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中的发展

Posted 马克思主义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中的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看待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中的发展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型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型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侷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侷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线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程序.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巨集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程序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占有”的原则.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型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型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

如何看待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中的发展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由汉族发明并改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汉字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并行和流淌著。汉字与传统文化相比,汉字具有历史的恒久性。历史上有不少文化现象或文化产品、社会习俗以及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或消失,或消退,但它们的“身影”却依然储存在汉字中。为“汉字”。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价值?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极力保护和弘扬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是 ,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 ,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在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对内的交流与对外交往提供了一种理念,一种解决矛盾的途径。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树立一种形象。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唯一标志。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性,确认传统文化的民族身份就显得日益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泽惠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举个例子说近几年的孔子学府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避免某些国家窃取他人文化,但这不能盲目,我觉得孔子学府的成立带有着一种性质,所以现在关于这方面的讯息就很少了。传统文化对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种种困惑能够提供有益有价值的帮助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困扰者我们每一个人。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如关于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认为富与贵,都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但是,对待物质利益,不可放纵欲念,没有节制,而要做到“欲而不贪”,要掌握中和适度的原则,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大思想大智慧,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传统哲学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巨集伟目标,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不在于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我们有过汉唐盛世,但也有近百年的屈辱史。这不能归罪于中国的文化,而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造成的。现在的中国情况与历史上的中国迥然不同。从来没有一个历史时代如此有条件认同并发扬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复合体,不是儒家一家。讲哲学当推道家,讲逻辑当推墨家,讲战争当推兵家,讲种田当推农家,讲法治当推法家,当然,讲伦理道德首推儒家。在党的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并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而要比较好地完成这个光荣而艰钜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而思想建设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国际性学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可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并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中国化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极其卓越地坚持了这个方针。毛泽东的许多著作,特别是《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等一大批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榜样,其中包括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他说:“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还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2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精神文明的问题离不开传统文化,它不可能从虚无中产生出来,我们不能无视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之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一番改造制作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并没有取消或代替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取消的,它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不仅储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在新的制度下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中吸取能够加深理解阐述发挥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直接来源于德英法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的思想来源,必须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包含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包含无神论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应该熟悉和掌握它,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中国化的东西,既证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普遍性又丰富它并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同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完全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吸取诸如“治大国如烹小鲜”、“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水可载舟,水可覆舟”等等思想,从中得到教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难以中国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拒绝接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研究发掘就不可能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决不是消灭传统,而是站在当代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思考,在新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延伸传统、更新传统、丰富传统。中传系 07 5 班 毛浩元
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传统,是构建普遍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合”这个文化概念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尤其值得珍视的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不同”而能够“和”,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和谐统一;如果不讲“和”而只去求“同”,往往事与愿违。孔子的这一宝贵的思想要求我们积极看待差异和矛盾,并发挥不同个体的各自特点和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我国历来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证明了“和而不同”思想的正确与可贵。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在处理群众之间、党群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时,都应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是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资源与环境问题困扰著全世界,我国也在这个问题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至今日,人类应该在所谓“征服自然”的问题上转变思路。“天人合一”的理念统摄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天人合一”强调主客观的一,主张有机、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万事万物。古人这一热爱自然、平等对待自然的思想是非常宝贵的,今天我们把它发扬光大,普及到群众中去,再与现代环保技术结合起来,就可以祛除源自西方的“戡天役物”带来的弊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此外,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我们应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伦理与中医的发展

1,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理论。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中医是经验科学,是在长期摸索总结到的人体一些规律,由于古代不存在现代科学只能以古代人所能理解的哲学体系进行描述解释以及记录。换句话说中医是治病过程中古代中医用古代科学体系中的语言对病情,病因治疗过程进行记录的一套话语体系。目的不是以阴阳五行反过来设计创造人体本身,而是进行记录,方便记忆。同时配合古代传统伦理和古科学原则。
2,中医发展要继承传统的同时好好使用西医的研究成果。假如说很多中医是知其然的话,西医的研究方式是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世界上只有能治好病人病的医术,不存在中医西医本质区别之分。西医学到最后也会如中医一样的重视系统工程,把人体看做系统性的,整体性的来医治。
文明的幼儿期和成熟后期总会相似的,矛盾总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难免厚此薄彼,相互看不起,但只要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会重新审视和相互理解。鍼灸中药等很多中医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甚至更加严格资格准入。鍼灸师在美国是可以做为辅助治疗的。而由于他们更加严格和规范的,可能中国鍼灸高手比美国强,但中国这边良莠不齐,美国那边更保证质量。这点来看规范的严格的有纪律有智慧财产权保护的环境更有利于中医发展。

如何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作用

我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忠孝义 忠对家庭对国家的忠 对朋友的义 对父母的孝 这些传统的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起著引导的作用 因为每个人对同一句话的理解都不一样的 所以有了传统文化做为基础 才能让当今的教育被正确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艺术创作、科技发明无不对中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中国文化也不限于儒家,还应包括道家、佛教,乃至其他各派思想。因此,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一)传统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传统道德还重视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传统道德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 
(二)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育的原则,一直被人们所重视。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是孔子 他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历代进步教育家都重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也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 性格 才能 志趣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全面地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在现今的教学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它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能把各类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而不至于使每个学生在统一的大要求下都变成一样平庸的人。 
 (三)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 
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古代也有提出,儒家教育重视思考,领会事理的精神实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也是这种意思,每个人都有优点,应该向每个人学习。与学思结合相联络的还有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等。孔子这些话,都为中国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格言,几千年来为广大人民所传诵和运用。 
(四)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爱国情怀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一套方法。首先讲究练习,从小教育儿童洒扫庭院,礼让应对,形成习惯;稍大一点就要读书明礼,通过学习经书子集,学习做人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永珍,其中凝聚著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乾卦·彖辞》 ) 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 坤卦· 彖辞》 ) 中宽厚、相容的品格。这样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尚统一、 追求和谐、 注重实用而又强调道德的特点。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蹟,作为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 《日知录.正始》中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结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于是,科举刺激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科举的影响力仍然延续至今 可以说,现今 社会是一个文凭社会 ,能力反而次之,这与科举时不管是否有真才实干,只要会引经据点,考取功名就能做官是一样的 其实,会读书并不代表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唯读书论 造就了一批读书能力强,动手能力弱的书生。虽然现在没有社会等级制度但 读书做官的心理仍影响着人们,广大学生 家长都希望能通过读书,拿个好文凭,找个金饭碗 ,从此飞黄腾达。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变,试图变得更符合素质教育,但很难见到其成效。  
(二)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当时,言论自由并不存在。现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小就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现代教育提倡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 
(三)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 
首先,它把人束缚在家族的伦理关系之中,思想被严重地禁锢。所谓“非礼勿思,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养成一个没有个性人格的人。有的学者说,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两个字“听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其次,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锢  儒家文化传统固守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和为贵”的中庸精神,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和”的观念已经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治国安邦强调“和睦兴邦”,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世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由于过度的和谐追求,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性。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对内的交流与对外交往提供了一种理念,一种解决矛盾的途径。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树立一种形象。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
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其侷限性,例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阶级意识等,这些落后的文化会严重阻碍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时传统文化的同一性、民族性、排他性的特点脱离了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束缚著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一样肯定有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但是传统文化也有其糟粕,这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一种对立统一。也就是说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分辨清楚好的和不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我们注重量的积累,同时也要把握好度。先继承后发扬,把传统文化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当知识来学习。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本身就内在的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前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后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程序中都至关重要。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的结合,造成我国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自己的历史、哲学、文化缺乏应有的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翻开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专著,见到的大量的是外国人怎么说,从中难寻中国传统哲学的踪影,甚至在形式上引用中国古语以作点缀也很少。
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来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其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欧洲民族的烙印。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赋予这些理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通过理论创新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曾强调,“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针对某一国的学说,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付诸实践,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其指导意义。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需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程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程序中所产生的几大理论成果,无一例外的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巧妙的结合。事实上,毛泽东很早就意识到要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就是要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的著作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形式。例如,毛泽东用中国古代哲学的“矛盾”概念表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对立中有统一;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说明新生事物是不可被战胜的;用“愚公移山”来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用“路遥知马力,马力是质,路遥是量”,来说明质和量之间的辩证关系;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来说明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等。由此可见,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就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非常鲜明
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它又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比如,邓小平沿用中国古代的“小康”概念,创造性地把“小康”理想运用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最早对传统小康社会给予系统阐述的是《礼记·礼运》。《礼记·礼运》把“小康社会”与“大同世界”联络起来,作为未来社会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理想的基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认为统治者要顺应民意,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贾谊则提出了“无民不为本”的思想,其重视民众巨大作用的基本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观点有相通之处。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阐述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精华的整合。 (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相融合的精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根源是儒家文化。其中,“和谐论”是儒家和平文化的核心,包括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与群己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推向了新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也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那么,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就哲学而言,较为普遍的理解和做法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用一些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料以证明原理的普遍性、真理性;或者以现行的哲学体系为框架去整理中国哲学。这种结合形式,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络有一定意义。但它是一种浅层次的结合,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关系的理解上是片面的,实质上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注解和证明,而不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去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此,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和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第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作风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培育开放相容的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开放相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当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终究是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的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不可能没有矛盾,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其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关参考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如下几条:主线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逐步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社会的彻底解放的历程。与之相伴随的线索还有1、

知识大全 “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谈谈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写一篇2000字论文

“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谈谈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写一篇2000字论文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针对这种形势你认为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针对这种形势你认为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总的来说,西方高福利低发展速度的导向造成政府债务膨胀、主权信用和次级贷款信用产生危机。但对此的应对欧美并不一致,欧洲为了保持欧

知识大全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的特点,原因和背景特点: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常备借贷便利原因: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

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从实际国情出发,这是促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总依据。当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_

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从实际国情出发,这是促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总依据。当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_____。A、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经济文化不发达C、社

知识大全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在走

知识大全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当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当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作用

当前全球关注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__

当前全球关注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_____A、贫困、失业和人权B、贫困、失业和民主C、贫困、人权和民主D、贫困、失业和社会分化答案:D解析: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问题成为当前全球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的矛盾和主要问题是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的矛盾和主要问题是_____。A、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好各方面的工作,内容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好各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_____。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