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英国宗教改革
Posted 玛丽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英国 英国宗教改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国 英国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
玫瑰战争之后,亨利八世登上王位,他是英国亨利七世次子,1509年4月22日继位,是都铎王朝第二位君主,以六次婚姻闻名。
亨利八世生于格林威治的普拉森舍宫,是亨利七世和王后伊丽莎白的第三个孩子。他们同胞7人夭折3人,只剩下亚瑟(封威尔士亲王)、玛格丽特和玛丽。1493年,他受封多佛堡总管和五港同盟长官,1494年,受封约克公爵,之后又获得英国纹章院院长(Earl Marshal)和爱尔兰总督头衔。他接受过一流教育,能流利地使用拉丁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原先由于其兄长亚瑟是王储,亨利可能被安排入教会,1502年,亚瑟突然去世,他继任威尔士亲王,成为王储。
16世纪30年代,欧洲新教运动兴起,罗马教皇及天主教势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和宗教统治的目的,与罗马教皇决裂。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从而使英国教会成为国王手中的工具。同时,英国教会接受了加尔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等许多传统,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称“圣公会”,即英国国教。
亨利八世一开始根本没有想改革宗教,起初他对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态度鲜明,那就是把这些“异端”学说者统统送上火刑柱,以至于英格兰一时间木材奇缺,价格飞涨。他还亲自撰文抨击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教皇慷慨地授予他“信仰捍卫者”的称号,马丁·路德则将他斥之为“戴着王冠的蠢参谋长”。
但是不久后,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亨利八世爱上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王后的侍女安妮·博琳。1527年,他以王后没有给他生下一个男性继承人的理由提出和王后凯瑟琳离婚。这个申请发出后,亨利八世足足等了6年,一直没有等到教皇的回应。于是亨利八世于1533年自己宣布与王后离婚,公开与安妮结婚。在结婚典礼上,宽大的衣裙甚至无法掩盖安妮妊娠的体形。
教皇得知此事后马上把他开除教籍,两人从亲密的战友迅速变成了公开的敌人,于是亨利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英国的宗教改革就这样富有戏剧性地以国王的胜利而收场了。
在巨大的荣誉背后,有一个默默的牺牲者,他就是《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时任亨利八世首席大法官的托马斯·莫尔,拒绝否认国王代替教皇的最高首脑地位。亨利八世给了他几年时间让他回心转意,但是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1537年,不幸的莫尔爵士以叛国罪的罪名被处死刑,他的尸体被肢解,头和四肢分别被挂在伦敦的几个城门示众,此前大家都以为他会被国王赦免。莫尔爵士后来被教皇封为圣徒,据目击者回忆,莫尔在临刑前镇定自若,他甚至对刽子手说:“你要砍得准一点,免得丢人现眼。”
这场宗教改革对历史的影响力是亨利八世完全想不到的,从此以后教皇再也不能以上帝使徒的名义对英格兰的宗教和世俗事务插手干预了,英格兰的主权在这场宗教改革中得到了捍卫。当然,这是以千万颗天主教徒和安立甘教会教徒的脑袋为代价得来的。
亨利八世经过这次改革后当上了英格兰圣俗两界的最高首脑,他不但得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也把教会的财产据为己有,成了最大的赢家。然而,拨开那层灰尘我们看到,最大的赢家恐怕是英格兰。
被抛弃的王后带着年幼的玛丽公主离开了王宫,这位玛丽公主就是后来的玛丽女王。让亨利八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任王后给他生的仍然是一个公主,这就是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于是,满心的欢喜之情变成了愤怒,亨利对他的新王后迅速地厌恶了起来,不久就把她赶出王宫,然后又把她送进伦敦塔囚禁至死。反正现在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了,拥有完全的婚姻自由,亨利前前后后共娶了六任王后,总算有了一个小王子爱德华。
1547年,和教皇以及女人折腾了20多年的亨利八世终于去世了。如果说亨利八世在天有灵的话,看到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他会非常不愿意瞑目的,那就是他的宝贝儿子爱德华六世没当几年国王就驾崩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王后生的玛丽公主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血腥玛丽”的玛丽女王。童年的不幸生活使得玛丽的脾气变得乖张暴戾,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的玛丽在位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将她信奉新教的臣民源源不断地送上火刑柱,从此,史书上久留下了“血腥玛丽”的名字。
“血腥玛丽”在西方是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因为它也是一种鸡尾酒的名字。这种鸡尾酒由伏特加、番茄汁、柠檬片、芹菜根混合而制成,鲜红的番茄汁看起来很像鲜血,故而以此命名。在美国禁酒法期间,这种鸡尾酒在地下酒吧非常流行,称为“喝不醉的番茄汁”。
作法自毙,报应不爽,玛丽女王也没能耀武扬威多久。5年后,即1558年,玛丽女王去世。当时人们在伦敦街头载歌载舞,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做人做到这步田地,玛丽女王也算是一朵“奇葩”。
接着,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成为女王,并恢复了国教,在“血腥玛丽”时代逃往欧洲大陆的新教徒纷纷回国。在此后的岁月里,政治清明,言论自由,伊丽莎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国度。
开始于16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势必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而此时的英国国教会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对。从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反对国教会的“非国教徒”,他们主张依照加尔文教来“纯洁教会”,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仪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清教的教义接受了加尔文教的“前定论”观点,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帝已经“预定”谁将得救,成为“选民”;谁又将永远沉沦,成为“弃民”,并以现世的成功与失败、永生与犯罪、富贵与贫贱作为是“选民”或“弃民”的标志。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曾出现过一场颇为壮观的利用宗教反对宗教(即利用加尔文教反对国教)的反封建启蒙运动,掀起了一场清教运动。16世纪60年代中期,帕克大主教试图强制性实行教士在圣事中穿法衣和仪式的统一,掀起了一场“法衣争端”。那些坚持穿法衣的教士被认为是国教徒,而那些拒绝穿法衣的教士则被认为是清教徒。这场看似是主教与一些教士之间关于琐碎问题的分歧,通常被看成是清教运动的起源。
相关参考
国王的婚姻与宗教改革THEUNITEDKINGDOM时间●1532人物●亨利八世在16世纪初,一场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世界,一些国家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桎梏,开始用自己的理解阐释基督教。可
职业:英国国王国籍:英语为什么出名:亨利是继其父亨利七世之后的第二位都铎君主。在他四十年的统治期间,他带领英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剧烈变化,最显著的是英国的宗教改革,即英国与罗马天主教的分离。宗教改革始于亨
亨利八世(1491—1547)是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他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对国家政府机构做了全面改革,在欧洲以均势外交政策保障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使英国最终形成为
问:英国国教会的一般情况如何?答:英国国教会(ChuchofEngland)是英国的国家教会,起源于公元4世纪基督教初期传入不列颠时所建立的教会和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安立甘宗教会。16世纪,英
推翻国王的暴政——英国革命16世纪中期宗教改革后建立的英国国教仍然保留了许多天主教残余,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清教”运动。与此同时,英国的专制王权有日益强化的倾向,王国与议会出现尖锐的对立与矛盾。这样政治
世界古代史··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欧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出现于德意志、瑞士、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各国、奥地利、尼德兰、英国、法国、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等国。最重要的事件有: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
基督教 问-威克里夫是谁,他有哪些宗教改革思想,产生过什么影响-
问:威克里夫是谁,他有哪些宗教改革思想,产生过什么影响?答:威克里夫(Wycliffe,1330—1384)是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出生于英国的约克郡,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哲学、神学博士,长期任教
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被称为英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被称为现代宪政体制的发源地。在此期间,经过王朝的统治者亨利七世、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通过议会,宗教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巩固强大了王权,
英国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具体规定:人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