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谦:传统养生是通向健康长寿的捷径

Posted 老年人

篇首语: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管谦:传统养生是通向健康长寿的捷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简介管谦,出生于1926年2月,江苏省启东市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入党,长期从事军队专业工作,历任秘书、科长、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局长,被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政委,离休后积极参加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工作,赞同钱学森关于人体科学的基本观点。20年来,亲自体悟传统养生之真谛,并团结科学、教育、文化等各界人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他曾是一位仅读过两年改良私塾,16岁就加入共产党的革命少年;他曾是一位屡立军功,屡有创新的密码专家;他曾是奋斗在暗战一线的我军机要部门的最高领导;他还是一位广结善缘、广聚人才的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一个明媚的上午,记者应约来到总参大院,拜访这位“秘密战线上的传奇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原政委管谦。

出乎意料的是,管老亲自来到楼下迎接我们。寒风中,他居然身着单衫,更引起我们内心的惊叹。年过八旬的老人身板笔直,浓密的头发仅仅花白,目光慈祥,言谈举止间一派虚怀若谷的长者风范。

生命的权力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很重要,要想实现‘自己不受罪、儿女不受累、节省医疗费、有益全社会’的目标,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生命的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动地依赖医生。”

交流的话题不由得从管老单薄的衣衫说起,管老谈到,他的身体基础并不算好,家族有慢支肺气肿遗传史,几位亲人得的都是这种病,有的60岁就因此病而去世了。这种病冬季发作更为严重,所以为了抗寒,管老有意识地逐步减少穿衣量、控制感冒,长期实践下来,抗寒能力明显增强,甚至优于常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肺气肿没有再发展,糖尿病等慢性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这就更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管老认为,身体有病,就是某种程度地失去了自由,有的老战友常年卧病在床,甚至成为植物人,使整个家庭遭受重创,这是让人痛心的。他引以为鉴,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80高龄仍然敢于爬西岳华山,为了锻炼,有时回家不乘电梯,采用爬楼梯上11层楼;夏天还敢到大海里游泳;常年如一日地做一种呼吸功,使身体有了非常灵敏的自愈能力;此外,仍坚持骑自行车,他乐观地说,骑到85岁看来没有困难,如果到那时还不觉有什么衰退,就考虑换个电动的,要是能骑到90岁,那就足以说明锻炼身体的成效了。

学习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我有病尽量不用药、少用药,传统文化的养生道路最积极、最实惠、最有用,消耗的是时间和意念,而我们老年人有的是时间,可以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体会。”

或许是由于常年的职业生涯的磨练,使他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管老年轻时,曾在短短的一年内,完成从初中数学、高中数理、直到大学专科的高等数学、数论、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十门功课。高速的进度,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繁琐的作业,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兴趣,在短训班考核中他获得了十个5分。这充分体现了他出众的学习领悟能力,不久被调到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管老离休后依然精神抖擞,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军队老年大学学习,参加多种学术活动,学习传统文化,阅读儒释道经典、古典诗词等。他73岁时学习电脑操作,上网浏览、打字、写作,生活过得愉快而有序。他常年每周一次地参加中科院社科院、教授举办的“天地生人”文化论坛,这个论坛至今已举办了近800期,这让他思想常新。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谐文化,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永远不会在世界上称霸。中华文化的推广有益于全人类,当人身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地和谐,民族之间、宗教之间都和谐,那造枪造炮就没用了,世界就可以大同了。

人生需要规划和设计

“人生的规划设计从深层次看,是一门做人的学问。规划设计好,可以强化做人意识,促进科学世界观、奋斗人生观、艰苦创业观、泰然生死观的形成,有利铸民魂、修民心、壮民体,造就优秀人才。”

管老认为,人生规划应伴随人的一生,越早越好,但即便中年时期已经过去,老年时期开始人生规划也不算晚。人生规划不仅要有长远目标,还应有阶段性目标,并要不断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修正,向着大目标不断努力。中国人走美国人的养生之路是行不通的,那意味着消耗大量的金钱,也不见得取得满意的成效。老年人在实践中既要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等有利条件,更要积极应用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实践,真正做到顺应自然气机,逐步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情志有控、六欲有度,锻炼有恒”,这样才能将生命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管老说:“我在80岁时设定的目标是‘基本健康地度过100岁’,几年实践下来,我更有自信,以我这样患有六种疾病的身体基础,按着传统文化来养生,如能度过100岁,对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

老年人需要幽静和满足

“老年人心态好,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老年人需要幽静,更需要知足,只有知足,才能常乐。在求知上又要永不知足,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才能成为年轻人的榜样,才能更受到年轻人的尊重和爱戴。”

管老认为,老年人眼光应向前看,有许多看不惯也要放下。新旧社会比较,东西方比较,我们的国家是大有前途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可以实现的。拿军队来说,美国的士兵是雇佣兵,拿钱换来的,而中国军人以保卫祖国为光荣,这是信仰的不同。和一些浮躁、没有信仰的年轻人不同,老一辈人是有信仰的。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当代做出表率,对社会稳定、民族精神的重铸有着积极的意义。

管老的话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风范:头脑清静、心胸豁达、精神乐观、意志坚定、性格开朗。采访结束后,管老如松树般伫立风中的那一幕始终定格在记者的脑海中,谦和的老人身上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自信、一种洒脱,那源于他历经峥嵘而纤尘不染的高贵品德,让我们心怀敬仰,我们衷心祝愿管老再创健康长寿的传奇。

相关参考

健康长寿养生十大食品

1、无癌症的长寿国食品——杏干最近在南太平洋上发现一个无癌症的“长寿国”——裴济。全国虽然只有一百多万人,但无一人患癌症;科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不患癌症,长寿的主要原因是与大量吃杏干的习惯有关。杏

想象养生——健康长寿新法

想象养生,即是利用各种不同的观想来达到调节精神、愉悦身心的目的。如观想蓝蓝的大海,常会有一种宁静、宽广感觉;观想星空,就会有一种浪漫、静谧的感觉。观想不同的内容,对身心的调节也有不同的作用。根据长期以

中华养生文化

尽管中华养生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华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近些年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标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原来被动治疗提升到了主动预防、追求健康长寿、追求提高生命品质上来了。这是人们在健康观念上的个新的

散步健身 养生捷径

散步是一种缓慢温和的全身性活动,更是一项不受场地、设施等限制,人人都可以参加的运动,它安全舒适,轻松和缓,简便易行,速度可快可慢,不仅老幼皆宜,且易于坚持,故散步已成众多老年人健身的首选运动项目。散步

养生先养德

许多长寿者在长期养生实践中发现,养生虽有百法千法,惟有养德,与人为善才是养生的总法。事实证明,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乐于助人,不仅有利于陶冶情操、修养品德,也有利于身心健康、长寿。与人为善,古人称为“行

吹箫可养生

人们喜欢箫,除因为箫艺可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因吹箫可以开发智力,使人健康长寿。古今吹箫长寿者,代不乏人,特别是很多武功修炼者,更是爱之如贴身之宝,常以箫为炼气修心的门径,使人听箫声而销魂

邓小平养生集锦②运动为了健康 健康为了事业(连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适度。”这句话可以概括为邓小平运动养生的写照。健康是一生事业大厦的金字基石。健康能镀亮人生的岁月,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邓小平的长寿与其运动养生是分不开的。其运动为了健康,健康

百岁老人长寿诗

百岁老人们作的长寿诗,既是百岁老人自我保健,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老人健康生活的座右铭。读来既能解惑释疑,亦可修身养性,对老年朋友很有实用的参考价值。李宗仁的夫人李秀文,到了百岁之时,仍然身体健康。精力

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们预言,21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所谓自我保健,是指人民群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按医学科学要求处理好自己或家庭成员的生活和一些小伤小病。这是提高人们的医学文化水平的结果,也是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