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劳逸适度

Posted 《中医养生学》

篇首语: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劳逸适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劳逸适度

[b]一、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b]
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地,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一)调节气血运行
在人生过程中,绝对的“静”或相对的“动”是不可能的,只有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作用。适用劳作,有益于人体健康。经常合理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了生命活动的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运动、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如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兴奋大脑皮层对肌体各部的调节能力,调节精神。
适当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现代实验证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病菌的侵袭。有人给疲劳和未疲劳的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发现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另一方却安然无恙,这说明合理休息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益智防衰
所谓“劳”,不光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科学用脑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科学用脑,就是用脑的劳逸适度问题,它要求人们勤于用脑,注重训练脑力的功能和开发其潜能,又要注重对脑的保养,防止疲劳作业。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由于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懒于动脑”的毛病。因此,应大力提倡善于用脑,劳而不倦,保持大脑常用不衰。
现代研究证明,一个人经常合理地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脑老化的功能。实验证明,在相同年龄组的人群中,经常用脑和不用脑的人相比,能够经常性合理用脑的人脑萎缩少,空洞体积小。因而得出结论,经常性合理用脑,可以预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够预防老年痴呆。
[b]二、劳逸失度的害处[/b]
劳动本来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劳伤过度则可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庄子·刻意》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劳役过度,精竭形弊是导致内伤虚损的重要原因。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劳倦与内伤密切相关。李东坦在《脾胃论》中提出,劳役过度可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医宗必读》说:“后天之本在脾”。因而脾胃伤则气血亏少,诸疾蜂起。叶天士医案也记载,过度劳形奔走,驰骑习武,可致百脉震动,劳伤失血,或血络瘀痹,诸疾丛集。人到老年,气血渐衰,尤当注意劳逸适度,慎防劳伤。
贪逸无度,气机郁滞。过劳伤人,过度安逸同样可以致病。《吕氏春秋》云:“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曰招**之机……富贵之所以致也”。佚老,逸也,过于安逸是富贵人得病之由。清代医家陆九芝说:“自逸病之不讲,而世只知有劳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为病,正不少也。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与劳相反”。《内经》中所提到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即指过度安逸而言。张介宾说:“久卧则阳气不伸,故伤气;久坐则血脉滞于四体,故伤肉”。缺乏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易引起气机不畅,升降出入失常。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运动变化,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贪图安逸过度,不进行适当的活动,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呆滞不畅。气机失常可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根据生物进化理论,用则进废则退,若过逸不劳,则气机不畅,人体功能活动衰退,气机运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止。可见,贪逸不劳也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正确处理劳逸之间的关系,对于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不过,劳与逸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劳与逸的概念又具有相对性,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例如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会对人体有监。
1、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 在工业劳动方面,由于受工种、工序、场所等的限制,自己任意选择劳动条件的机会较少,但仍要注意劳动强度轻重相宜。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好业余生活,使自已的精力、体力、心理、卫生等得到充分恢复和发展。在田园劳动方面,应根据体力,量力而行,选择适当的内容,要注意轻重搭配进行。
2、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 脑力劳动偏重于静,体力活动偏重于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体脑结合,则动静兼修,形神共养。如脑力劳动者,可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使机体各部位得到充分有效的运动。脑力劳动者,还可从事美化庭院活动,在庭院内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并可结合场景吟诗作画,陶冶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3、家务劳动秩序化 操传家务是一项繁杂的劳动。主要包括清扫、洗晒、烹任、缝补、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等,只要安排得当,则能够杂而不乱,有条不紊,有劳有逸,既锻炼身体,又增添精神享受,有利于健康长寿。反之,若家务劳动没有秩序,杂乱无章则形劳神疲,甚至造成早衰折寿。
4、休息保养多样化 要做到劳逸结合,就要注意多样化的休息方式。休息可分为静式休息和动式休息,静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动式休息主要是指人体活动,可根据不同爱好自行选择不同形式。如听相声、听音乐、聊天、看戏、下棋、散步、观景、钓鱼、赋诗作画、打太极拳等。总之,动静结合,寓静于动,既达到休息目的,又起到娱乐效果,不仅使人体消除疲劳,精力充沛,而且使生活充满乐趣。

相关参考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山区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较崎岖的高原地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其中山地和丘陵约占43%。《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认为居处地势高,气候凉爽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山区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较崎岖的高原地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其中山地和丘陵约占43%。《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认为居处地势高,气候凉爽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春季养生

春三月,从立春对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蛰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春季养生

春三月,从立春对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蛰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天年

[b]一、天年的概念[/b]“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针刺保健

[b]一、针刺保健的概念[/b]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运用迎、随、补、泻的手法以激发经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旺盛起来,达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针刺保健。针刺保健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颜面保健

颜面保健,又可称美容保健,古人谓之“驻颜”。面容美是指面色红润,洁白细腻,无明显皱纹和雀斑、皮肤病等。中国传统美容保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是指养护颜面、须发、五官、皮肤、机体等,提高其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颜面保健

颜面保健,又可称美容保健,古人谓之“驻颜”。面容美是指面色红润,洁白细腻,无明显皱纹和雀斑、皮肤病等。中国传统美容保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是指养护颜面、须发、五官、皮肤、机体等,提高其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

《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娱乐养生的方法

娱乐养生的方法很多,现谨就琴棋书画、花木、旅游、垂钓等内容,简述如下。[b]一、琴、棋、书、画[/b]琴、棋、书、画,被古人称为四大雅趣,也是娱乐养生的主要形式和方法。它将艺术、感情交融在一起,既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