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湿热发黄

Posted 《刘河间伤寒医鉴》

篇首语:时间会告诉我们,简单的喜欢,最长远;平凡中的陪伴,最安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湿热发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湿热发黄

《活人书》云∶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此名中湿。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留关节,须身体烦痛,其脉沉缓,内中湿也。主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又云∶以寒湿在表不解,为不可下也,可以术附汤主之。守真云∶发黄者,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郁,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搏,而体发黄也。或言寒湿相搏而发黄者,色及苔膏也。
本伤寒失下,或误汗之、温之、灸之、熨之,或服银粉、巴豆大毒热药下之,反以亡液,损其阴气,邪热转甚,或下太早,热入不成结胸,但发黄者,或失于寒凉调治,或热势本恶,虽按法治之,而不能退其热势之甚者,或下后热不退,皆为发黄也。大抵本因热郁极甚者,留饮不散,湿热相搏,而以术附汤主之,误矣。《素问·平人气象论》云∶食已如饥者,胃疸,则是胃热也。热则消谷,食已如饥。目黄者,阳怫于上,热积胸中,阳气燔上,故目黄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云∶足之三阳,从头至足,然久厥逆而不下,以致怫积于上焦,故为黄胆。

相关参考

《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好用寒药

《活人书》云∶伤寒,论家方论不一,独伊芳尹、仲景之书,犹六经也,其余诸子百家,时有一得,要之不可为法。况有好凉药者,附子、硫黄,笑而不喜用,虽隆冬,使人服三黄丸之类,又有好热药者,如大黄、芒硝,则畏而

《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六经传受

《活人书》∶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太阴者,脾也。何谓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主胸膈胀。何谓少阴?少阴者,肾之经,主脉微细,主心烦欲寐。或自利而渴者,何也?谓中病时,腠

《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小儿疮疹

《活人书》云∶小儿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痛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下,疮疹发热在表,尤不可转泻。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利之,宜其毒也,误矣。又云∶疹痘已出

论呕吐怎么用?《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呕吐

《活人书》云∶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却言少阴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又云∶膈上有寒痰,干呕者,不可吐,急温之,宜四逆汤主之。守真云∶呕者,火气上炎之象也,故

论霍乱怎么用?《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霍乱

《活人书》云∶霍乱,呕吐而利,热多而不渴,寒多而不饥,理中丸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钱氏吐泻问难∶

论不得眠怎么用?《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不得眠

《活人书》云∶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汗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守真云∶夫伤寒病,懊心烦,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燥热怫郁于内,而气液不得宣通也,栀子豉汤主之。《

《刘河间伤寒医鉴》 马宗素·元

伤寒医鉴怎么用?《刘河间伤寒医鉴》 伤寒医鉴

天道有遭世而兴,事有遇时而显,此古今之常理,出于自然者也。且谓儒书衰灭,以后邪说蜂起,以淆乱六经之道,红紫乱朱,无以折衷。孝武皇帝,举用俊茂,罢黜百家之非,而六经之道始明。自汉而降,注述繁错,医书尤甚

《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阳厥极深

《活人书》云∶伤寒,阴盛隔阳,病患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者。又云∶大抵阴毒,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感风寒,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四肢逆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

论汗下怎么用?《刘河间伤寒医鉴》 论汗下

《活人书》云∶阳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又曰∶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宜着艾,并四逆汤。又云∶三阳证宜下,三阴证宜温。少阴病,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当见少阴证,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