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头汗(五十)

Posted 《景岳全书》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景岳全书》 头汗(五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岳全书》 头汗(五十)

头汗之证有二,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盖头为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者,谓之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热而病自愈。至若气脱一证,则多以妄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则阳脱于上,小水不通,而上见头汗,则大危矣。
《论》曰∶伤寒五六日,头出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难,脉细者,此为阳微结,乃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得屎而解。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论》曰∶伤寒十余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论》曰∶太阳病,医反下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际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曰∶阳明病,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
《论》曰∶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痢不止者亦死。
《脉经》曰∶阳气上出,汗见于头者,盖阳脱也。
头汗,脉紧数,有表邪当散者,宜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及新方诸柴胡饮,俱可酌用。若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头汗,当清者,宜人参白虎汤、益元散之类主之。若水结胸,心下满,头汗出者,或大陷胸汤,或小半夏茯苓汤。若便结,腹胀疼痛,头汗者,宜承气汤。若诸虚泄泻,阳脱头汗者,宜速用独参汤,或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相关参考

《景岳全书》 臀痈(五十六)

马益卿曰∶臀痈证,臀居小腹之下,此阴中之阴也,道远位僻,虽曰多血,然气运不到,血亦罕来,中年之后,尤虑患此。才有肿痛,参之脉证,但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立斋曰∶凡治此者,毋伤脾胃,勿损

《景岳全书》 肠痈(五十四)

孙真人云∶肠痈为病,小腹重强,按之则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出,或大便脓血。脉洪数者,已有脓也,血下则安。若妄治者,必杀人。陈

《景岳全书》 腹痈(五十三)

立斋曰∶腹痈,谓疮生于肚腹,或生于皮里膜外,属膏粱浓味,七情郁火所致。若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也,四君加芎、归、白芷、枳壳,或托里散。肿软色赤,或脉洪数,已成脓也,托里消毒散。脓成而不外

《景岳全书》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

《景岳全书》 小便(五十五)

凡伤寒小便清者,病不在里,仍在表也,当解表发汗。小便利者,病不在气分,而在血分,以小水由于气化也。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凡病伤寒而小水利者多吉,以内邪不甚也。仲景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

《景岳全书》 腹痛(五十二)

陶节庵曰∶伤寒腹痛有四,若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者,皆属燥屎痛,急用寒药下之。因食积而痛者,治亦同。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愈。凡伤寒腹中痛甚,

《景岳全书》 发渴(五十四)

痘疹发渴者,里热也。以火起于内,销烁真阴,所以发渴。又其津液外泄,化马脓浆,则营气虚耗,亦以致渴。此痘疮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由火盛,然亦须察其虚实以为调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

《景岳全书》 腹胀(五十二)

痘疮腹胀之证,其要有二∶一以脾胃受伤,一以邪气陷伏。盖痘疮将发,毒由内生,其证无不发热或见微渴,此其常也。当此之时,只宜温平和解,或兼托散,怃抑遏,无穷追,无残及元气,惟贵轻扬善导,但令毒透肌表,则苗

《景岳全书》 夹疹(五十九)

痘疮止宜单出,若与疹并出者,谓之夹疹。盖痘、疹之发,皆有时气,而二者并见,其毒必甚。《心鉴》曰∶夹疹者,即痘之两感证也,大为不顺之候。若痘本稀少而夹疹者,名为麻夹痘,其证则轻;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彼

《景岳全书》 死证(五十六)

陶节庵曰∶凡看伤寒,极要识各经中死证死脉,须一一理会过,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便当以脉参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药,虽至亲俯恳,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将归于己矣。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