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开胃颗粒

Posted 白芍

篇首语: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醒脾开胃颗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醒脾开胃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醒脾开胃颗粒的基本资料

醒脾开胃颗粒(现代标准)

名称醒脾开胃颗粒

拼音jianpikaiweikeli

成份谷芽、香橼、甘草、稻芽、佛手、使君子、荷叶、白芍、冬瓜子(炒)。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规格每袋装14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4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3、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孕妇及糖尿病患者慎用。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醒脾开胃颗粒(冲剂)(现代标准)

名称醒脾开胃颗粒(冲剂)

拼音xing pi kai wei ke li(chong ji)

功能主治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规格每袋装14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4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3、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孕妇及糖尿病患者慎用。5、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6、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7、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8、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部标七册

醒脾开胃颗粒相关中药材

1、冬瓜子

别名白瓜子,瓜子,瓜瓣,冬瓜仁,瓜犀。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食用冬瓜时,收集种子,洗净,选成熟者,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以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地,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的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厘米左右,宽约6毫米。外皮黄白色,有时有裂纹,一端纯圆,另一端尖,尖端有2个小突起,其一较小者为种脐;另一突起较大,上有一明显的珠孔。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边缘均有一环形的边(双边冬瓜子)。剥去种皮后,可见乳白色的种仁,有油性。气微,味微甜。以白色、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消痈,利水。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淋病,水肿,脚气,痔疮,鼻面酒皶。①《本经》:“益气”②《别录》:“主烦满不乐”③崔禹锡《食经》:“利水道,去淡水”④《日华子本草》:“去皮肤风剥黑皯,润肌肤”⑤《纲目》:“治肠痈”⑥《本草经疏》:“能开胃醒睥”⑦《本草述》:“主治心经蕴热,小水淋痛,并鼻面酒渣如麻豆,疼痛,黄水出”⑧《本草从新》:“补肝明目”⑨《本草述钩元》:“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凡肠胃内壅,最为要药”⑩陈念祖:“能润肺化痰,兼益胃气”⑾《山东中药》:“治肾脏炎,尿道炎,小便不利,脚气,水肿”⑿《中国药植图鉴》:“罨痔疾肿痛,或洗涤”

2、使君子

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君子仁,冬君子,病疳子,留求子,五梭子,留球子。

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实。9~10月间种子成熟,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摘,晒干或用微火烘干,即为使君子,一称“壳君子”。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灌木丛或路旁。分布福建、台湾、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及广东海南岛等地。主产四川、广东、广西。此外,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长卵形或椭圆形,具5条纵棱,两端尖,形如棱状,长2.5~4厘米,直径1.5~2厘米。外壳黑褐色或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泽;质坚硬,体轻,不易折断。切断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较厚。内藏种子一粒。种仁狭纺锤形,长1.8~2.6厘米,直径0.6~1厘米。种皮灰白色,有黑灰斑块,质薄,易剥离而露出黄色的子叶,表面有多数纵皱纹。子叶2片,肥厚,边缘不整齐,胚根不明显。气微香;炒熟后较显着,味淡。以个大、颗粒饱满、种仁色黄、味香甜而带油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健脾。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①《开宝本草》:“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疗泻痢”②《纲目》:“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

3、冬瓜

别名白瓜,水芝,白冬瓜,地芝,濮瓜,东瓜,枕瓜,白瓜,蔬秬,蔬苽。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摘。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利水,消痰,清热,解毒。治水肿,胀满,脚气,淋病,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泻痢,痈肿,痔漏;并解鱼毒,酒毒。①《别录》:“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②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烦闷,直捣绞汁服之”③孟诜:“益气耐老,除胸心满,去头面热”④《日华子本草》:“除烦。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痱子”⑤《本草图经》:“主三消渴疾,解积热,利大、小肠”⑥《本草衍义》:“患发背及一切痈疽,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⑦《日用本草》:“瘥五淋”⑧《滇南本草》:“治痰吼,气喘,姜汤下。又解远方瘴气,又治小儿惊风。”“润肺消热痰,止咳嗽,利小便”⑨《本草再新》:“清心火,泻脾火,利湿去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⑩《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痈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亦治水肿,消暑湿”

4、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5、白芍

别名白芍药,金芍药,白芍,芍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气无,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东、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亦产。浙江产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产昆亦大。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唐本草》:“益女子血”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6、香橼

别名枸橼,钩缘干,香泡树,香橼柑枸橼,香圆。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橼或香圆的成熟果实。9~10月采摘,晒干;或放2~3天,待果实表面略干时,切成厚片,晒干;亦有用绳穿起风干或低温烘干。

性状①枸橼 完整的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表面黄色或绿黄色。商品多已横切成片,切片厚2~3毫米,直径5~10厘米。切开面淡黄色,表面粗糙,有皱缩不规则的网纹凸起,果皮部分较宽,约有2~3.5厘米,占果片横断面的1/2;中央瓤囊12~16室,宽3~5厘米,每室成三角形,室内有时残阳种子飞~2枚;果实中心柱坚实,直径0.8~2厘米;外侧边缘的果皮黄色或绿黄色,表面不规则皱缩,散有多数凹入的油点。质柔软,气芳香,味初甜而后酸苦。主产云南、四川等地。②香圆 干燥果实,呈球形或矩圆形,直径5~6.5厘米。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常具有大小不规则的黄白色斑块,并密布多数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粗皱纹,顶端凹入,基部呈环状,有果柄痕。横断面果皮为淡黄白色,厚3~8毫米;中央有瓤囊10~12室,每瓤囊内有种子数枚。商品有时纵切成大小不等的瓣状,或横切为二半,除去瓤肉,或偶有瓤肉残留。气香,味酸而苦。主产浙江、江苏等地。古代《本草》所载的香橼多指枸橼而言,有时包括佛手在内。但目前商品香橼的来源,有枸橼与香圆二种,且产量以后者为大,使用亦较广。其幼果及近成熟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枳实、枫壳入药。

功能主治理气,舒郁,消痰,利膈。治胃痛胀满,痰饮咳嗽气塑,呕哕少食。①《本草拾遗》:“去气,除心头痰水”②《饮膳正要》:“下气,开胸膈”③《本草通玄》:“理上焦之气,止呕逆,进食,健脾”④《本经逢原》:“治咳嗽气壅”⑤《医林纂要》:“治胃脘痛,宽中顾气,开郁”⑥《本草再新》:“平肝舒郁,理肺气,通经利水,治腰脚气”⑦《本草求原》:“除久哮”

7、谷芽

别名蘖米,谷蘖,稻蘖,稻芽,粟芽。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经加工而发芽者。

生境分布全国产稻区均有生产,而以南方早稻谷加工的谷芽为好。

性状干燥的谷芽,呈长椭圆形而扁,两端略尖,长7~9毫米,宽3~4毫米,外稃包围果实,表面黄色,坚硬,具短细毛,有脉5条。基部有白色线形的浆片2枚,长约2毫米,其中由一个浆片的内侧伸出1~3条淡黄色弯曲的须根(初生根)。剥去外稃,内含白米1粒,质坚,断面白色,有粉性。气无,味微甘。以粒饱满、均匀、色黄、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和中消食。治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①《纲目》:“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②《食物本草会纂》:“除烦消食”③《中药材手册》:“治脾虚,心胃痛,胀满,热毒下痢,烦渴,消瘦”

备注华北地区习惯以禾本科植物粟的颖果,发芽后作谷芽用。参见“粟芽”条。

8、荷叶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6~9月收采,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四形,晒干。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钱)。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叶通常折叠成半圆形或扇形,完整或稍破碎。叶片展开后呈圆盾形,直径30余厘米。正面青绿色或棕绿色,有白色短粗腺毛:背面灰黄色或淡灰绿色,平滑有光泽;中心有一突起的叶柄残基;全缘;叶脉明显,粗脉21~22条,由中心向外放射,并分生多数细脉。质脆,易碎。微有消香气,味淡微涩。以叶大、完整、色绿、无斑点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①盂诜:“破血”②《本草拾遗》:“主血胀腹痛,产后胞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③《日华子本草》:“止渴,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④《日用本草》:“治呕血、吐血”⑤《滇南本草》:“上清头目之凤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⑥《品汇精要》:“治食蟹中毒”⑦《纲目》:“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淆水肿、痈肿,发痘疮。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⑧《本草通玄》:“开胃消食,止血固精”⑨《本草备要》:“洗肾囊风”⑩《生草药性备要》:“舂汁,治白浊,(煅)存性,治莲蓬疮”⑾《太苹再新,:“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治泻痢,解火热”⑿《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妇人慢性子宫炎,赤白带下,男子遗精或夜尿证;又为解毒药”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相关参考

醒脾养儿颗粒

醒脾养儿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醒脾养儿颗粒的基本资料醒脾养儿颗粒(现代标准)名称醒脾养儿颗粒拼音xingpiyangerkeli成份一点红、毛大丁草、山栀茶、蜘蛛香。辅料为蔗糖。性状本品为黄

小儿消食开胃颗粒

小儿消食开胃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小儿消食开胃颗粒的基本资料小儿消食开胃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消食开胃颗粒拼音Xiao'erXiaoshiKaiweiKeli成份隔山消马兰草刺梨叶

复方春砂颗粒

复方春砂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复方春砂颗粒的基本资料复方春砂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复方春砂颗粒拼音FuFangChunShaKeLi成份白术、化橘红、枳壳、砂仁叶油。功能主治行气温中,健脾开胃

脾气虚感冒的治法及主治方剂有哪些?

脾气虚感冒证治以益气健脾,疏散表邪。  主治方剂选用:  (1)参苓白术散加荆芥、防风方中党参、白术、甘草补益健脾;扁豆、山药、莲子健脾开胃;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陈皮、砂仁理气醒脾;荆芥、防风、桔梗

脾气虚感冒的治法及主治方剂有哪些?

脾气虚感冒证治以益气健脾,疏散表邪。  主治方剂选用:  (1)参苓白术散加荆芥、防风方中党参、白术、甘草补益健脾;扁豆、山药、莲子健脾开胃;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陈皮、砂仁理气醒脾;荆芥、防风、桔梗

醒脾养儿胶囊

醒脾养儿胶囊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醒脾养儿胶囊的基本资料醒脾养儿胶囊(现代标准)名称醒脾养儿胶囊拼音XingpiYang'erJiaonang成份一点红毛大丁草山栀茶蜘蛛香功能主治苗医:

大醒脾散

大醒脾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8味。大醒脾散的基本资料大醒脾散(《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处方人参、茯苓、木香(炮)、全蝎(焙)、南星(炮)、白术、陈皮、石莲肉、甘草(炙)、丁香、砂仁、白附子(炮)各等

醒脾散

醒脾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10味。醒脾散的基本资料醒脾散(《活幼口议》卷十四)处方木香(炮)3克全蝎(炒)1.5克天麻(炒)3克人参0.3克白茯苓3克白术(炒)3克甘草(炙)3克白僵蚕

安胃醒脾汤

安胃醒脾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安胃醒脾汤的基本资料安胃醒脾汤(《明医指掌》卷四)处方白术1钱,白茯1钱,滑石(水飞)7分,砂仁(炒)7分,木香(煨)5分。功能主治脾胃俱受病,吐泻兼作者。用法用

醒脾升陷汤

醒脾升陷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醒脾升陷汤的基本资料醒脾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处方生箭耆12克白术12克桑寄生9克川续断9克萸肉(去净核)12克龙骨(煅,捣)12克牡蛎(煅、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