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文帝神來之筆,晁錯自尋死路,景帝薄情寡義

Posted 布局

篇首语: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文帝神來之筆,晁錯自尋死路,景帝薄情寡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文帝神來之筆,晁錯自尋死路,景帝薄情寡義

導讀:「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擊敗項羽後先後誅殺彭越、英布、韓信等異姓王,取而代之分封了一批同姓王,並與這些同姓王簽訂了白馬之盟。劉邦以為,經過他這一番操作,天下都掌握在了劉氏手中,大漢江山想必可以千秋永固。然而僅僅過了幾十年就禍起蕭牆,雖然沒有出現非劉氏而王者,但劉家人自己內部舉起了反叛大旗,這就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來得快去得也快,大漢朝也以此為契機,削弱藩王權勢,加強中央集權,最終締造了偉大的大漢帝國。以往,在分析這場影響了大漢帝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叛亂時,人們習慣把目光聚焦在叛軍主力吳楚聯軍與平叛主力周亞夫身上,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解析一下漢文帝、晁錯、梁王等配角在七國之亂中所起到的作用。
文帝:活著就布局,死了才生效
乍一看這個標題,很多人都會有疑問:七國之亂不是發生在漢景帝即位以後么?跟漢文帝有什麼關係?確實,漢文帝去世於公元前157年,而七國之亂髮生在公元前154年,此時漢文帝已經死了三年了。但死掉的諸葛亮能嚇走活著的司馬懿,只要謀略夠高明,生前布局、死後生效也並非不可能。
漢文帝生前最神來之筆的一次布局,就是提前埋下了一顆誰也沒想到的釘子,當七國之亂髮生後,這顆釘子杵在睢陽城,把叛軍擋在了向長安城進發的路上,逼退了七國叛軍,這才給周亞夫創造了趁隙而入、一舉擊潰叛軍的機會。
這顆釘子是誰?他就是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的同母弟梁王劉武。漢文帝在位時就明白他老爹那套「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約束不了這群土皇帝,於是就開始布局,為將來必然會發生的叛亂做準備。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安排:把太子劉啟的同母弟劉武封為梁王。
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剛即位不久,將劉啟立為太子,將劉武封為代王,後來改封為淮陽王。等到公元前168年,漢文帝最喜歡的兒子梁王劉揖墮馬而死,於是漢文帝走了一步神來之筆的棋:把劉武封為梁王,並在臨死前命令劉武前往梁國首都睢陽城駐守,我們不妨來看一張地圖:
西漢初期封國
我們可以看到,梁國與淮陽國就是橫亘在吳國、楚國與長安之間的一道牆,而此時的淮陽王是漢景帝的兒子,七國之亂的主力軍吳楚聯軍要進軍長安,睢陽城就成了最方便、最直接的一條路,而坐鎮睢陽城的就是劉武,正是這樣的安排,讓吳楚聯軍最終功敗垂成。
晁錯:自尋死路,人作死就會死
晁錯為什麼會死?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答案,作為七國之亂前期的焦點人物,晁錯之死究竟是誰導致的?叛軍逼迫?袁盎陷害?還是被景帝拋棄?這些因素都有,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晁錯自己。可以說,以晁錯的性格,就算不死於七國之亂,也遲早在其他場合被人陰死,班固《後漢書》中評價晁錯說:
錯為人峭、直、刻、深。
這四個字很好地詮釋了晁錯的性格,嚴厲、苛刻、剛直,這種性格雖不算犯罪,但卻很容易得罪人,他曾在漢文帝的委派下巡視全國,因為性格原因,把各地的封王得罪了一個遍,因此,早在還沒有提出削藩的時候,各諸侯王就已經想弄死他了。
更要命的是晁錯不懂吸取教訓,漢景帝登基後重用他,他又把朝廷內的高官得罪了一大半,丞相申屠嘉一度上書漢景帝說晁錯擅自鑿開廟牆要求處死他。可以說,晁錯同僚、下屬幾乎沒有一個喜歡他的,甚至有許多人想他死。
後來,當漢景帝終於採納了晁錯的削藩策之後,七國很快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發生叛亂,原本此時晁錯還不會死,大不了平叛就是了嘛!然而晁錯又開始作死了,這次他得罪的不止是文武百官了,而是漢景帝,他提出一條建議:要求漢景帝御駕親征平叛,自己留守長安。
漢景帝心想,你把我往前線推,然後自己留在長安享福,是嫌我活得太久了還是在覬覦大漢天子之位?這下完了,得罪了諸侯王、得罪了文武百官,只要有皇帝保那還沒事兒,但晁錯這下得罪的是大靠山。經以袁盎為首的朝臣一起上書挑撥,漢景帝終於對晁錯動了殺心,下令將他腰斬棄市。
總的來說,晁錯之死,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自己。
景帝:祖傳的薄情寡義
文景之治被譽為太平盛世,漢景帝明君的形象也可謂深入人心,然而在七國之亂中,漢景帝卻向後世人展示了他薄情寡義的一面,這一點,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因為西漢王朝的歷代皇帝,在這方面都如出一轍。
早在楚漢相爭時,劉邦為了逃命,曾數次把親生兒子和女兒踹下馬車,也曾對項羽說你殺我爹的時候別忘了分我一杯羹,其為人涼薄至此。漢文帝以仁德聞名,然而為了當皇帝不惜犧牲自己四個親生兒子,漢景帝這一點也很好地遺傳了他爺爺和爸爸。
早在漢文帝時期,賈誼就提議削藩,不過當時諸侯勢力過大,漢文帝覺得時機不夠成熟,於是沒有採納,只是安插了梁王劉武這麼一顆釘子,並把賈誼貶去給長沙王當太傅。而在晁錯的建議下,漢景帝覺得削藩時機到了,卻在諸侯的叛亂面前慌了神,親自下令處死了自己的恩師,還用上了殘酷至極的腰斬手段。
以漢景帝的智慧,必然不會相信殺了晁錯七國就會退兵,那他為什麼還要殺晁錯?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晁錯提議他御駕親征,觸怒了他。表面上看漢景帝是殺晁錯和七國求和,實則一箭雙鵰:一方面除掉晁錯,另一方面佔領鎮壓七國之亂的道德制高點。
我們說漢景帝的薄情寡義,不僅是因為他處死了晁錯。後來,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了大功的周亞夫,也受他逼迫而死。
梁王:做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早些年,漢文帝曾封他為代王,這個並不起眼的封號讓劉武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因為漢文帝自己在即位前,封號就是代王,劉武或多或少會滋生這樣的心思:自己是否可以複製父親的道路呢?
後來,劉武又被封為淮陽王、梁王,雖然深得漢文帝寵幸,多次入朝覲見,但終究還是沒能取代漢景帝登上天子之位。但事情還沒完,漢景帝前元三年,就在景帝推行削藩之策的時候,把劉武召回長安說:以後我死了,就把皇位傳給你。
漢景帝說這話是真心的嗎?當然不是,他只是已經預見到了即將發生的七國之亂,於是提前穩住劉武,想讓劉武頂在前面給打擋子彈。通過此事,我們可以再一次看到漢景帝的薄情寡義以及虛偽:明知七國之亂是必然的,依然腰斬晁錯;為了自己的目的,不惜利用親弟弟的信任和感情。
雖然漢景帝的承諾是假的,但是劉武信了,再加上竇太后十分寵幸小兒子劉武,劉武也以為自己這個儲君的身份穩了,於是興沖沖地回到了梁國。他也沒有讓漢景帝失望,真的就把吳楚聯軍硬生生阻擋在了睢陽城外,吳楚聯軍久攻不下,轉而攻打昌邑,被周亞夫以逸待勞,一舉擊潰,七國之亂宣告失敗。
七國之亂中,劉武的功勞完全不亞於周亞夫,戰後自然得到了大量的賞賜,然而事前漢景帝許下的儲君之位卻遲遲沒有兌現,十多年後,劉武因病一命嗚呼,也許到死他都還在做著哥哥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美夢。
結語
縱觀整個七國之亂,雖號稱七國,實則以吳楚聯軍為首,其餘五國只是打醬油的。而朝廷因為受制於北方匈奴,能抽調的兵力並不多,因此吳楚聯軍在實力上確實能與朝廷抗衡。而這麼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卻在幾個月之內就結束了,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周亞夫、竇嬰出色的作戰指揮能力以及吳楚聯軍剛愎自用,另一方面文帝、景帝、梁王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至於晁錯,不過是一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罷了。

相关参考

從第一寵臣到第一背鍋俠,晁錯做錯了什麼

晁錯是個大才子,典型的官員型學者。晁錯從科員干起,科級、處級、一步步成為正部,走得很穩。晁錯是漢文帝親自選拔的第一後備幹部,派到太子的東宮當差。太子劉啟非常賞識他,言聽計從,稱他為「智囊」。漢景帝繼位

漢朝對匈奴戰略形勢發生了變化,晁錯向皇帝獻上了《制匈五策》

公元前154年的一天,在漢朝都城長安,有一個身穿囚服的人,被腰斬於西市。他是前御史大夫晁錯。巨大的斧鉞落下,晁錯被斬為兩截,但他心有不甘,強烈的求生慾望,使他繼續掙扎了一陣兒,才最終去死。是的,晁錯本

漢文帝跟漢景帝只差15歲,且景帝還有哥哥,文帝有可能那麼早生育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馬靖紅在我們初高中的歷史課本上,「文景之治」這個知識點是永遠避不開的。前幾年的全國卷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考察了這段歷史的。然而,這父子倆除了值得被人稱頌的功績外,還有一個很有

汉景帝与汉文帝的差距,遇事高下立判

虽然汉景帝与其父汉文帝合称「”文景之治”,但「”历史倪说”认为仅通过他们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即可分清高下。一、汉景帝临危无策,任人利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代的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深刻反思和总结秦代灭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传统的肉刑不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固,也由于汉文帝继位以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比较稳定,从而决定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

汉朝历史 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什么那么短命

  汉文帝生于公元前203年,死于公元前157年,活了46岁。汉景帝生于公元前188年,死于公元前141年,活了47岁。以今人的眼光看文景二帝可谓是英年早逝,那是因为我们现如今人的平均寿命在70多岁,

汉朝历史 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汉朝究竟有多强

经济汉文帝公认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的政策。文帝二年(前

汉朝历史 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汉朝究竟有多强

经济汉文帝公认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的政策。文帝二年(前

历史秘闻 好生活來之不易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中的轉折點!也是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場戰役非常慘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場戰役有多慘烈!1942年4月,俄羅

汉文帝给汉景帝留下了七国之乱的隐患,也给他留下了一个定国大将

汉朝初期的时候,一个相对比较安定富足的时代就是有名的「”文景之治”,在汉文帝即位之后,因为天下初定,人民的日子过得还比较苦,所以汉文帝不仅仅延续了之前休养生息的政策,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对待民众更加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