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中的通达观

Posted 气血

篇首语: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养生中的通达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祖国医学的整体理论认为人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的脏腑、筋骨、肌肉、经络等组织器官及其功能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而且人还与外界息息相关,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之中,既与天地自然相通相应,又同社会现实相融相感。所以,一个健康强壮的躯体必须处在一种和畅流转的系统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应该处在一种交流沟通的环境中。人们平时所言的“吃得下,解得出,走得动,睡得着,想得通”,作为身体健康的标志,其内容虽说不可能很精确,却因其说法形象生动已被百姓所接受。要做到这五句话,人体自身的气血必须畅通,同样人体与外界也应该有很好的沟通,如果你不能与不断变化的周围事物相适应,不能与种种复杂的身边人物相沟通,“想得通”谈何容易。可以说,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各种功能活动的畅通条达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旋律。从传统养生实践的方法和经验看,也始终贯串着“通达”的养生理念。

通达即畅通条达,具体地包括血脉畅通、气机条达、经络疏和、关窍通利等。中医学认为人体不仅有像经络这样复杂而精巧的通道系统,而且各个组织器官还拥有自己的通道系统,如心主血,心系有血流注的通道;肺主气,肺系有气呼吸的通道;胃主受纳水谷,肠主传导糟粕,肠胃也有食物从口而入,经过运化,气血化生,精微吸收,直至糟粕排出的通道。人体通过各种通道系统,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使气、血、精、津液等出入升降,濡润宣达,流通一身。“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经络疏通,气血流畅,津液布扬,使人体生理活动处于安宁有序的状态,长期保持这种畅通条达的内外环境,人们的身体就健康无疾,这也是养生的目的。《灵枢·天年》云:“血脉和调”、“气以度行”、“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金元医家张子和的养生思想的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的观点,主张“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儒门事亲》)。说明经络通畅和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是长寿的基本条件。以畅通条达理念来指导养生实践,促进健康长寿,这就是传统养生中的通达观。

传统养生中的通达观要求六腑以通为补。六腑均是中空类似管道的重要器官,其中胃、小肠、大肠、胆的主要功能是摄取、消化、吸收饮食物,排泄食物糟粕,而膀胱、三焦作为主要的调节代谢通道,分利水湿,排出水液之废料。故六腑的正常功能可用通达来概括,六腑是传化水谷而不藏,要求畅通条达,故“以通为用”,其中胃肠之间的生理关系应是胃实则肠虚,胃虚则肠实,互为虚实,上下通达。如此则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不竭,气血生化有源,不用补益之品,反收补益之效,故中医有“六腑以通为补”的说法。若六腑功能失调,首先考虑该如何畅通之。传统道家主张“辟谷食气”、贯通任督经脉以养生。晋代养生家葛洪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抱朴子·内篇》),认为善养生者肠中不留燥屎浊物,也要求肠胃通达。在现代衰老学说中,除遗传、免疫、细胞突变等外,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自身中毒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各种代谢产物在体内不断积聚,导致细胞中毒死亡造成的,尤其是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在肠道中通过分解发酵作用,可以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对于分化最明显、结构较复杂的细胞和器官危害最大,最后因自身中毒而死亡。这与《仁斋直指》载“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的说法有相似之处。延缓衰老,同样要求大便通畅,及时排出肠道毒素,减轻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在传统饮食保健方法中,有许多就体现胃肠通达的理念。如三餐茶饭不宜食之过饱,清代袁昌龄说“食只八分”,这样“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养生三要》),民间之“饭吃八分饱”的养生习俗,可以宽松肠胃,流行真气,少生疾患。晨起食粥,能通能补,对老人尤为适合,《医学入门》中说:“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食毕摩腹缓行,能流通气血,加快消化吸收。孙思邈说:“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千金翼方》),“消息”即令食消化的意思。养生名著《寿世保元》指出:“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而应“食讫当行步踌躇”,“踌躇”即从容自得的样子。

传统养生中的通达观要求舞以宣导精气之郁。先秦时期的管子认为精是人体生命之源泉,“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管子·内业篇》),主张存精以养生。但精只有宣畅流动,并与形气结合,共同发挥生理功能,人才能健康长寿。若精不宣达,就能引起疾患,故吕不韦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又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为聋,处目则为、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蹶”(《吕氏春秋·尽数篇》)。为预防“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而不达”,特作“为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古乐篇》)。“舞”即是古代人民以流通精气为目的的健身活动。

传统养生中的通达观要求动摇以流通血脉。东汉著名医家华佗认为动摇是却病延年的重要途径,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三国志·华佗传》)。动摇即劳动和运动。华佗还根据古导引法,创造出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他“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吴普仿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师徒二人坚持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并获长寿,即是动摇流畅气血以养生的明证。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是动摇养生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要求老年人常行导引,“礼拜一日勿住,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千金翼方》)。动摇的运动形式很多,其中散步对老人养生尤为适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除上面讲到的食后缓行外,晨起和睡前也要散步。实践证明,散步有利于流动气血,活动关节。

传统养生中的通达观要求调息以畅气机。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类经·摄生类》)。调息即调理呼吸吐纳,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故有吐纳、胎息等养生法。“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葛洪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抱朴子·释滞》)。前人也总结出“浊宜常呵”是日常养生的重要一条。不洁之气,凶于猛兽。人需要吸清吐浊,新鲜空气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宜不断地吸取。至于在调息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养生方法更多,如《红炉点雪》中的“闭摩通滞气”,即调息加按摩法,“气滞则痛,血凝则肿。治须闭息,左右手摩滞处四十九次。复左右多以津涂之,不过五七次,气自消散。赵乙真人曾患此病,行之而愈。此法不止散气消肿,无病行之,上下闭息,左右四肢五七次,经络通畅,气血流行,肌肤光莹,名曰干沐浴,尤延生之道也”。

相关参考

《道德经》中的养生观

《道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经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修身养性的养生理论,这些理论被后来的道家发扬光大,被称为道家养生论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张群养生观

在国民党元老中,张群是比较少见的长寿者。晚年退出政界以后,著书立说,谈养生、论喝酒、品茶功、谈爱情,1991年12月14日在台北去世,享年102岁。张群主张,养生首先要“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养成良好

《易经》卦爻辞之养生观(上)

在大量的医学、易学两者相关的论著中,对医疗保健及其养生问题各有阐发,给人教益;尤其是修德养性的论述,屡见不鲜。但除了颐卦卦辞与艮卦的卦辞、爻辞偶有人涉及或引用外,其他卦的卦辞与爻辞同养生观挂钩似不太多

《易经》卦爻辞之养生观(下)

三、动、静及节与科学养生先民重视养生,易经颐卦、艮卦、具体为我们提供了健身的方式与要求。颐卦卦辞云“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颐:指颊,腮,下巴;引伸牙床骨。这段卦辞的大意是:为颐养之道问卜,得吉

古人的节欲保精养生观

重视房事保健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正常的性生活既符合人的生理需求,也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古代养生家更强调,戒房劳(避免房事过度)对人身心健康及益寿延年的重要性。为此提出了不少节制房欲的方法,至今仍

毛泽东的养生观(连载三)

1、毛泽东的运动养生张揆一4.喜欢跳舞跳舞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主席常常在星期六晚上去春藕斋参加舞会。有时到各地视察工作,周六晚上当地也为主席组织舞会。武汉市50年代的许多大学生

欧阳山尊的养生观

在庆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的日子里,我专程拜访了北京人艺建院时期的副院长,今年93岁的欧阳山尊先生—蜚声中国剧坛的老艺术家。欧阳山尊1914年5月生于湖南浏阳,自幼过继给伯父、我国话剧艺术创始人欧

曾国藩的养生观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不平常又颇有争议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使其备受微词,但他一生无论读书、理家、治军、行政,均有建树,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作为一个文弱书生,为胜重任,曾氏也非常注重身体锻炼和身

曾国藩的体育养生观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不平常又颇有争议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其最大的罪案,始终难逃干系,但他一生无论读书、理家、治军、行政,均有建树,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作为一个文弱书

百岁药王孙思邈的养生观

唐代百岁药王孙思邈,生于今陕西耀县,.9幼体弱多病,甚至危及生命。他的父亲患夜盲症,母亲得了大脖子病。12岁时,他敬爱的老师得病不治身亡,使他非常难过,便暗下决心,长大了要当医生,治病救人。从此,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