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殖民侵略的急先锋——东印度公司
Posted 王朝
篇首语:饱带饥粮,晴带雨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英国 殖民侵略的急先锋——东印度公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国 殖民侵略的急先锋——东印度公司
殖民侵略的急先锋——东印度公司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后期,随着国力的增强,英国殖民者和商人出于在海外争夺殖民地资源的需要,建立了一系列殖民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除了有着经济贸易的特征外,还具有很多特殊的政治与军事职能,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赫赫有名的东印度公司。
(一)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16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在都铎王朝最后一个女王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海洋运输部门异军突起。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特别是西班牙与葡萄牙通过航海贸易获得惊人财富的消息大大刺激了英国商人,他们纷纷为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商业形式。
1588年,四个伦敦商人发起组织了一家贸易公司与土耳其进行贸易,1592年其与威尼斯公司合并成为土耳其公司,这就成为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雏形。当时荷兰人凭借强大的海上实力,打破葡萄牙人的霸权,逐渐控制了东印度与欧洲之间的香料贸易,获得巨大财富。英国商人绝不愿意让荷兰人独揽丰厚的利润,他们迫切希望成立一个新的商业组织机构来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1599年9月,以土耳其公司为首的伦敦商人开始集资筹建东印度公司,9月24日,57名投资者举行了全体会议,推举出15人组成董事会,向国会申请与东印度进行贸易的垄断权。英国国会经过辩论于1600年下半年批准了公司的申请,12月31日,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特许状,规定只有这家公司才有权与好望角以东的地区进行贸易,东印度公司自此正式成立。
(二)印度的诱惑
公司成立之初,眼光确实只盯着香料,头几次出海的目标都是亚洲的香料群岛,他们以每磅六便士的价格买进胡椒等香料原料,运到伦敦等地以六至八先令卖出,纯利润高达95%。但他们很快发现用本国的金银去购买香料并不是最佳方法,欧洲和英国国内对于香料的需求是有限的,很快就呈饱和状态,而印度这块拥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物产的次大陆对英国才是最重要的。东印度公司将活动重点逐渐转到印度,贸易范围也迅速扩大。
当时印度正处于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1601年,英国商人的第一批船队到达印度,但是由于葡萄牙人从中破坏,公司未能从印度方面取得贸易特许权。1608年,英国派使者来到印度请求通商,被莫卧儿王朝皇帝拒绝。1612年,英国在印度东海岸的苏拉特附近海域打败了葡萄牙的舰队,第一次显示了其军事实力。莫卧儿皇帝想利用英国人制衡葡萄牙人,于是在1613年颁发敕令给予英国商人贸易特权,以后英国人逐年都得到一些许可,在印度的西海岸和东海岸建立了一系列的商馆。1698年,在获得莫卧儿皇帝的准许下,英国东印度公司买下了盛产大米、黄麻的加尔各答附近的三个村子,筑起威廉堡,作为公司董事会的所在地和公司在印度的军事基地,后来在威廉堡基础上逐渐形成印度的重要城市加尔各答城。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的总部
到18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商站总数已经达到了150多个,并建立了马德拉斯、孟买、孟加拉三个管区,分别由公司董事会任命的省督进行管理,俨然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他们在印度进一步殖民扩张的基地。
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输出的商品主要包括棉织品、丝织品、香料、蓝靛、黄麻、硝石和漆、糖和靛青等,1678年起茶叶成为又一大宗,1678年公司的一份清单所罗列的商品达70种以上。英国东印度公司以低廉的价格在印度大量收购各种产品,然后将这些产品运回欧洲高价出售,获取高额利润。
(三)统治印度的“商人政府”
随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势力的增长,他们开始索取更多的贸易特权。1715年,东印度公司强迫莫卧儿王朝皇帝发布敕令,给予公司在印度全境及加尔各答附近村落的经商特权。与此同时,公司还取得了一切商品的关税豁免权,公司在孟买所铸的钱币,也准许在印度全境流通。18世纪上半叶,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印度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变成英国统治阶级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工具。东印度公司也开始了商人公司到商人政府质的转变。
到18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扩张获得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当时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已经病入膏肓,统治基础日益薄弱,葡萄牙和荷兰的势力也已经衰落,唯一能对英国构成威胁的法国在七年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退出印度,它在印度的商业据点和势力范围也尽入英国之手,东印度公司就成为英国进行殖民侵略的先锋,一步步蚕食印度的国土。
印度的孟加拉省成为东印度公司吞并的第一个目标,孟加拉是当时印度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一方面它盛产棉花和生丝,是英国棉纺织业理想的原料供应地。另一方面,孟加拉的棉纺织业也很发达,该地生产的纺织品在欧洲市场上素负盛名,英国商人也可从运销中获取优厚的利润。
1756年,孟加拉的土邦王公多拉对东印度公司擅自扩张地盘非常不满,他向东印度公司提出交涉但没人理睬,于是勃然大怒,在法国的支持下,他派军袭击占领了加尔各答的英国据点,并把当地的英国人全部驱逐出去,从而引发战端。在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中,由于孟加拉军队的统帅被英国人收买,按兵不动,结果英国不到3000人的军队打败了8万人的法印联军,多拉本人被英军杀死。普拉西战役之后,法国势力被逐出了孟加拉,英国人成为孟加拉的实际统治者,到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接管孟加拉政府,最后完成了对孟加拉的吞并。
孟加拉被吞并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成了一个“以商人面貌出现的政府”,主宰了孟加拉的一切。根据印度经济学家的统计,1757~1780年,英国人从这里掠夺的货物和金银共达3800万英镑。东印度公司的残暴统治使富庶的孟加拉一片荒凉,生灵涂炭,仅1770年的一次饥荒,就饿死了1000万人。
此后英国以东印度公司为先锋队,又进一步向印度的腹地发展,他们玩弄权谋,利用当时印度各王国的矛盾,挑拨离间,各个击破。1849年,英国又吞并旁遮普,最终完全控制了印度。
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本土资本家对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越来越不满。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残暴掠夺,特别是对孟加拉的破坏性掠夺,使当地经济濒于破产,严重影响了公司股东们的收入,影响了英国的财政收入,也引起英国政府的担忧,于是,英国政府开始着手收回对印度的管理权力。
1858年8月2日,英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决定结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活动,由英国政府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治理印度,印度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一部分,东印度公司正式结束了对印度的直接统治。
东印度公司最终在1874年1月1日解散,当时的《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王朝又名蒙兀儿王朝,是成吉思汗后裔巴布尔建立的印度王朝。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莫卧儿帝国的上层建筑是穆斯林的,而统治基础则是印度教的。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官方语言。
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后裔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15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分裂,帖木儿后裔巴布尔被乌孜别克人逐出中亚,率军南下占领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灭德里苏丹国后,建立莫卧儿王朝。
相关参考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论述印度从开始遭受殖民侵略到最后获得独立的历史。本书着重说明英国统治在给印度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怎样不自觉地导致了印度社会的巨大变革,启动了现代化进程;英国统治怎样促成印度一种
为什么印度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后,逐渐占领了印度的一些城市。从1756年起,英国和印度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英国战胜后,开始一点点扩大其在印度的势力范围。到了1849年,印度完全沦
十五世纪末,葡萄牙人侵入印度,接着而来的是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英国殖民者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从英国国王那里获得垄断贸易、拥有武装、宣战媾和以及在殖民地组织政府的决定权,不断对印度、中国和
历史百科 殖民主义者的阴险目的——英国炮制“莫里—明托法案”
殖民主义者的阴险目的——英国炮制“莫里—明托法案”英国派往印度的殖民总督寇松执行各种反动政策,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英国政府不得不将他调回,另派明托伯爵为印度总督。明托到任后,面对印度人民斗争的高涨
印度反英大起义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工业资本发展迅速,使得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与资本掠夺进一步加大。印度是英国统治下的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殖民者把印度变成了倾销产品的市场和原料基地,使印度当
英属印度的土地整理①在英属印度,英国殖民当局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进行了柴明达尔制、莱特瓦尔制和马哈尔瓦尔制的土地整理。它使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印度的柴明达尔得利,使印度广大农民受难;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英国侵略者对林则徐禁烟的坚决态度早就怀恨在心,为了维护殖民者的非法利益,他们策划着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林则徐也做了充分准备。林则徐来到广州后,就着手增强防卫能力,加紧操练军队,添置了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英国对印度的征服,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普拉西战役开始,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兼并旁遮普为止,经历了将近100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过程。这段历史,无论对英国,还是对印度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
在近代,大英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其领土最高峰时期,达到3000万平方公里以上。在亚洲占据整个印度次大陆,因此,很多人后世都会说到,印度这么大的国家都被英国直接纳入殖民地,统治了几百年
世界近代史··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年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全占有了印度,并把它作为原料和销售市场,肆意奴役和剥削。在印度各阶层中,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情绪不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