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与“问鼎中原”词意相近

Posted 天下

篇首语: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与“问鼎中原”词意相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与“问鼎中原”词意相近

329年,石勒踏平了“前赵”,终于能纵情驰骋在大平原,悠闲欣赏北国风光了,然而遥远的江南总是诱惑着他。

这一年他56岁了,来日无多的紧迫感,时时袭上心头。他下定决心,要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飞越长江。

  三次进攻建康都失败

要进攻建康,一般都是从西边动手,先拿下荆州、江州,或者历阳,然后顺流而下。但是这一带的最高长官是陶侃,他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站在长江边的身影,以及到处传播的英雄故事,让石勒失去了渡江的勇气。

江州曾经发生一次相互残杀的大案。“流民帅”郭默杀死江州刺史后,遭到陶侃讨伐,不战而降,当场被杀。

郭默在南方就是个无名小卒,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他在北方大名鼎鼎,骁勇善战,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石勒军队见到他就抖豁,如同遇到“关羽、张飞”。

石勒听说陶侃捉拿郭默,兵不血刃,像抓只小鸡一样简单。石勒无限感慨:陶侃真是名不虚传啊。

苏峻攻入建康时,有个部将叫冯铁,杀死陶侃的儿子。后来投奔石勒,石勒让他担任边将。陶侃写了一封信给石勒,告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石勒当即诛杀冯铁。

陶侃也不轻易向北方示兵,石勒对他如同当年对待祖逖一样:尊重和敬畏。

既然从西边毫无希望,只有改道从东边。

330年、331年、332年,石勒三次派遣大将组成舰队,沿东海南下,进攻今苏南一带,试图迂回进攻建康。由于战船不足,一次运送水军几千人。只能算是挑衅和骚扰,自然都是大败而归。

333年,他派使者到建康,愿和东晋重归修好。晋成帝下诏焚烧他带来的礼物。因为庾亮认为南方已经实力很强了,很看不起这个胡儿。

 张宾谋士死得太早

石勒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宾死得太早了。

319年,石勒灭了王浚,322年,张宾就去世了。

下葬时,石勒流着泪对左右说:是老天不让我的大事成功吗?为什么要让右侯这么快离开我啊?

张宾死后,两个重要的谋臣是徐光、程遐,但石勒再也找不到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石勒悲伤叹息说:让我和这些人共谋大事,不是太残酷了吗?

此后,他再也没有遇到张宾这样的谋士。

同时,与他的个性也有关系,他有自知之明。

一次宴会上,石勒问中书令徐光:朕可以和古代哪一个皇帝相比呢?

徐光说:你的神武谋略超过了汉高祖刘邦,才略卓荦绝伦超过魏武帝曹操,自三王以来没有人可相比,可以说仅次于黄帝!

石勒笑着说:你的话太过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肯定是向他北面称臣,与韩信、彭越并列。如果遇上汉光武帝刘秀,一定和他争霸中原,但不知道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如同日月之光,不要去学曹操和司马懿,欺凌别人的孤儿寡妇,靠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天下。我应当处在刘邦和刘秀之间,哪能和黄帝相比呢?

大臣们听到后叩头顿首,称呼万岁。

这就是成语“鹿死谁手”的来历。意思是在争夺政权中,后来泛指所有的比赛,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那么为什么以“鹿”代指呢?

因为鹿在古代数量多,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同时看起来肥美,但是没有抵抗能力,不会去伤害人或者其他动物,只是吃青草和树叶。如果遇到威胁,只能狂奔逃跑。常常又跑不了,所以人打猎的时候常常是射鹿。

这些特征都和中国的老百姓非常相似,是受欺压、迫害的对象,所以古人就以鹿比喻天下百姓,渐渐就比喻成天下。

《史记》里记载: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被封为齐王。有个叫蒯通的辩士,劝韩信和楚、汉三分天下,韩信不肯。西汉建立后,韩信被骗杀死,临刑前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刘邦又派人抓到蒯通。蒯通辩解时有一句是:秦朝法度败坏,诸侯并起,如同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就是“逐鹿天下”的由来,和“问鼎中原”意思相近,因为鼎也是王权的象征。金庸有小说《鹿鼎记》,就隐含着争夺天下的意思。

  石勒去世活了60岁

石勒靠马上打天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不是从书本上学来,都是从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来。他不识字,一次让别人读《汉书》给他听。书中有郦食其劝汉高祖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刘邦准备马上刻印,授予爵位。

石勒大惊说: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

后来听到张良劝阻汉高祖时,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呀!

他也能下马治天下。他重视教育,还开办了学校。学生想毕业必须考试,合格后就会作为后备干部,是隋唐科举制度的雏形。

他对公务员要求严格,还尝试“钓鱼执法”。一次晚上他微服私访,身上带了许多金银财宝,到了城门,贿赂守门的人,求他打开大门。看门的王假不但不收,还要把石勒抓起来。这时石勒的随从赶到,证明他确实是石勒,王假才放了他。第二天清晨,石勒把王假召来,给他升官晋爵。

他也有浓浓的人情味。

石勒在登上皇位以后,把老家武乡的人请到襄国来,欢聚一堂。他年轻的时候,和李阳是邻居,每年都因为争用池塘打架。

石勒问乡亲们:李阳怎么不见来呢?

大家答:您现在贵为帝王,李阳曾经和你有仇,哪里敢来啊?

石勒大笑,专门派人招来李阳。并赏给李阳住宅,拜为参军都尉。

333年,石勒患重病,8月,一代枭雄闭上了双眼,活了60岁。细细回顾石勒的一生,与东晋对峙的葛陂之战是重要的转折点。张宾的“葛陂对”,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葛陂时,军中还意外地来了两个人。让石勒没想到的是,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一个人是“救世主”,另一个是“毁灭王”。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的典故出处 成语问鼎中原和谁相关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的典故出处成语问鼎中原和谁相关?  问鼎中原的典故: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

春秋战国 王者归来,问鼎中原

  郑国归附楚国之后,楚庄王以郑国为跳板,开始对陈和宋两国兴师问罪。宋和陈两国急向晋国求援。>>  晋国纠集宋、陈、卫和曹军队进攻郑国,在北林与楚国军队相遇。一向狂妄自大的晋国外强中干,在楚军的猛扑之

历史典故 成语问鼎中原是在讲谁的故事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问鼎中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北伐,以朝拜的借口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小,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形势。  公元前606年,进行北伐的楚庄王以讨伐陆浑之戎为时机,把楚国的大量军队开到了周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问鼎中原是在讲谁的故事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问鼎中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北伐,以朝拜的借口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小,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形势。    公元前606年,进行北伐的楚庄王以讨伐陆浑之戎为时机,把楚国的大量军队开

历史典故 问鼎中原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的故事:问鼎中原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

历史典故 问鼎中原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问鼎中原中的鼎是大禹治水时,用九州进贡的铁铸成的,它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它标志着天子的尊严,象征著王位的神圣,从来都是奉若神明,不容许任何人

春秋战国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时,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诛平百蛮,国力增强,便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

问鼎中原的方式借“汉”壳上市 前赵雄主刘渊

十六国乱世,最先问鼎中原的是匈奴,其始作俑者,便是汉赵国的建立者刘渊。所谓“刘渊一唱,石勒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魏书》用了短短的16个字,便再现了西晋灭亡、北方沉沦的历史往昔。刘渊通过借尸还魂

问鼎中原的方式借“汉”壳上市 前赵雄主刘渊

十六国乱世,最先问鼎中原的是匈奴,其始作俑者,便是汉赵国的建立者刘渊。所谓“刘渊一唱,石勒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魏书》用了短短的16个字,便再现了西晋灭亡、北方沉沦的历史往昔。刘渊通过借尸还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