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通敌与吴国的弯路

Posted 鲁肃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鲁肃通敌与吴国的弯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鲁肃通敌与吴国的弯路

2、吴国大将鲁肃性格特点如何

鲁肃通敌与吴国的弯路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东吴自孙坚、孙策父子立国之日起,总给人一种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感觉,有时甚至是横冲直撞。但自从鲁肃走进孙权的生活,似乎一切都变了,一向勇往无前的吴人安静了下来,他们固守吴楚,再无进展。一个人的影响真有这么大吗?

最大的嫌疑其实就是著名的榻上对,这是一次改变了东吴历史的重大事件,然而东吴这个全新的国家方针的出生背景却迷雾重重。《三国志?;鲁肃传》记载,鲁肃在见孙权之前已经答应刘晔的游说,准备去投靠一个叫做郑宝的倒霉蛋。这个倒霉蛋具体是什么人我们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榻上对完全不适合他。而纵观榻上对,这不是一个可以灵光一现就能够想出来的东西,需要经过反复的思索、研究,而且榻上对的主体只适用于东吴。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非常类似,但诸葛亮在推出隆中对之前,很可能早已经认准了刘备,所以苦心积虑的钻研出隆中对去吸引刘备的眼球。然而鲁肃的情况不同,他本没打算投靠孙权,而且是突然被周瑜拉去见孙权的,供他思考的时间很短,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站在孙权的角度上去分析国际形势,从而推出榻上对的理论呢?

>

――猜测1:鲁肃入吴前已经是某个势力的人了,榻上对是使孙权不怀疑他这个间谍的诱饵。

――猜测2:鲁肃天生丽质,立马就能得出榻上对的结论。(如果成立,那两个诸葛亮也追不上他。)

――猜测3:投靠郑宝是假的,鲁肃一早就在为东吴考虑,榻上对早在他投靠孙权前就已成型。(如果成立,那么陈寿就造假,因为他白纸黑字写着:“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但是以陈寿治史的态度来看,这并不太可能。)

这三种猜测,个人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更大些。猜测2中的鲁肃似乎更像是穿越小说的主人公,要不就是超级计算机成精,否则以普通人力实在难以做到。诸葛亮如此NB的大政治家也没说弄个隆中对就弄个隆中对啊。猜测3也不能成立,上面的括弧中已经说明。

那么假如鲁肃真的在此之前已经为他人效力,这个人会是谁呢?我们再次以结果为导向,从后往前推,很简单,鲁肃为东吴做的所有规划,都是刘备获利最大。

这个阴谋又是如何最终得逞的?把目光放在公元208年的当阳长坂坡。此时刘备已经是丧家之犬,惨不忍睹,乞丐见了他都会落泪。而鲁肃在出发来到这里前对孙权说:“若备与彼(刘表旧部)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就是说如果刘备已经成功和平演变了刘表的旧部,那么东吴会与荆州刘备联合抵抗曹操;如果刘表旧部排斥刘备,两家分裂,那么东吴会采取其他手段“图之”,这个“图之”的意思很有可能就是抢在曹操前趁荆州混乱以武力抢夺,然后抵抗曹操,保全东吴。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这个时候的刘表旧部在蔡家和蒯家的带领下已经投降,很明显他们和刘备不是一条心,按照鲁肃临行前对孙权说的话,他应该立刻掉头回去,然后商量怎么“别图之”。但是鲁肃没有那么做,他来到长坂坡,跟窘迫的刘备进行了一次会谈,其间鲁肃说“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很奇怪,败亡的刘备急需救命稻草,但鲁肃的说词却好像即将要被消灭的不是刘备而是孙权。这里不妨再大胆的猜测一下:鲁肃口中的“腹心”恐怕并非诸葛亮,而是他鲁肃自己。后来刘备到周瑜军中,求见鲁肃一面,《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周瑜为什么不让刘备见鲁肃?鲁肃又不是为刘备效力,他们有什么不能见的呢?这一出无间道MS被公瑾看出了些许破绽……

在召开如何对待曹操的大会上,鲁肃力排众议,坚决抵抗。但跳出三国看三国,其实此时孙权对刘备的依赖性远不如刘备对孙权的依赖性。刘备背叛过曹操,所以曹操是一定要除去他的,刘备这个时候已经被推上了案板等待宰割,孙权不伸援手刘备必定死无全尸。而孙权不同,他和曹操有亲戚关系,曹操对孙权也不会一定要斩草除根,孙权还有退得余地。况且东吴有其他选择,或者单独抵抗曹操,或者联合其他势力抵抗曹操,并非没有刘备不可。鲁肃的力排众议虽然确实对孙权有利,但却更似声嘶力竭的为刘备争取好处,他在联刘过程中的作用远远大于诸葛亮,而后来证明孙刘联盟显然是刘备获利更多,始作俑者的鲁肃到底是哪一边的人呢?

至于帮刘备借荆州,那简直是吃里爬外的典型案例。在“周瑜篇”里我简单分析过刘备这个人,他向来是忘恩负义的,对曹操收留之恩,他是偷袭徐州,然后联合袁绍在背后搞曹操。对待刘表的收留之恩,也是欺负人家的儿子,霸占荆州,导致刘琦莫名其妙去世。还有后来对待孙权的荆州。说实话,用道德标准来评价刘备,他简直就是恬不知耻的大流氓,还经常用道德仁义来标榜自己,实在是既做婊子又立牌坊。

>

他这个无耻之徒,是袁绍、曹操手下的智囊团们一致公认的,周瑜也是一样的看法。奇怪的是,能够提出榻上对的智者鲁肃却无视这点,如磕了药一般几乎是强迫着孙权把江陵借给刘备。匪夷所思!如若东吴真的地盘多到需要往外借,那总要看看对方是什么人吧?就像今天银行贷款一样,刘备这个贷款人的信誉都快负到十八层地狱去了,从来不还贷款不说,还经常反咬一口,说银行欠他的钱。这样的人鲁肃却执意要把钱借给他,要么鲁肃走走道疯了,要么刘备给他回扣了。

刘备的坏账在孙权那里是个麻烦事,因为此时孙权已经在鲁肃的撺掇下和刘备结盟。我想这个时候的孙权肯定恨不得把鲁肃全家的女人都送去做军妓。后来孙权对陆逊评价鲁肃说:“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可见孙权在刘备耍无赖以后已经彻底推翻了鲁肃的战略构想,不再准备继续联什么刘了。他说鲁肃光会说大话,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鲁肃的接任者吕蒙“图取关羽,胜於子敬。”

刘备在鲁肃的“帮助”下,成功上演了虎口脱险的好戏。吴损兵戮力,摧曹公于赤壁,走曹仁于江陵,备毫发未损,坐拥其利,更寻曹公之衅,进取西蜀,皆肃谋所致也。

那么鲁肃为东吴究竟贡献了什么呢?想来想去,只有榻上对那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在这之前或许孙权并没想过做皇帝,也没想过走皇帝路,是鲁肃为他指了这个方向,算是一功吧。然后作为一个吴臣,他为刘备所作的,远比为孙权所作的多太多了。

在周瑜过世之后,鲁肃一度掌控了东吴的命脉,但是自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到公元217年鲁肃去世这七年间,也就是鲁肃掌权的七年,东吴除了与张辽一战之外,再无其他对外战事,一改自孙坚以来的进取战略,突然放下了前进的脚步,似乎一夜之间从一只凶暴的大老虎变成了HELLO KITTY。

反观刘备,公元214年入川拿下刘璋,217年又在汉中拿下曹操,政治版图翻了三倍还多。甚至在214年勒兵向东吴,已经具有了与东吴抗衡的实力,这个时候东吴却已经发展至少二十年了。用篮球术语说,刘备在这七年里打了孙权一个4:20的小高潮,而且继续占据主动。这都是鲁肃为孙权谋划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吴国大将鲁肃性格特点如何

鲁肃性格特点

鲁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这样一个人却也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事实上鲁肃的才能完全不输于周瑜,但是不像周瑜那样有锋芒,所以一般人都会认为鲁肃比较的老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鲁肃描写的有点愚笨,但是鲁肃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其一生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孙刘联盟,使得三国鼎立。

鲁肃画像

首先鲁肃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鲁肃幼年丧父,由其祖母养大,看到朝廷混乱,群雄蜂起,鲁肃在家乡组织青年人习武练兵,在周瑜做居巢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将家里粮食的一半借给了周瑜,这一半就是三千斛,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豪爽,对朋友的仗义。

鲁肃也是一个熊才大略的人,周瑜带着鲁肃去投奔孙权,鲁肃一见面就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孙权制定了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大政方针,并且准确的预测出将来的天下必然是三足鼎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肃的眼光独到。

鲁肃也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赤壁之战的前夕,很多人主张投降曹操,是鲁肃坚持要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孙权也是听从了鲁肃的劝说才下定决心与曹操决战到底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武将鲁肃是具有大智大勇的。后来的单刀赴会也说明了鲁肃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鲁肃也是一个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位,军队只有四千人,鲁肃治军有方,很快部队就扩大到万余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领导才能。

鲁肃的一生最主要的就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坚持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使得三国鼎立,可以说没有鲁肃就不会有孙刘联盟,可能曹操能够很快将其各个攻破,也就不会有三国。

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肃在其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还好有他的祖母把他抚养长大。鲁肃家中很是富有,在当地数一数二,只是祖辈都无人出仕为官,所以即便再富有都不是士族阶级。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才思敏捷,还爱骑射习武,家道殷实,从不吝啬财务,乐善好施。古语有云“乱世之下出豪杰”,鲁肃就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袁绍在招兵买马的时候,封鲁肃做了个东城长,战乱年代,粮食很是宝贵,周瑜闻鲁肃之名,带领了一众难民前来问鲁肃借粮,那鲁肃二话没说,就借给他三千斛,经此一事,周瑜便觉此人与众不同,乃是英雄豪杰,便建立了坚固的友谊。

后来,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之下,随着周瑜一起到了东吴,孙策很是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祖母去世,回乡安葬,回来之时,孙策被杀,其弟孙权继位。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鲁肃非常被孙权看重,与他同榻而卧,把酒畅言。

旧臣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逊,经常诋毁他,孙权却不以为然,异常看重。鲁肃尽力辅佐孙权。鲁肃一直主张合纵抗曹,单凭东吴或者蜀地一人之力,难以撼动曹操,只有两人联合才能对抗曹军。在他的竭力劝说下,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周瑜病逝,将重任全部交于鲁肃。刘备假意借荆州,惹得孙权勃然大怒,两国经常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和颜悦色的安抚双方,邀请关羽相见,鲁肃单刀赴会,说的关羽面红耳赤。单刀之会并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适逢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怕双拳难敌四手,和孙权讲和,双方协商,平分荆州,孙、刘休战。

鲁肃才能如何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心腹谋臣,周瑜的至交好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外交家,官至横江将军。

《三国》鲁肃剧照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一个豪族之家,自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虽然鲁肃一家家底很厚,但是祖辈无人做官,所以不算士族,只是当地一豪族罢了。鲁肃少时好骑射习武,有远大的志向,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鲁肃为人性格豪爽,从不吝啬财物,所以结识了不少有志之士,在当地很有名望。适逢周瑜闻名而来,问鲁肃借粮,鲁肃没有片刻犹豫,便借给他一仓粮食的一半,后来两人建立了坚固的友谊,鲁肃也随着周瑜一起投靠了东吴。

孙权很是信任鲁肃,鲁肃也没有让他失望。鲁肃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榻上之策,分析天下的形式,权衡利弊之后,让孙权割据江东,等待时机。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时机,先占荆州,然后建号称帝,慢慢夺取天下。鲁肃的榻上之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从中可以看出鲁肃如诸葛亮一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政治眼光。

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商讨两人结盟之事,曹操恐吓孙权,孙权有所犹豫,鲁肃后来分析了局势,更加坚定了孙权的联盟之心。时年九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使得江东政权稳定。后来在荆州一事上,鲁肃单刀赴会关羽,可见此人的胆量与智谋。鲁肃死后,孙权亲自哀悼,诸葛亮也远在益州进行默哀。

鲁肃和吕蒙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得力干将。孙策在时,吕蒙依附姐夫邓当,英勇不可挡。孙策被杀后,吕蒙受到孙权的重用,战功累累。

《三国》吕蒙剧照

吕蒙从围曹仁在南郡,在皖城大破朱光的军队,战功赫赫,官拜庐江太守。而后在攻占荆州三郡、智擒郝普,在合淝之战中奋勇抵抗魏军的追袭。最有名的还是吕蒙白衣渡江,这是三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成功的偷袭战争之一。吕蒙和陆逊共同谋划得针对关羽的一次阴谋,吕蒙抱病,让陆逊统领军务,这陆逊年少,再加上事前修书给关羽示弱,因此关羽并不防备。接着,关羽将荆州守军调往前线进攻曹军之际,吕蒙率领江东军轻装渡江,偷袭荆州,取得了成功。前线的关羽又被曹军打败,夺取荆州又无望,只得退守麦城,最终因为弹尽粮绝,被曹军俘虏杀害。

鲁肃和吕蒙为一人效忠,两人的渊源还要从孙权说起。吕蒙虽然英勇,可是不爱读书,说白了就是莽夫。孙权劝吕蒙说:“你是要担当大任的人,不可以不学习。”吕蒙就以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推托了,孙权又说:“我没有让你学富五车的意思,只是让你广泛阅读,增长见识。你说你军中忙,可是我比你更忙,尚且常常读书,那是因为获益匪浅。”吕蒙就开始读书,打仗期间也在读书。

鲁肃在和吕蒙商议军事的时候,非常惊讶的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再也不是当时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时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非常敬佩他,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好友方才离去。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吕蒙都是三国时候东吴的人才,鲁肃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吕蒙则是英勇的将军,驰骋沙场,屡建奇功。两人一文一武,共同为东吴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三国》吕蒙剧照

鲁肃身为一代文臣又怎么会和吕蒙结成好友呢?这个典故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吕蒙非常英勇,在孙策在位时,他依附他的姐夫邓当,以是将军之才。后来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对他更是看重。吕蒙也当不负众望,围困曹仁于南郡,攻占荆州三郡,用计谋生擒郝普,在逍遥津战役中,英勇杀敌,抵抗张辽军的追袭。只是此人不好读书,刚开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下掌管军务,不能不学习,不然如何服众。”吕蒙不爱读书,便以军中事务繁杂,实在无暇脱身做借口推辞了。

后来孙权又说:“读书可以明志,没有要你细细钻研,只是让你了解历史,我比你事务更多,但是每天也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受益良多。”吕蒙终于听劝,开始读书。自此,吕蒙常常浏览史书、兵书、学士渊博。

鲁肃来到寻阳,与吕蒙商讨军事,惊讶的说:“你的才干谋略,再也不是当时在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三日就应该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大哥知道的太迟了。”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于吕蒙结成好友,告别而去。鲁肃死后,吕蒙代领其军,大败关羽,占领了荆州。

相关参考

三国名将之鲁肃简介 吴国名臣名将之一鲁肃生平

导读:鲁肃(172-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

吴国大将鲁肃性格特点如何

鲁肃性格特点鲁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这样一个人却也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事实上鲁肃的才能完全不输于周瑜,但是不像周瑜那样有锋芒,所以一般人都会认为鲁肃比较的老实,在罗贯中的《三国

鲁肃对吴国发展有何贡献

原标题:鲁肃对吴国发展有何贡献?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李晨,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一、英豪壮志>所谓“乱世出英雄”,一个时代往往塑造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在战乱频

三国乔国老是什么人 乔国老为何讽鲁肃

三国乔国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豪杰辈出。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终成三国鼎立的状态。蜀国和吴国是曾经合作过的队友,吴国的孙尚香还是刘备的妻子呢!孙尚香与刘备的结合,其中还有乔国老的功劳。那么三国

三国名人之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简介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

历史上三国没有这四将 吴国不可能跟曹操对抗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停留在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固然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然而当时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真正是所谓的国家(东吴)的心腹与梁柱,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落魄时要 ”厚”,辉煌时可 ”黑”

看懂手段,不走弯路何为人?是为忍!君子能忍,必成大器!春秋时期,浙江江西一带有一个国家,被称之为越国。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允常与吴国发生矛盾,常年互相攻伐。允常死后,越王勾践继位,至此,勾践传奇的一生便

平内乱,战外敌,却被认为通敌惨遭杀害

宋高宗和秦桧杀害岳飞,自毁长城,贻笑邻国。史载金国「”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然而数十年后,相似的事情在金国君臣身上重演。一、坐镇山东,挫红袄军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三月,金与蒙古议和,包围

少有壮节择主而适 联刘拒曹继瑜为帅

>  鲁肃(172~217),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他是吴国的重要谋土,兼有将帅与政治家之风度。>>  一、少有壮节择主而

三国“孙刘结盟”,诸葛亮安插在吴国内线是谁

很清楚,在孙刘联盟谈判之前诸葛亮早就知道为孙权所信任的鲁肃主张孙、刘结盟。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有兄弟诸葛瑾在江东,吴蜀联盟是诸葛亮根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