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伤寒治例(五十八)

Posted 《景岳全书》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景岳全书》 伤寒治例(五十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岳全书》 伤寒治例(五十八)

[b]温散诸方:[/b]
麻黄汤(散一) 大温 凡太阳阳明伤寒,而阴邪甚者宜此。
桂枝汤(散九) 大温 凡太阳中风兼寒有汗者宜此。
麻桂饮(新散七) 大温 凡伤寒初感,邪盛气实者,无论诸经四季,先宜用此。
二柴胡饮(新散二) 微温 凡邪感三阳,及三阳并病,寒胜者宜此主之。三阴初感者亦可用。
葛根汤(散二九) 大温 治冬月太阳经伤寒,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宜此。
五积散(散三九) 微温 凡感寒邪而阴胜于阳,外有表证,内有呕吐腹痛,及寒湿客于经络,筋骨酸疼等证宜此。
十神汤(散四十) 微温 凡时气、风寒、瘟疫,发热憎寒,头疼咳嗽无汗,当温散者宜此。
麻黄附子细辛汤(散三) 大温 少阴伤寒,脉沉发热者宜此。
小青龙汤(散八) 大温 凡伤寒阴胜,表邪不解,及心下有水气,呕哕,咳嗽,发热,小腹满者宜此。
消风百解散(散四六) 微温 凡四时伤寒,头疼发热,及风寒咳嗽,鼻塞声重者宜此。
柴胡桂枝干姜汤(散百十四) 微温伤寒汗下后,但头汗出,寒热往来,邪不解者宜此。
桂枝加黄 汤(散十) 大温 黄疽脉浮,当以汗解者宜此。
[b]凉散诸方:[/b]
一柴胡饮(新散一) 微凉 凡六经初感,内外俱有热者宜此。
小柴胡汤(散十九) 微凉 凡邪在少阳,及三阳并病,但属半表半里,往来寒热兼呕者宜此。
九味羌活汤(散四四) 微凉 凡四时不正之气,风寒感冒,憎寒壮热,头疼身痛者宜此。
柴葛解肌汤(散三一) 微凉 凡足阳明证,发热脉洪者宜此。
升麻葛根汤(散三十) 微凉 阳明证具,及小儿疫疠疮疹等证宜此。
归葛饮(新散十三) 次凉 凡阳明温暑,大热大渴,津枯不能作汗者宜此,六神通解散(寒十五) 大凉 凡发热头痛,脉洪无汗,三阳伏火,而表邪不解者宜此。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大寒 凡温病热极,表里不解者宜此。
柴平汤(和二三三) 微凉 凡温疟身痛,手足沉重,寒热者宜此。
柴芩煎(新散十) 大凉 凡表邪未解,内外俱热,泄泻不止者宜此。
大青龙汤(散七) 微寒 凡太阳中风,发热无汗而躁烦者宜此。
升麻汤(散百十三) 大寒 凡无汗而喘,烦渴发斑者宜此。
四逆散(散二八) 微凉 凡阳邪亢极,四肢厥逆者宜此。
[b]平散诸方:[/b]
三柴胡饮(新散三) 凡肝脾阴虚血少,而偶感风寒者宜此。
正柴胡饮(新散六) 凡气血本无亏损,而感冒寒邪者宜此。
柴陈煎(新散九) 凡感冒风寒,发热而兼咳嗽、呕恶者宜此。
参苏饮(散三四) 凡四时感冒伤寒,头疼发热无汗,及咳嗽声重,往来潮热者宜此。
败毒散(散三六) 凡四时瘟疫、寒热,身体疼痛,及烟瘴之气,或处卑湿香港脚者宜此。
升阳散火汤(散四一) 凡胃虚血虚,因寒邪冷物抑遏阳气,以致发热者,宜此发之。
加减小柴胡汤(散二二) 凡少阳经寒热往来,脉弦腹痛者宜此。
[b]兼补兼散诸方:[/b]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凡劳倦伤脾,中气不足,以致外感发热者宜此。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凡邪陷阴中,阴虚不能作汗,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者宜此。
三柴胡饮(新散三) 凡肝脾血分微虚,而感外邪者宜此。
四柴胡饮(新散四) 凡脾肺气虚,或劳倦感寒发热者宜此。
五柴胡饮(新散五) 凡睥肾血气不足,而感外邪发热者宜此。
理阴煎(新热三) 大温 凡真阴不足,或因劳倦感寒,阴虚假热,寒邪不解者,速宜用此。
大温中饮(新散八) 大温 凡中气虚寒感邪,发热无汗,表不能解者,速宜用此。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 凡风寒湿热所伤,食少体重者宜此。

相关参考

《景岳全书》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

《景岳全书》 鹤膝风(五十八)

凡肘膝肿痛,臂细小者,名为鹤膝风,以其象鹤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以两膝肿大,腿枯细,不能屈伸,俗又谓之鼓槌风,总不过风寒湿三气流注之为病也。然肿痛者,必有邪滞,枯细者,必有血虚。凡治此者,必宜以养气滋血

《景岳全书》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伤寒难疗,逆证须知。阳病怕逢阴脉,谵语阴证非宜。乍疏乍数脉之忌,口张目陷舌如煤。干呕出气,骨节痛而呃逆弗已;发斑发黄,大便利而先赤后灰。霍乱躁烦,心下闷而喘胀;腹膨呃逆,下泄利而难溲。四肢厥逆,眼定腹

《景岳全书》 小便(五十五)

凡伤寒小便清者,病不在里,仍在表也,当解表发汗。小便利者,病不在气分,而在血分,以小水由于气化也。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凡病伤寒而小水利者多吉,以内邪不甚也。仲景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

《景岳全书》 腹痛(五十二)

陶节庵曰∶伤寒腹痛有四,若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者,皆属燥屎痛,急用寒药下之。因食积而痛者,治亦同。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愈。凡伤寒腹中痛甚,

《景岳全书》 动气(四十八)

《论》曰∶诸动气者,不可发汗,亦不可下。按∶此动气一证,即筑筑然动于脐傍,及左乳之下曰虚里者,皆其联系者也。考之《难经》,则以脐之上下左右,分心肾肝肺四脏,而各列其证。在《伤寒论》所载亦详。成无己曰∶

《景岳全书》 舌色辩(十八)

舌为心之官,本红而泽,凡伤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苔,必自润而燥,自滑而涩,由白而黄,由黄而黑,甚至焦干,或生芒刺,是皆邪热内传,由浅入深之证也。故凡邪气在表,舌则无苔,及其传里,则津液干燥而舌苔生矣。若

《景岳全书》 头汗(五十)

头汗之证有二,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盖头为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者,谓之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热而病自愈。至若气脱一证,则多

《景岳全书》 死证(五十六)

陶节庵曰∶凡看伤寒,极要识各经中死证死脉,须一一理会过,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便当以脉参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药,虽至亲俯恳,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将归于己矣。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入,

《景岳全书》 流注(五十七)

立斋曰∶流注之证,多因郁结,或暴怒,或脾气虚湿气逆于肉理,或腠理不密,寒邪客于经络,或湿痰,或闪扑,或产后瘀血流注关节,或伤寒余邪未尽为患,皆因真气不足,邪得乘之,故气凝血聚为患也。然此证,或生于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