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法国的经院哲学传统

Posted 唯名论

篇首语: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法国 法国的经院哲学传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法国 法国的经院哲学传统

法国的经院哲学传统

经院哲学从中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欧社会的官方哲学,在本质上是基督教神学,它论述的内容和论证依据都是《圣经》和基督教教义。论证的方法是首先从《圣经》和教父们的著作中引经据典,再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作概念分析来证明自己,反驳对方。经院哲学讨论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表面上没有多大联系,研究方法被批评为流于形式主义和空洞繁琐,故也称“繁琐哲学”。

经院哲学内部分为唯名论和唯实论两派。10~14世纪这两派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和斗争。“一般”与“个别”哪个是实在的问题,是两派理论斗争的主要问题。唯实论者认为,“一般”是唯一的实在,“个别”或“特殊”只是幻影。在他们看来,愈普遍的东西愈实在,上帝作为最普遍的存在,具有最完全的实在性。而唯名论者却相反,认为“个别”是唯一的实在,“一般”或“共相”只是个名词。在这两派争论中,涌现出不少法国籍的著名经院哲学家,如唯名论的思想家洛色林、阿伯拉尔、普瓦蒂埃的吉尔伯特、萨利斯堡的约翰及唯实论者圣·伯纳德等人。而且,其他一些经院哲学大师如托马斯·阿奎那、罗哲尔·培根、邓司·司各脱等人都曾在巴黎求学或任教,接受了法国思想家的影响,因此,法国对于西欧经院哲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洛色林和阿伯拉尔是法国最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洛色林(约1050~1112年),生于康边,曾在布列塔尼等地讲学,后因发表异端理论而屡遭迫害,被迫逃往英国和罗马等地避难。在与唯实论者论战中,洛色林指出,只有“个别的事物”才具有实在性,“一般”概念或“共相”只是“名词”,甚至只是在发生声音时才存在的声音的颤动,没有实在性。从唯名论观点出发,洛色林对“三位一体”等宗教教义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既然“一般”只是嗓子的响声,那么教会、教义都不过是这类响声或名词,不是真实的存在。他特别指出,“三位一体”也是个名词,三位是“三”,不可能是一体,只有圣父、圣子、圣灵的个别存在才是实在的,实质上否定了基督教的一神论,他的理论被称作“三神论”。在1092年的兰斯宗教会议上,洛色林的理论被控为异端,他的著作也大部分被烧毁,留至现在的仅有一封他给阿伯拉尔论三位一体的信件。

阿伯拉尔(1079~1142年),是洛色林的学生,他是12世纪西欧最有名的学者。在哲学上,他是唯名论者。他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但个别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经过理智的抽象而形成共相,共相是人们心中的概念,因此阿伯拉尔的唯名论又称“概念论”。

与唯实物者“先相信而后理解”的理论相反,阿伯拉尔提出“先理解而后信仰”、“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理智之上”。他的有名著作《是与否》搜集了在158个重大神学问题上不同观点的争论,以启迪人们的思想。他提倡怀疑精神,认为“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和经常的怀疑”。“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他的怀疑精神首先对准了教会权威,公开提出,“教父们会有错误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他们的著作,“要有充分的自由进行批判,而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否则一切研究的道路都要被阻塞”。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过阿伯拉尔反神学的精神,指出:“他的主要的东西——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对教会权威的抵抗,……对盲目信仰进行永不松懈的斗争。”阿伯拉尔的怀疑论对后世法国思想文化有很深的影响。由于阿伯拉尔的学说触犯了教会权威,1122年苏瓦松宗教会议宣判焚其著作,1140年教会又判处阿伯拉尔死刑,1142年阿伯拉尔死于流放中。

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保尔·昂利·霍尔巴赫(1723-1789),原名亨利希·梯特里希(HeinrichDiefrich),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人物思想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君权神授霍尔巴赫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先驱,是

法国哲学家卢梭诞辰

不知诸位是否听过这么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没错,这话出自卢梭。或者有的读者要问卢梭是谁?他是法国早期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法国 法国独特的政治俱乐部传统

法国独特的政治俱乐部传统法国政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俱乐部的活跃,它是脱胎于法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统,又在大革命过程中得到发展,是当时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又是近代政党制度形

法国 法国·1943年萨特创立存在主义学说

1943年萨特创立存在主义学说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和批评家,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出生于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海军军官。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曾

法国 十八世纪法国伦理学

指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的道德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批判私有制为核心的伦理学说的总称。十八世纪的法国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

法国 法国·1914年7月31日饶勒斯遇刺

1914年7月31日饶勒斯遇刺饶勒斯(1859—1914),法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党领袖。生于塔恩省卡斯特尔城。1881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5—1889、1893—18

法国 法国·1929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创刊

1929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创刊1929年,法国历史学家布洛克和费弗尔创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该刊宗旨是提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反对受实证主义影响的、以政治、外交史为中心的19世纪传统史学。该刊的创

法国大革命前夕人为何都热衷小道消息

  数据显示,18世纪的法国人对政治读物鲜有关注,反而热衷小道消息,且对这些消息乐此不疲,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法语读者。此外,哲学启蒙书籍也有不小的销售量,此前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类书籍所涉内容过于晦涩

法国里昂大学一大二大三大有什么区别

一、专业的优势不一样。1、里昂三大由法学院、商学院、外语系、人文系、哲学系和一个大学协会组成,尤其以人文和社会科学见长2、里昂二大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为主,教学质量非常出色。3、里昂一大

欧洲历史 法国大革命前夕人为何都热衷小道消息

  数据显示,18世纪的法国人对政治读物鲜有关注,反而热衷小道消息,且对这些消息乐此不疲,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法语读者。此外,哲学启蒙书籍也有不小的销售量,此前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类书籍所涉内容过于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