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小鬼子知道了陈赓的三八六旅 神头岭伏击战
Posted
篇首语: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此小鬼子知道了陈赓的三八六旅 神头岭伏击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此小鬼子知道了陈赓的三八六旅 神头岭伏击战
1938年3月16日,举世闻名的神头岭战役在潞城打响。战后不久,日军汽车部队的一名伍长,在日记里写道:“皇军这样的损失是从来没有的,潞安到黎城的道上满是鲜血。我们的部队通过期间,真觉难过,禁不止流下滚滚的热泪。”神头岭成了日军丧魂落魄的“伤心岭”,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呢?
1938年初,入侵山西的日军,叫嚣要踏破太行山。他们一面攻夺晋东南城镇要地,一面沿邯长大道长驱突进,进攻临汾。邯长路成为日军一条非常重要的后方交通运输线,而黎城是运输线上一个重要的兵站基地。为了切断日军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决定,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战策,对敌人进行一次伏击。那么,这是个怎样的战术呢?就是以一部分兵力佯打黎城,吸引驻扎在潞城的敌人出援,在邯长公路的中途的神头岭来歼灭它。这个任务交给了陈赓旅长带领的八路军129师386旅。
神头岭,位于潞城邯长公路中段,东望黎城县,西临潞城,有一条东北——西南方向的深沟。从地图上看,它是两山夹一沟,神头岭公路从沟底下穿过,两边是陡峭的高地,既便于隐蔽,又便于居高临下出击,几乎是一处天然的伏击战场,那么,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接到任务后,陈赓旅长问大家,神头岭的地形谁看过了,团长们说,还没赶上看,陈赓说,那不是纸上谈兵吗?我们先看看地形再去决定。
陈赓带上团级干部到现场去实地考察,没想到,眼前的景象使所有的人都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他们看的结果和地图上所标的地形完全相反。公路在一个山梁上,公路的两边是两条深沟,神头岭仅是一个只有几里路长、光秃秃的山梁,宽度不过一、二百米,公路从中间穿过,公路两侧除了国民党修的一些工事外,没有任何遮蔽物。从军事上讲,伏击地点多选在地形狭长的山谷中,在这光秃秃的山梁上,既不便于隐藏兵力,又不便于展开战斗。显然,这样的地形是不适合打伏击战。怎么办?
见此情形,在现场的部队领导,有的主张在这里打,有的主张在那里打,七嘴八舌没有一个结果。后来陈赓旅长考虑再三,决定伏击战还是在神头岭打。陈赓给大家分析,在神头岭打伏击,地形确实不太理想。但是,这种不理想,却是我们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好地方。正因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必然会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而且那些原有的国民党工事,离公路最远的不过百十来米,最近的只有二十来米,敌人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我们把部队隐蔽到工事里,那就是到了敌人鼻子底下。只要切实伪装好,敌人是很难发觉的。虽然山梁狭窄,伏击兵力不易展开,陈赓形象的做了一个比喻。他用一根棍子,架在两个桌子上问大家:“独木桥上打架,谁能打赢?”团长们说,谁先下手谁能打赢。
后来的战斗情况,果然与陈赓预料的完全一样。一个侥幸漏网的日军随军记者,在记述神头岭伏击战时写道:“他们就埋伏在距我们二、三米,最多百米的地方,战斗一开始,一两千人突然从身旁的工事中露出脸来,连被憎恶燃烧着充满仇恨的眼光,都可清楚的看到,我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那么,敌人是怎样一步步进入我军伏击圈的呢?
我方部队为了切实隐蔽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指挥员要求各部队不要挖动工事上的旧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顺着风向扶起来。3月16日,佯打黎城的战斗打响,驻守潞城的日军果然派出主力部队,经神头岭向黎城进发。日军先头搜索部队是个骑兵小队,眼看他们一步步接近工事,马上就要踩到战士的头上了,大家心里都有点儿紧张。但是,正如陈赓所预料的,敌人只注意了远处,对于脚下那些见惯了的工事,却根本没有放在眼里。见没动静,便继续前进,后面的大队人马,随即沿公路跟了上来。
当日军大摇大摆地进入我伏击圈后,386旅的772团指挥所发出了攻打的信号。弹指间,平静的山梁,变成了一座火山,成百成千的手榴弹在鬼子们的脚下炸裂。战士们从工事里、草丛里奔跑出来,冲进敌群,向敌人奋勇砍杀,一下子把敌人打的晕头转向。
但是,日军的这支增援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特别是它包括日军第16师团的精锐部队。同日军相比,虽然我八路军的武器装备远不及日军,而且第386旅还有三个新组建的连队,新战士几乎都是拿着红缨枪,但是他们杀敌却异常勇敢.
就在敌我双方激战时,敌人也清醒了,想展开兵力,又由于山梁狭窄,根本排不成战斗队形,火力也无法施展,只能就地顽抗。整个战斗从拂晓开始,到当日下午四点结束。我军歼灭1500多日军,缴获长短枪五百五十余支,骡马六百余匹,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而我军只付出二百四十多人的伤亡代价。
神头岭战斗是一次漂亮的伏击战,就连日军统帅部也不得不称之为八路军的“典型的游击战”。此战后,日军曾在自己的装甲车上专门用中文写下了:“专打386旅”的标语,可见这一战对于日军造成的威慑是多么巨大。
全国解放以后,国家的军事院校,都把神头岭之战作为一个模范战例,列入教材来学习,甚至于美国的西点军校,还把神头岭之战,作为一个典型战例来研究。
1988年3月16日,是神头岭大捷50周年,潞城市在当年战地建了一座高15.8米的“神头岭之战纪念碑”,纪念碑正面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碑名,背面为碑文。高高的纪念碑,镌刻的是中国人宁死不屈的志气,勇敢无畏的勇气。
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的硝烟早已化作袅袅的炊烟,那段逝去的历史,正在成为我们开创未来的不竭动力。
相关参考
《亮剑》中有一个画面,前来找李云龙决战的日本人的坦克上贴了“专打三八六旅”标语。此事是事实还是作家虚构的?对此,笔者专门访问过三八六旅的老人,也和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进行过探讨。得到的结论是
赵刚和、的原型是谁?> 的原型是王近山(1915-1978),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第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旅副政治委员,新编第八旅代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三八六
赵刚和、的原型是谁?> 的原型是王近山(1915-1978),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第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旅副政治委员,新编第八旅代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三八六
陈赓(中)在抗日战争中抗日战争时期某日,彭德怀元帅途经河北南乐城,时任三八六旅旅长的陈赓将军欲设宴招待彭总。有人劝之,彭总性暴烈,尤恨大吃大喝,当心挨骂。将军嘻嘻言:「”无事,无事。”是日宴前,陈赓将
王恩田1939年,陈赓亲自为14岁的王恩田拍了一张照片。那是王恩田参军半年第一次和日本兵打仗并取得胜利的纪念。今年90岁的王恩田少将是河南周口人,1938年参军时他才13岁。因为会唱戏,他被时任八路军
1937年9月底,日本关东军察哈尔兵团突破国民党军内长城防线,直接威胁雁门关、平型关侧后方。10月1日,日军华北方面军正式下达攻占太原的命令,国民党军第19军、34军等部苦战不支,向太原以北重要门户忻
大胆设伏的神头岭战斗 1937年l1月太原失守以后,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而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占据主要
《红墙知情录(二)——开国将帅的非常岁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尹家民著客观地说,林彪不是不会打仗,只是想法太多;陈赓也不是不尊重林彪,但是个性很强。在南部边疆的三次追歼战的部署中,他们便发生了冲突……让部队
日本人出对联挑衅,清朝使臣机智应对,从此就有了“鬼子”的称呼
自古以来,日本就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甚至有不少日本人都尊徐福为祖先。关于徐福是否为日本人的祖先,我们暂且不谈,这也是那些历史和考古学家的事情。对于日本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称呼,如倭寇、鬼子等。那
历史秘闻 日本人出对联挑衅,清朝使臣机智应对,从此就有了“鬼子”的称呼
自古以来,日本就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甚至有不少日本人都尊徐福为祖先。关于徐福是否为日本人的祖先,我们暂且不谈,这也是那些历史和考古学家的事情。对于日本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称呼,如倭寇、鬼子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