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脐先兆的临床意义

Posted 《中医疾病预测》

篇首语:就算生活是个悲剧,也要做一个上品青花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脐先兆的临床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脐先兆的临床意义

脐为脏腑之门户,脐又为腹眼,通过脐可窥视人体内脏经气的盛衰,了解人体脏腑经络的病变,故脐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
[b]一、相脐轮[/b]
正常,脐轮为圆形或椭圆形,轮口丰满,色泽红润,边缘滑利而富于弹性,象征脏腑精气充足,生机旺盛。如脐轮薄,脐口不圆,色泽不正,按之枯涩为脏腑精气不充,禀赋素薄。
此外,应注意脐的轮廓是否清楚,大小是否得当,和腹的大小是否相应,深浅是否相宜。一般而言,脐直径[b]2.0厘米称为大圆脐,1~2厘米为中等脐,小于1厘米称小脐。[/b]
[b]二、相脐壁[/b]
脐壁亦称脐廓,正常,脐壁厚实,色泽明润,脐宇宽宏,如脐壁薄,色泽枯晦,脐廓窄缩则属异常。一般而言,脐廓深度大于1.5厘米为深脐,小于1厘米为浅脐,过深或太浅之脐廓均为异常,故《诊病奇侅》曰:“脐大容李者为寿相,浅大者亦为寿相”。然脐宇虽小,只要坚固牢实者亦非夭貌。总之,脐之大小得宜,脐部坚牢厚实者提示肾气实,反之,脐廓软薄萎缩,脐宇小浅者肾气虚,故据脐廓的刚盈柔松可判断疾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
[b]三、相脐底[/b]
正常,脐底光滑红润,脐之根蒂居中,牢实挺拔,推之不移,象征元气充盛。反之,若根蒂应手虚软,色泽枯夭,或苍白露青筋,甚至呈晦滞色者,皆属异常脐底,若见脐与肉相离者则为元气败脱之兆。
[b]四、脐相寿夭的意义[/b]
脐为元气之候,故对预测寿夭有一定的意义,若脐深、脐环圆整、轮廓宽宇、肌肉厚实、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之相,主寿。反之,如脐浅、脐环不圆,轮薄廓狭,脐肉薄虚色泽不华,按之虚软如泥者为无根蒂之脐,为神气不充、元气虚弱之夭相,故《诊病奇侅》曰:“人之寿夭,相脐可知也”甚是。
最近文献报道称日本一位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从肚脐的形状,可判断人的健康状况。如圆形,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表示正常男子;满月形,多为正常女子;向上形即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多有胃、胆囊、胰腺疾患;向下型与上述相反,表明患有胃下垂,胆囊等疾患;偏右型易患肝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偏左型多见肠胃不佳;浅小型多见激素分泌不正常,经常感全身无力等现象。
[b]五、脐动气预报意义[/b]
悸动气包括脐周悸与脐周动气,脐周悸包括脐上悸、脐中悸及脐下悸,其特点为自觉悸动,多提示脏虚、水饮及挟瘀。脐周动气包括脐上动气,脐中动气及脐下动气,特点为他觉触动,为脏虚、冲气上逆、水气的标志。
脐周悸病轻,脐周动气则较重,脐周动气可由脐周悸发展而来。二者互为病理转化关系。
一般来说,脐中动气是不能触动的,如能触到其跳动亦是较柔和的,一息大约5~6次,如7~8次以上则属凶相。
[b]1.脐上悸、动先兆意义[/b] 脐上悸为病人自觉脐上筑动,多属心肝不宁,常出现于神经比较敏感的女性,病情较轻,每于情绪激动时出现,常与失眠,梦多等症兼见,此类人多性情急躁、敏感多疑,素禀体质纤弱。
脐上动气为医生可以触知的动气,提示肾虚不潜,冲气凌心,常出现于肾阳虚患者,若脐上动悸连及心下,甚至波及虚里则为心肾两虚宗气无根的重证信号。证见面白头晕,心悸怔忡、畏寒肢冷、脉沉、舌质青、苔白等,故前人叹曰:脐之动,实为君火之应,意竟在此。动气在脐上,若见颧赤烦躁,又为下焦阴寒浮阳上越的真寒格阳症标志。
[b]2.脐中悸、动先兆意义[/b] 脐中悸即当脐悸,为中虚之征兆,盖脐主中州,脐有动悸则示脾气不足,胃无虚冷等病变,证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苔白润胖嫩,脉细弱无力,脐中悸常有中气下陷致内脏下垂等证,临床上胃下垂患者确常有脐中悸症状。
脐中动气为脐中悸的较重情况,为脾肾两虚、肾病及脾病理。由于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因此,脐中动气除提示脏寒之外,还有中虚土不制水,冲气凌心之势,较脐中悸更为严重。证见脐中筑动、面白畏寒、腰冷肢凉、腹鸣便溏、食少心悸、舌苔的舌质青体胖嫩、脉沉细等症。
[b]3.脐下悸、动先兆意义[/b] 脐下悸提示肾虚不能制水,水停下焦的水饮病和肾虚冲气不潜的病候,如《伤寒论》五苓散证:“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又如苓桂术甘汤证:“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汤”即是。
动气在脐下多为不良预兆,提示肾阳式微、命火不足。脐下动气预后最差,因脐下为肾间动气所在,肾间动气者,《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肾间动气又名原气,导源于命门、肾,藏之于丹田,系于脐下。正常,肾间动气内守不动,如脐下筑筑悸动则表示藏气内虚、真气失守,乃大凶之兆。证见面色?白,精神虚惫,脐下筑筑悸动,畏寒腰冷,丹田发凉,心悸气促、舌质青,体胖有齿痕,脉沉弱,尺部尤无力。
[b]4.脐左右动、悸先兆意义[/b] 脐左右动悸,临床上所见不多,主要与肝胆有关,盖肝气行于左,胆经侧行于脐旁,故肝虚胆不宁则动悸于脐之左右。此外,肝气不舒,气郁于左,亦可出现脐左动悸、常与七情有关,多见于妇女更年期,为逍遥散的适应证,证见神情忧郁寡欢。
总之,脐动悸多预兆脏虚,尤为肾气不足。其中,脐上动悸往往为心肾疾患的信号,而脐中动悸则多预报脾肾异常,脐下动悸为心肾虚的信号,脐旁动悸则考虑肝胆疾患,故脐动悸与脏腑疾病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b]六、脐温先兆意义[/b]
脐温是预报内脏寒温的温度表,脐居于中,故脐与脐周温度的变化更能集中反映内脏的寒温。
[b]1.脐温过高[/b] 脐当大腹中央,内应脾胃,如脐温过高则可提示大小肠积热,或阳明府实蕴热,或心经积热流于小肠,如同时并见脐部发汗,有小疮疖,则有脐痈之虞。
[b]2.脐温过低[/b] 脐上冷多预兆心肺阳虚,常并见心悸气短、浮肿无力等症,脐周发凉又提示脾胃虚冷、中州火候,脐下寒为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的信号。
[b]七、脐色先兆意义[/b]
脐色泽的改变多提示内脏寒热的变化。
[b]1.脐色白[/b] 脐色?白无光泽,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临证可见气促心悸、头晕乏力、虚浮食少,唇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
[b]2.脐色赤[/b] 脐色红赤,甚至有疮疖,表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外应于脾,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可与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干、便结心烦等全身症状并见。
[b]3.脐色黑[/b] 脐色黑为肾阳式微、命火败绝的凶讯,亦为暴病将卒的恶非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临症险恶,常与急促息微,神识昏迷等危象并见。
[b]4.脐色黄[/b] 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证见身热起伏或无热,脘痞满闷,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b]5.脐色青[/b] 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皮寒冷、拘急板滞并见。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色发青。
[b]6.脐色紫[/b] 脐色发紫,色泽晦枯,或见瘀斑为内有瘀积之象。腹腔癥积和盆腔肿瘤尤可反应于脐,重者可见脐腹肤肌甲错、干燥如鱼鳞,腹内可触及包块,腹皮拘急拒按,全身可见口干夜热、善忘,面色黎黑。
[b]八、脐位先兆意义[/b]
正常,脐位居大腹中央,无外突及下陷,如脐位发生改变,则说明脏腑有虚实之变。
[b]1.脐突出[/b] 脐位外突为水肿的凶兆,提示严重水肿,脐外突凸又为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临床上如哮病,喘证出现脐突发黑,多为心阳欲绝的预兆。
[b]2.脐内陷[/b] 脐凹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此外,脐突然内陷还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温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良。
[b]3.脐下移[/b] 脐位下移,下落中线,为肾虚中气不足的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常提示内脏下垂。证见少气无力,动则息促,头晕眼花,腹部堕胀,脉虚无力,舌淡苔白等中气下陷证,提示胃腑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子宫脱出等。
[b]4.脐上移[/b] 脐位上移,超越中线,为气逆气滞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郁气滞之象。常以郁怒为诱因,多与胀满呕吐并见,此外,内有癥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脐上移的腹壁常呈紧张拘急状,此时应注意脐腹合参。
[b]九、脐先兆在急证,危证中的意义[/b]
脐位于腹之前缘,诊腹时脐首当其冲,又具外露特点,故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脐又有丰富的血脉经络,是经气贯注交汇的中心,故诊腹紧急时可独取于脐。脐诊在急症、危证中有一定的独特诊断意义,如呕吐泻泄出现大脐下陷为元气暴虚之兆;水肿脐突为肿证危候;久病肾虚、脐色现黑为肾气将绝、命火欲息之危象。又如脐上动悸维系虚里为心阳虚、宗气外泄的征象,预后大多不良。又脐下动气伴怔忡、心悸又提示肾虚失制冲气上逆,元阳败竭。另外,脐萎缩枯润又为精气亏损生机渐尽之象,脐突然发凉为寒气内袭中州之兆……。足见脐对急证、危证具有重要的预诊意义。

相关参考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气象先兆的临床意义

关于气候预兆,《内经》以运气理论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运气虽分主运主气,但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是以客运客气为主的。因为主运、主气是一年四季常规的,固定的气候变化,长期以来人体已经适应了,生理上已经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经络先兆的临床意义

[b]一、初病入络的先兆意义[/b]中医传统的“久病入络”观点面临着挑战,事实上新病不但能反应于经络,而且往往最早反映于经络。实践证实离人体越远的、越细小的络脉部位,愈具有最早反映体内疾病信息的现象。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经络先兆的临床意义

[b]一、初病入络的先兆意义[/b]中医传统的“久病入络”观点面临着挑战,事实上新病不但能反应于经络,而且往往最早反映于经络。实践证实离人体越远的、越细小的络脉部位,愈具有最早反映体内疾病信息的现象。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脉先兆的临床意义

[b]一、三部九候的疾病预报意义[/b]三部九候诊法通过九候脉象的对比对疾病的轻重预后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尤其三部脉是否协调可以判断疾病的整体变化,如三部九候不协调则提示预后不良,《素问·三部九候》说: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脉先兆的临床意义

[b]一、三部九候的疾病预报意义[/b]三部九候诊法通过九候脉象的对比对疾病的轻重预后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尤其三部脉是否协调可以判断疾病的整体变化,如三部九候不协调则提示预后不良,《素问·三部九候》说: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目先兆的临床意义

[b]一、目神的预报意义[/b]心藏神,心为目之府,故神通于心,外应于目,目是传神的器官,也是神病的外现。有正常的神,方有正常的视,神乱则视惑。《内经》曰:“目者,心使也”(《灵枢·大惑》),“志与心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舌先兆的临床意义

[b]一、舌象对诸疾的预报意义[/b][b](一)舌苔对脾胃的早期诊断意义[/b]脾开窍于口,“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熏蒸”,故舌苔对脾胃病理的反映是最早最及时的,尤以上消化道病变在舌苔的反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舌先兆的临床意义

[b]一、舌象对诸疾的预报意义[/b][b](一)舌苔对脾胃的早期诊断意义[/b]脾开窍于口,“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熏蒸”,故舌苔对脾胃病理的反映是最早最及时的,尤以上消化道病变在舌苔的反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昏迷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昏迷系急证、危证疾患,病势均较凶险,并且缺少先兆信号。有的昏迷类型是突然发生,毫无先兆可查,有的昏迷类型虽有一定先兆信号,也是出现的较晚,因此昏迷先兆较难发现,但仍有一定披露可寻,由于昏迷病因较为复杂

《中医疾病预测》 第二节 腹先兆的临床意义

[b]一、腹部对脾胃的预报意义[/b]脾胃内藏于体,外应于腹,腹部是观察脾胃最直接的部位,腹皮的厚薄、色泽、寒温及韧软可反映脾胃的虚实盛衰。如腹皮厚实者肠厚实,腹皮薄者肠薄,腹皮温暖而明润者脾充,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