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时辰配属

Posted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时辰配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时辰配属

古代的计时,主要是根据太阳之升落、天色的明晦,而将一日分为不同的时段。「时」,指时段,有的是指瞬间现象,有的则较长,且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不一,故时域不等。「辰」,指十二辰,将一日分为十二等分,各辰时域相等,四季昼夜无别。《内经》认为时辰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脏腑之气,都在一天中特定的时辰内,表现出相对的旺盛,从而影响人的生理和病理,也影响着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内经》理论体系具有以五脏为中心的特点,所以有关时段与内脏的关系,也往往以五脏为代表。这里的五脏,实际是指五脏系统,它包括六腑、五体、诸窍等。因此,时辰与脏腑虽然有不同的配属,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点,却是一致的,其配属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五时段配属五脏。即将一昼夜分为五个时段,各配属一脏,其中有两种配属法。
首先,根据五脏所在部位及其功能特点,以上下腹背分别阴阳,并与昼夜阴阳时段相互联系而配属。如《素问·命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所谓「合夜」,即「始夜」,天黑之始也。这种时段划分,除黄昏到始夜外,其它都是相连贯的,即合夜→鸡鸣→平旦→黄昏。由此可见,黄昏至合夜亦当为一个时段。这样就把一昼夜分为五个时段,恰好与五脏相配。该篇接着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朋,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前四段分别与四脏相配甚明,鸡鸣至平旦配肝,平旦至日中配心,日中至黄昏配肺,合夜至鸡鸣配肾。脾为至阴,至者,到也,交也;从阳始交于阴,故称至阴。黄昏至合夜正属这样一个时段,故与脾相配。
其次,根据五脏的五行属性,分别与五个时段相配属。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以五脏配五季。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对五脏与昼夜时段相配的关系,是从五脏病在各自相配的时段其病情好转而表现出来的,如「肝病者,平旦慧」,「心病者,日中慧」,「脾病者,日映慧」,「肺病者,下晡慧」,「肾病者,夜半慧」。这样,它们的配属关系是:平旦(木)配肝,日中(火)配心,日昳(土)配脾,下哺(金)配肺,夜半(水)配肾。
此种配属法,是根据五行学说以五脏、五时、五行相关为标准,所以脾土在其所生肺金之前;而上述第一配属法,则主要是按照阴阳学说,以五脏上下腹背阴阳为标准,因此,上焦胸背之肺脏,在于腹中脾脏之前。余脏配属顺序相同。这一差异,除反映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两者,虽然相互融合,但仍表露出结合并不十分紧密之外,更重要的是各自从不同的侧面,部分地反映出脾脏主时的特殊性。
第二,四时段配属五脏。即将一昼夜分为四个时段,分别配属肝、心、肺、肾四脏,而将脾脏分散于各时段。又因脾脏是分散于四时段全部还是各时段一部,而有两种说法。
一是脾脏分散于四时段全部,没有自己单独所配之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及《内经》其它多处记载,不难看出,朝配属肝,日中配属心,日入配属肺,夜半配属肾。《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为后天之本,对其它四脏起滋养作用;春、夏、秋、冬四季亦皆赖土气之长养;四时脉象都当有胃气,说明人体一时一刻不可离开脾土,四脏亦须臾不可无土气。所以说脾脏没有单独所主之时,但四时段均有脾气。《灵枢·九宫八风》篇记载五行与九方八时相配时,土数五居中央,不主时令,而其它六方各主四十六日,两方各主四十五日,凡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岁,也是认为脾不独主一时。一年如此,一日中分四时,亦如此。
二是脾脏分散于四时段之末,各寄配每段五分之一。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不主时何也?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人是一小天地,一昼夜亦是一年的缩影,在一昼夜中,说明脾脏分主四个时段末的各五分之一时间。因每季九十日,十八日则其五分之一,脾脏全年共占七十二日,与其余四脏所主之时的各七个二日,合为三百六十日整。此种四时段配属五脏的方法,与上述五时段配属五脏的基本区别,在于脾脏不独主一个时段而分散于其它四时段之中。虽然如此,但是两类配属法的根本道理则是一致的,都是以「土以灌四傍」为根据的,不论脾主一时还是脾不主时,其中心意思都在于说明脾土具有生化之源、气机转运之枢两重作用。
第三,十二辰配属五脏。上述四时段、五时段的划分,因其时域不等,不易掌握,而十二辰把一日分为十二等分,结合现代计时标准,每辰两个小时,运用计算均较方便。早在《内经》时期,即有一日分为十二时段的记载,在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后,便用十二地支来纪一日的十二时段,称为十二辰。《内经》的十二时辰与脏腑配属是在脾「不得独主于时」、「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即寅卯(朝)与肝胆木气相配,巳午(日中)与心小肠火气相配,申酉(日入)与肺大肠金气相配,亥子(夜半)与肾膀胱水气相配,辰、戌、丑、未四个时辰与脾胃土气相配。前四个时段,分别主两个时辰,后者主四个时辰,凡十二时辰,合为一昼夜。
这种十二辰与脏腑配属的关系,与上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时段划分法一致,而更加精细;同时又补充入脾不主时的认识,但脾旺的时间,不是《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的占一年或一昼夜的五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这一配属关系,为目前临床所常用。
《内经》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体不停息地运动,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以具有明显节律性的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动最为突出。动植物以及人类,在有节律运动变化的环境中发生和演化,也正是在适应这种环境争取生存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同步于太阳、月亮和地球运动的几种不同节律周期。《内经》认为人体主要生命活动在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而由于「天人相应」的关系,这五个系统也必然是「开放」的。因此,对于一年中四季、一天中四时寒热温凉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也有不同的功能系统与之相通应,并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内经》脏腑配属的几种学说

  《内经》中有关脏与腑的配属问题,主要是运用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系统等理论,把脏腑对应进行配属,主要有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几种学说。现将有关学说分别表述如下。  五脏配五腑说  《灵

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医学百科 《内经》中目与脏腑的关系

《内经》中有关目与脏腑的关系在《灵枢·大惑论》篇有专门的记载,同时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五阅五使》、《灵枢·脉度》、《灵枢·师传》、《素问·解精微论》诸篇均有提及,主要观点有三个。其一,目为

医学百科 真气运行针灸取穴

中医早就发现,十二脏腑经络的气血盛衰变化与十二时辰有对应关系,当明确病变的脏腑经络后,可以在相应的时辰,选择与该脏腑经络相关的穴位(脏腑的俞募穴及该条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治疗,往往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医学百科 论《内经》对宗气的认识

脏腑功能的正常,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宗气即为保证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内经》的《灵枢·邪客》、《灵枢·五味》、《灵枢·海论》等篇中均有论述,被后世诸多医家所重视。宗气的形成和人体吸入的

医学百科 《内经》脏腑数目的不同观点

  《内经》所论脏腑数目不尽相同,这也符合《内经》各家学说的性质,具有多家观点,在这里仅对基本符合脏、腑定义的脏腑数目加以探讨,诸如「形脏四,神脏五」及唐代王冰所谓「九形腑」,均是从「天人相应」观得出

《手掌与疾病》 (二)天干配属脏腑经络与五季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医学百科 《内经》论头痛

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其气与肾相通,手足三阳、足厥阴和手少阴之脉皆上于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精气亏虚、

医学百科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著《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

医学百科 论《内经》五脏主五窍

《内经》中有多个篇章涉及到五脏与面部官窍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脉度》、《灵枢·五阅五使》、《灵枢·师传》等,主要认为五脏与面部官窍一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