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述》 补中益气汤

Posted 《医述》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述》 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述》 补中益气汤

是方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也;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柯韵伯)
补中益气汤,为清阳下陷者设,非为下虚者设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癸水销竭,或命门火衰,若再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柯韵伯所谓独不宜于肾也。(陆丽京)
补中益气汤,东垣用治劳倦内伤寒热等证。虽曰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若全无表邪,而但中气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盖升、柴味兼苦寒,性专疏散,惟有邪者固可用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气愈耗乎?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斯得补阳之大法。要之,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断非扶阳之物。如表不固,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不知关系判于举指之间,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景岳全书》)
东垣补中益气汤,原为感证中有内伤一种,故立此方,以补伤寒书之所未及,非补方也。今感证家多不敢用,而以为调理补虚之药,则谬矣。(《己任编》)
补中益气汤,人皆知为上焦之药,而不知其为下焦之药也。以脉右大于左,阳陷于阴,乃从阴引阳也。六味地黄丸,人皆以为下焦之药,而不知其为上焦之药也。以脉寸旺于尺,阳亢于上,乃从阳引阴也。
○补中益气汤若欲下达,去升麻、柴胡,加杜仲、牛膝。
○脾虚而脉弦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发疟;脾虚而湿胜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患痢。此邪寻出路,仍服前汤自愈。
○用补中益气汤,必用归脾汤,引血归经;用归脾汤,必用参苓白术散,使气下达;用十全大补汤,必用虎潜丸,纳气归肾。(周慎斋)
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下陷,清不升,浊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 ,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
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赵养葵)

相关参考

血崩怎么用?《医述》 血崩

前证,若血滞小腹胀满者,用失笑散;肝火血妄行者,用加味逍遥散;脾郁不统血者,用加味归脾汤;脾虚不摄血者,用补中益气汤;浓味积热伤血者,用清胃散加槐花;风热相搏伤血者,用四君汤加防风、枳壳。(薛立斋)产

《医述》 葛根黄芩黄连汤

前方理中加桂枝,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后方泻心加葛根,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不名理中、泻心者,总为表未解故耳。补中亦能解表,凉中亦能散表;补中亦能散痞,凉中亦能止利。仲景制两解方,神化如此!(柯韵伯)

《医贯》 补中益气汤论

[b]补中益气汤[/b]黄(一钱)当归人参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此方东垣所制.治内伤之方.古方只有黄一钱.其余各三分.薛立斋常用参各钱半.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柴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

《仁术便览》 补中益气汤

加芍药、黄连各一钱,治内伤心下痞,瞀闷者。如痞腹胀,加枳实三分,姜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见内伤门。

医学百科 补中益气汤详细攻略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

医学百科 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案2则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笔者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阿夫他口炎贾某,男,37岁。2009年4月21日初

《救伤秘旨》 补中益气汤

黄(二两)人参(一钱)炙草(八分)半夏(一两)炒白芍独活防风(各五钱)炒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连翘(二钱)羌活(一钱五分)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冯氏锦囊秘录》 补中益气汤

治痘虚热。黄(一钱五分)人参甘草(炙,各一钱)白术(炒黄)陈皮(留白)当归(酒炒,五分)升麻(蜜酒炒)柴胡(各三分)姜枣水煎服。

《医宗金鉴》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黄耆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右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集

《医方考》 补中益气汤

人参炙甘草(各一钱)黄(一钱五分)陈皮白术当归柴胡(各五分)升麻(三分)饥困劳倦,中气虚弱者,此方主之。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万物之母。若饥困劳倦,伤其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