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 一章 阳明十二

Posted 《伤寒悬解》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伤寒悬解》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 一章 阳明十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悬解》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 一章 阳明十二

[b]【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b](方【75】)[b],发汗宜桂枝汤[/b](方【1】)[b]。[/b]
太阳表证未解,而生烦热,汗出则烦热解矣。乃汗后又如疟状,每日日晡时发热者,此属阳明也。(日晡,申戌之交,阳明旺盛之时也。《汉书·天文志》:正月旦决八风,旦至食为麦,食至昳为稷,昳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菽,下晡至日入为麻。各以其时,用云色占种所宜。按:日晡在日昳之后,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戌,燥金得令之时也)。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表热外发,其脉浮虚,腑证里热内结,其脉实。脉实者,宜下之,以泻其里热,脉浮虚者,宜发汗,以泻其表热。下之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厚朴、枳实降浊而消满也,发汗宜桂枝汤,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桂枝、芍药通经络而泻营郁也。

相关参考

《伤寒悬解》 阳明经病 七章 腑病连经

阳明自太阳传来,未入于腑,全是经病。经病宜汗,其未离大阳之经,则用麻、桂,其将入阳明之腑,则加葛根。阳明一见吐利,虽未是里实可下之证,然而经迫腑郁,已是胃热将成之根,故用葛根双解经腑之郁。此证得法,自

《伤寒悬解》 阳明腑病调胃承气证一 阳明二十

[b]【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b]太阳病,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此但传经络而不入脏腑,发汗则解矣。乃当三日少阳之期,发汗不解,而反蒸蒸发热者,此不在经而在

《伤寒悬解》 阳明外证三 阳明五

[b]【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b]感伤三阳则为热,传之三阴则为寒,以阳盛于腑,阴盛于脏,腑病则热,脏病则寒也。感证

《医学纲目》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悬解》 小承气证三 阳明二十二

[b]【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

《伤寒捷诀》 阳明经腑病

在腑不寒专发热.咽干作呕心烦渴.发狂谵语大肠坚.大小三承汤可啜.按不恶寒者,邪不在表也.咽干烦渴,并作呕者.皆胃热甚也.胃火上冲.故心神失守.谵语狂言.大便坚燥.皆里症也.急宜下之.陶节曰.伤寒邪热传

阳明腑病怎么用?《中医词典》x~y 阳明腑病

病名。亦称阳明腑证。证见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治宜攻下燥实。《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其治阳明

《伤寒悬解》 阳明提纲二 阳明二

[b]【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b]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阳明之脉大,少阳之脉弦细,若三日正传少阳之时,不见少阳弦细之脉,而见阳明之大脉,知其传于阳明之腑矣。

《伤寒悬解》 阳明来路一 阳明八

[b]【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b]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

《伤寒悬解》 阳明来路二 阳明九

[b]【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是名阳明也。[/b]阳明病,来自太阳者多,少阳者少。阳盛之人,太阳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