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Posted 社会

篇首语:学新温故,学以致用,总结提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当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当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作用问题,是同社会基本矛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贯穿着当代知识分子创造性的劳动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站在社会基本矛盾的高度上,才能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座标上找到当代知识分子的位置,才能认清当代知识分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当代知识分子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对社会发展起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要正确认识当代知识分子的作用,首先要把知识分子放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加以考察,弄清科学技术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从而明确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首先,弄清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这是认识当代知识分子作用的根本出发点。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由于这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时好时坏。具有人类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建国前三十年多多。后三十年大家有目共睹。最近毒食品已经成为我国公害!总的来说他们缺一壶白开水。在中国,有知识的少见识;有权力的没知识;有见识的能干事的又没权利。这就是中国的尴尬。而且永远在这个怪圈里恶性循环。

价值观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农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且认为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一定的时势造就的英雄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就要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然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有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其它任何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就根本无法进行,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从事一切精神生产的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普通劳动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抹杀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的作用,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来实现的,者是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结果。
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精神条件。
1.经济条件的制约。广义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同,生产关系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
2.政治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阶级对抗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极大地被抑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有了全新的意义。
3.精神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水平的程度,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程度成正比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比中国其他任何阶级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将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解放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作为解放自己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也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现和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不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怎样认识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汉字保护了文化的传承.
在五四以前中国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书面语言(文言文)与日常的说话(白话文)不一样.这样使得语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基本保持一致.同时民间的语言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谓的白话,实际上是地方方言;而现在的普通话,实际上是历史上的官话,就是北京方言,而民间的语言表达方式变化很大的.鲁迅倡导的白话文,但是我们现在看鲁迅的文章已经日渐艰涩,这才几年呢!因此中国的文言文制度实际上是让读书人可以无障碍的读取先人的著作.
全面的认识汉字,是认识中华文明的基础,中国语言文字在我们中华文明历史上的作用之巨大,需要深刻领悟2.,汉字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和凝聚力.
中国历史上经过了多个分裂的时期,由于中国有统一的文字,使得中国的统一变成非常容易.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久了语音就会有自然的变化,就如台湾的普通话与北京的普通话有区别一样.这样历史一长,方言就形成了.虽然中国不同的地方语言发音极大的不同,北方人听南方人的方言就如听外语,但是一回到书面,就完全一样了.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分裂后,各个国家以自己的方式用字母形成文字,虽然都为拉丁语系,但是已经成为多国语言了.有了语言的隔阂之后,在语言之上的文化发展就差异更大了,国家也就没有统一的基础了.

一、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见《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602页。)
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早在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产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响的文化。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战胜炎帝、击杀蚩尤,炎、黄联合战胜太昊、少昊,以及尧、舜、禹禅让,都是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互相冲突、融合的历史痕迹。
考古发现已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已经对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后继者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发生相互渗透的联系。与河南龙山文化阶段大体相当的良诸文化(长江下游)与山东龙山文化关系更为密切。
夏、商两代,汉民族的发展已具雏型。据有的史学家考证,夏的先民是从长江下游发展至黄河下游,商的先民是由辽河下游发展至中原,周的先民是由渭水流域向黄河下游发展。夏、商、周三代已经形成统一的分封制的奴隶制国家。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一万年前已有百万之众。至夏初(公元前21世纪)已有1 355万人口。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纪)全盛时期人口约达2 000万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500多年的战争兼并,原来的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都与中原华夏族相互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原来的秦、楚、吴、越,都已华化。尽管战争连绵不断,由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疆域的扩大,到西汉初年(汉平帝元始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数已达5 959万人。汉代继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汉族在汉代已基本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中原地区的居民融合程度更深,而且西北和北方的大量少数民族与中原进一步融合。五胡十六国时期,由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13个政权,使东北、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居民与中原居民得以广泛深刻地交往、融合。至唐代(公元618—907年),中华民族的活动疆域和人口,都空前地扩大和增加起来。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8 000万左右。
宋、元、明、清(公元960—1911年)的近千年时间里, 中华民族的发展更趋成熟。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先后建立的辽、 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使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得以进一步统一、融合。其中女真人建立金国(公元1115—1234年)曾将势力推至淮河以北,先后在北京、开封建都。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清朝(公元1644—1911年)是由满族建立的朝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扩大和密切了他们和汉族的关系,还带动了其征服地区各族和汉族的融合。
元代的疆土极其广阔。在元朝统治下,不仅中原居民、北方居民得以进一步融合,而且西北、西南的民族和中原民族的关系也得以进一步密切。同时,在中国还涌入了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居民,以他们为主体,在吸纳土著居民的基础上,形成了人口众多的回族。清代已形成今天中国的版图(因清末被列强侵占许多领土,当时的疆域比现在要大)。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由几十个民族共同形成的中华民族已发展成熟。清代乾隆31年(公元1766年)的人口已达到20 809万,至道光 13年(公元1833年)增长到近4亿人(39 894万人)。
近代(公元1840年以来),在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更加觉醒,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共御外侮”,成为一致的呼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标志中华民族的完全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的彻底统一和民族的真正平等,各民族的融合也发展到崭新的阶段。这是一个既有鲜明个性又有深刻共性的民族共同体,这是一股积蓄了近万年而形成的伟大力量。
二、中华民族历史融合的特点
世界上所有历史较久、人口较多的民族,都是长期广泛融合的产物,也都有共同的规律。而中华民族的融合,更具有典型性。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至少有以下四个特点:
1.融合的向心性 综观近万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其融合的腹地是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其融合的核心是华夏族,继而是汉族。
春秋战国之前,是夷、戎、蛮、狄竞相伸入中原,最后为华夏族所融合,“五方之民,共构天下”,汉族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秦汉之后,是更遥远的地方,主要是塞北、西域的少数民族入侵乃至入主中原。最后,他们也大部甚至全部被汉化,使汉族在数量上扩大、质量上提高,中华民族得以在此基础上形成。汉族人口占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这是因为汉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先后融合了大量其他成分。因这种融合,汉族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
2.内容的深刻性 华夏族最先是由黄河中下游以种稷等旱田作物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盟与长江中下游以种稻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盟融合而成的。华夏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华夏族的西北部、北部是对立的戎、狄等游牧部落及部落联盟。农业生产方式是较游牧生产方式稳定和先进的。因此,华夏族战胜并融合戎、狄,并不奇怪。华夏族的西南部和南部,虽然也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称为蛮、夷),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那里生产力水平也较低下,因而最终也被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的华夏族所战胜,并融合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自秦汉以降,汉民族的主要对手,是北部,包括东北、西北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和汉族互相冲突、消长、融合。有的游牧民族曾在军事上十分强大,如匈奴、蒙古、契丹等。但游牧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被汉化。这不仅是因为汉族的人口众多,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因为汉族从事的农业生产方式更为先进。辽、金、元、清等朝代建立的结果,都使汉族融合进了更多的其他民族成分,也使农业地区向外扩大了。华夏族生长为汉族,以及汉族在历史上的发展,都是与农耕范围的扩大、农业技术的发展相伴随的。所以,中华民族融合的向心性,是以追求先进的生产方式为目标的。
被汉族融合的其他民族不仅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而且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包括生活方式。尤其是作为汉族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指针。这一点,在满族入关后的清代,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还应当指出的是,历代,包括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的朝代,汉族的语言和文字都被列为官方的语言和文字,也是联系一个多元民族的极重要条件。在今天的中国,象回族、东乡、保安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与汉族等其他非伊斯兰民族有很强的亲和力,通用汉语言文字,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散,是与其融合中经济根基和文化根基的深厚相联系的。
3.历史的连续性 中华民族的融合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4000年以上。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虽然在发展中也屡遭挫折,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强大的。
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呈梯次推进。先是由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向黄河、长江的上游及主要支流推进,再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向南推进到珠江流域及东南海滨,向西南推进到横断山麓和青藏高原,向西推进到天山南北,向东北推进到黑龙江流域,向北推进到杭爱山脉。虽然中华民族活动过的地方不等于今天的中国版图,但其活动的范围之广、历史之久,在世界民族中是罕见的。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民族,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民族、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民族、都被外来民族所同化,其原始的文化都中断了,惟有中华民族的古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融合,其突显的阶段是战争。春秋战国时代的500年混战,南北朝时期的胡汉冲突,宋、辽、夏、金、 元及清代的非汉族入主中原,都是融合中的质变阶段。而每次战争、征服后,各民族间互相消化、吸收彼此的优长,克服自己的短处,则是为下一次更大的融合进行量的积累。正是这种一张一弛的波浪式推进,形成几千年的连续链条。
4.方式的交互性 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以汉化为主,但绝不是单纯的汉化,而是交互融合。正是这一点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族融入少数民族的情况,早在汉代就有大规模发生。有的学者估计,汉代匈奴盛时,有奴隶达30—50万人,占匈奴人口少则1/7,多则1/3,这些奴隶的大部分是汉人。南匈奴于公元109 年一次向汉朝送还万余人,可见其规模。这些奴隶的大部,以及自动逃往匈奴的汉人,都融入匈奴。在后来的历史中,匈奴之大部又返融中原,成为汉族新成分。汉末袁绍之子兵败,率幽冀之残部十万余户、数十万人投奔乌桓;隋末杨氏政权倾覆后,亦有大量王族人口逃往突厥。
公元399—440年建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其主体居民是汉人。可见汉族早在1500多年前已开始融入新疆各民族。今天的苗族中有宋家苗、蔡家苗,自称其先人是先秦的宋国、蔡国人,其习俗还有一些汉人古礼,应是其言不妄。朝鲜族自称祖先是汉人者不寡。
人种学家的研究证明,中华民族绝大多数属蒙古人种,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呈渐变状态。内眦褶的体质特征,其出现频率,从南向北递增;波形发的出现率,从南向北递减。从北向南,是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向南亚类型过渡——傣族属南亚类型,哈尼、瑶等民族属过渡类型,藏、彝、白、汉等属东亚类型。在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则有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迹象。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日益紧密地结成一个经济利益整体。从90年代开始的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使遥远的西部和滨海东部的关系空前密切起来。这一趋势还将在深度、广度上日益加大。一个民族只有在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上形成内在的利益关系和统一整体,才能保持其牢固的联系和持久的统一。伴随着对外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科学内容和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渗入各民族的原有生活方式,使各民族生活方式中共性的新成分不断增加起来。现在,全中国范围的物资交流和人口流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每年省际人口迁移数以千万计。“川军”、“湘军”下广东,已成为川、湘、粤三省共同重视的大事。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每天的流动人口都在200万以上。 由于人口的大流动,通婚范围越来越广。因此,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在语言上、血缘上,我国东与西、南与北的差距也在缩小。勿庸置疑,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将达到今天难以想见的高度。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鲜明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几个大的地区经济——政治联盟的形成,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前奏和必经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商品、资本、技术、人才大流动。
由于科技进步,交通越来越便捷。以前从太平洋西岸到东岸,轮船要走几个月。现在只要乘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了。超音速客机的出现,将进一步缩短这个时间。卫星通讯、全球电视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系列的新手段,使地球上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五大洲。
由于贸易在全球范围扩展,产生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乃至政治秩序的要求。一国或少数国家控制世界、谋取私利的时代终将成为历史。联合国的作用日渐突出,是一个生动的证明。全球性的共同利益、共同要求越来越多。和平与安全、禁毒与环保,甚至一些重要国家的经济增速和币值稳定,都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
伴随着商品、资本流动的,是人口的大迁徙。1891 年至1920 的30年间,欧洲向北美、澳洲移民达2700余万。进入本世纪60年代,由于殖民统治的陆续结束,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产生了人口流动的需要;还有局部地方武装冲突造成大量难民,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据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国际难民”数最低是1970年,为250万;1993年达1890万人,是逐年增加趋势。 到国外从事劳务的人数,1991年是5000余万,1994年增加到7000万,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在整个90年代,仅欧盟国家的外国人,就以每年50万的数目在增加,1999年更达71.7万人。这种趋势表明一个世界范围的民族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可以预见,再过几百年、几千年,地球上的人类将融合成一个“民族”,将形成一个新的人种、形成一套共有经济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一种新的共同的语言文字和交流方式。到那时,地球将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人类将成为真正的亲兄弟。
中华民族的起源: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如何理解改革及其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第一,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对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第三,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会制度的萌芽。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以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用户,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只有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才能最后得到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

  1.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2.  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

  3.  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4.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科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次科技革命——统称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200多年前,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意义重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就是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也叫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1733年,一个叫凯伊的机械师发明了一种能大大提高织布速度的装置—飞梭.为增加棉纱产量,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即"珍妮纺纱机"),把纺纱工效提高了很多倍.1769年,阿克赖特制成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朗普顿结合以上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完成了纺纱环节的革新.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提高织布工效40倍.1771年和1791年,英国率先突破手工场的规模,分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水力棉纺厂和织布厂.
随着机器的大量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动力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人力和畜力早已被淘汰,水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一种方便,实用,大功率的发动机.1782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大加快了产业革命的进程.各种各样以蒸汽为动力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机器的制造,又增加了对金属原料的需求,这就促成了冶金和采矿业的繁荣.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生产出来的产品堆积如山需要及时运出,同时还要及时运进原料,这又给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制造轮船;1814年,史蒂芬森发明制造火车机车,实现了运输行业的突破.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完成了产业革命.同时,比利时,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地的产业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国家的产业革命在19世纪内完成.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末进入产业革命时期,到20世纪初,也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产业革命的胜利和生产的大发展,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制,显示出在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性.
第二次技术革命
在现代社会,电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日常生活,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感谢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这次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它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但它决不是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有着新的含义.它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电气发明相继出现.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相继出现.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明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结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的又一大重要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造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它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以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97年另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内燃机的发明在交通运输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以及军用装甲车,坦克等也陆续出现.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1870年世界石油产量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
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19世纪晚期的一项重大突破.在无机化学方面,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有机化学工业也有发展,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当时还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物质.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生产人造丝.炸药也是这阶段化学工业的一大成就.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第二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而且从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地域广泛的特点,发展进程极为迅速.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准备了条件,还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
第三次技术革命
1969年7月21日,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美国宇航员阿
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表面.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的确是人类在征服宇宙方面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它是第三次技术革命最重大的成果.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她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特长,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表现为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后,1949年苏联也试爆原子弹成功.1952年美国又试制成功氢弹.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核电站反应堆229座.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体上每隔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银河"大型计算机每秒也可计算上亿次.从1980年开始,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也推动了情报信息的自动化.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同时,合成材料的发展,遗传工程的诞生和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
第三次技术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__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A、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B、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C、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D、历史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缓历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中的发展

如何看待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中的发展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型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_____答案:正确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有质的规定性,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

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__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_____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A、改革B、发展C、稳定D、和谐答案:C解析: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

人类社会历史表明,在一个国家的进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是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社会历史表明,在一个国家的进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往往是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_____答案:错误解析:在一个国家的进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制度与创新。故本题判断错误。

知识大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哪些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哪些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变化。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

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所以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所以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_____答案:错误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个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个选择取决于_____。A、社会生产力等既定条件B、民族利益C、人们之间的交往D、人们

知识大全 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资源,并且一直在提高。不仅如此,人力资源使用得当,还能够节约自然资源,甚至还可以成为增强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开发新自然资源的条

知识大全 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的历史是人类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史,也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