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协调脏腑

Posted 《中医养生学》

篇首语: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养生学》 协调脏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养生学》 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关参考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劳逸适度

[b]一、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b]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地,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

《中医养生学》 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五脏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因此,被称为“生命器官”。生命器官健全的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强,患病后也易治疗和康复

《中医养生学》 第九节 五脏保健法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五脏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因此,被称为“生命器官”。生命器官健全的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强,患病后也易治疗和康复

老年人秋季养生运动五戒

1.戒负重练习:由于老年人的肌肉有所萎缩,肌肉力量明显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因此老年人运动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得到活动的练习,如太极拳、步行、慢跑

老年人秋季养生运动五戒

1.戒负重练习:由于老年人的肌肉有所萎缩,肌肉力量明显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因此老年人运动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得到活动的练习,如太极拳、步行、慢跑

《中医养生学》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

王辉萍 法在调中

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达到“阴平阳秘”,则健康无病,如若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平衡失调则发生疾病。“调”法之意,就是平衡协调,它贯穿在

《中医眼科学》 眼科常用中药

药物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主要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中药的临床运用,须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中医养生学》 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胸、背、腰、腹是人体脏腑所居的部位,其功能盛衰直接关系着内部脏腑功能活动。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这四个部位的保养,保养得当,可促进气血运行,协调和增强全身各部分的联系,提高新陈代谢的能力,达到健身防病的

《中医养生学》 第八节 胸背腰腹保健

胸、背、腰、腹是人体脏腑所居的部位,其功能盛衰直接关系着内部脏腑功能活动。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这四个部位的保养,保养得当,可促进气血运行,协调和增强全身各部分的联系,提高新陈代谢的能力,达到健身防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