿章传》曰:”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梁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评其:”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字字肺腑,句句诛心,一个乱世臣子的无奈,不是生活在平安国度的我们能够明白的。扪心自问,如果你生在那个年代,如果你处于他那个地位,你能做些什么?当然前提是去除,你现代人的记忆,以当时的人际眼光来思考,你能做的比李鸿章更好吗?

相关参考

新中国发现一批晚清遗老遗少,问:大清亡了吗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发现一批晚清遗老遗少,问:大清亡了吗?中华大地经历过数次朝代更迭,最终走向共和,迎来今天的繁荣富强,历史的车轮在一个个历史事件的推动下,艰难而又坚定的向前行进着,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易经》如果真的那么神,为何晚清被西方欺负

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史之悠久、发行量之大、版本之多、争议解释之繁杂者,大概只有中国的《易经》了。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易经》就被列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必修的

晚清“定远”号铁甲舰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北洋海军的“定远”号铁甲舰,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筹办北洋海防时,于1880年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其订造的初衷是为了克制当时日本海军的铁甲舰。自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即以北洋海防为

纳外国公主为妾的晚清牛人

晚清时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就在这样风云激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奇才,陈芳就是其中之一。陈芳的一生很传奇。他曾经被两位世界级的大文豪写过,1909年,美国

晚清一奇才,准确预言了清朝灭亡的时间,难道只是巧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国自古有过不少预言家,如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袁天罡和李淳风以及明朝的刘伯温,都是预言方面的奇才。尤其是袁天罡和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推算出了从唐朝之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被

八国联军在天津发现了晚清军火库,打开一看里面的装备让人愤怒

中国物产丰富,在古代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而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的国力急剧下降、势力衰微,同时期的欧洲国家却迅速发展,以至于,从18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对外的许多战争皆以失败告终。到了19世纪初,许多国家意

他是晚清一个17岁的男孩,却迷倒众多男子,每日能收到上千封情书

1904年,在日俄两国的隆隆炮声中,中国第一本女性杂志《女子世界》出版。一时间,中国男人趋之若鹜。打开杂志,「”松陵女子潘小璜”这个名字在第一时间映入读者眼中。这个女才子的第一篇文章叫《中国女剑侠红线

中国最后一个世界首富有多牛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人挺实诚,只是运气不太好。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可以回国去了。」这两句话出在晚清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商人伍秉鉴之口。  当伍秉鉴说完这两句话后,他撕毁了一名来自美国波士顿商人7.2

中国词学批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民初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沿用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的外在形式,熔铸了王国维中西哲学、美学、文史的深厚修养和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独特生命体验,在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里,

晚清预言天才,分毫不差地预言了清朝灭亡时间,令曾国藩跪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国自古有过不少预言家,如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袁天罡和李淳风以及明朝的刘伯温,都是预言方面的奇才。尤其是袁天罡和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推算出了从唐朝之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