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论《内经》五脏主五窍

Posted 五脏

篇首语: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论《内经》五脏主五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论《内经》五脏主五窍

《内经》中有多个篇章涉及到五脏与面部官窍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脉度》、《灵枢·五阅五使》、《灵枢·师传》等,主要认为五脏与面部官窍一一对应,是五脏与面部官窍关系的主要内容。
《灵枢·五阅五使》云:「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说明五脏与七窍的生理关系密切,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至颜面五官七窍,使七窍与五脏通应相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主呼吸,鼻为气道,故「肺气通于鼻」。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辨别香臭。心主血脉,心血可以通过经别上荣舌本,故「心气通于舌」,舌具有分辨五味,调节发音的功能。肝藏血,开窍于目,故「肝气通于目」。目能视物形态,分辨五色。脾主运化,水谷赖口摄入,故「脾气通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食欲旺盛,口味调和。肾藏精,充养于耳,故「肾气通于耳」。耳具有主持听觉,分辨五音的功能。五脏与七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气失宣,则鼻塞不通;心火上炎,则舌赤红肿;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脾虚不运,则饮食口淡无味;肾精亏虚,则听力下降,不能分辨五音。故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内经》中论及心与诸窍关系时,出现了两种观点,除心开窍于舌说之外,还有心开窍于耳说。
首先,心开窍于舌,是五脏主五窍说的通行观点,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正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五阅五使》云:「舌者,心之官也。」《灵枢·脉度》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以上这些说明了心与舌的密切关系。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而舌的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舌强语謇等病理现象。由于舌面无表皮覆蓋,血管又极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其次,心开窍于耳,此说的出现可能就是出于对舌作为一窍的疑虑,所以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出了另外一种五脏与体窍的配属法,那就是心开窍于耳,肾则开窍于二阴,这应该是五脏配属五窍的另外一种观点。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内经》中的「心开窍于耳」说,有其一定道理,直接证据如在经脉循行方面,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心经之气血可通过本经之络脉而直接运达于耳;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脉从目外眦转入耳中故心经气血亦可假小肠之脉上注于耳而滋养耳窍。
五脏与官窍密切相关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官窍疾病可通过治疗五脏获效。如伤风鼻塞,嗅觉不灵,治宜宣肺透窍;心火上炎舌赤红肿,治宜清心降火;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涩,治宜补血养肝;脾虚失运之口淡乏味,治宜健脾消滞;肾精亏虚耳鸣耳聋,治宜滋肾补精。这是七窍有病治从内脏着眼的依据。而耳、目、鼻、唇、舌「五官」是五脏之外窍,为五脏之外候,望其色泽、形态变化,可测候内脏病变,如鼻头色青多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或见于虚寒证,色赤为脾肺两经有热,色微黑为水饮等;心阴耗竭或肝经气绝可见舌卷短缩,热病津伤则舌焦干枯,热腐伤血则舌本烂,热入气分则舌苔黄等。又,《灵枢·本脏》举耳、唇外形与脾肾内脏关系曰:「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耳唇与肾脾关系如此,五脏的偏倾、脆弱、畸形等,均可从五官上有所反映,在诊察病情时可以参考。
值得说明的是,除了五脏与面部官窍一一对应的五脏主五窍说之外,《内经》中五脏与官窍配属还有一些认识,也具有临床意义。如《内经》在提出心开窍于舌说与心开窍于耳说的同时,也记载了心与目、鼻的密切关系。如《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将目也称为心之窍,可见对心与目关系的重视。有关心与鼻的关系,如《素问·五脏别论》云:「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鼻本为肺窍,肺病而呼吸不利或鼻不闻香臭最为常见,但心有病也可引起鼻不利,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病引起鼻塞不利或不闻香臭的机理,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素问·五脏别论》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脏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即肠胃受纳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五脏;自然界清气,通过鼻而入藏于上焦心肺,布达周身以维持生命。可见自然界清阳之气赖心肺共同作用,才能进入人体。若心肺有病,则不能纳藏清气,从而反映到鼻,而表现出阻塞不利或嗅觉失灵。二是经脉所系,《灵枢·经脉篇》云:「心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心脉系肺,鼻为肺窍,所以心有病及肺而影响于鼻,「鼻不利」虽直接受肺影响,但其本则是心病。因此,治疗此类鼻不利之病,必当治心脏,始能获效。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内经》论痿证

痿证,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肌肉逐渐萎缩致痿或者拘挛致痿。痿者,萎也。杨上善云:「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故名为痿。」《内经》又称为「痿躄」、「痿疾」、「痿易」。其症状与现代医学

医学百科 论五脏苦欲补泻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五脏的功能特性来指导处方用药的理论。《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

医学百科 论五脏所藏之神

「神、魂、魄、意、志」五脏所藏之神是《内经》借五行五脏对神志活动,尤其是认知、思维、意志过程,所作的分类,即心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下面依次对其各自的含义进行分析。

医学百科 《内经》论七情

  《内经》对心理活动的认识常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来表述。就生理而言,认为七情是对情感活动的总结,是情绪的表现形式;就病理而言,神志病变可以表现出七情的变化;而七情变化亦可引起神志病变

医学百科 《内经》论水肿

水肿证因水氾滥肌肤而浮肿,《内经》称为「水」、「水胀」。《灵枢·水胀》对水肿症状进行了描述,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

医学百科 论《内经》中神的概念

  神,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人体精、气、神「三宝」之一,并且其理论体现于《内经》有关藏象、病机、病证、诊断、治疗、预后等各种学说之中,研究神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内经》

医学百科 论《内经》标本理论

《内经》中有关标本的内容散见于众多篇章中,如《素问·标本病传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汤液醪醴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灵枢·卫气》、《灵枢·病本》等篇均有涉及,内容包含经脉标本、六气阴

医学百科 《内经》论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也可为某些病证的一个症状。腰痛在《内经》中亦被称为腰背痛、腰脊痛、腰股痛、腰尻痛等。其病变多与肾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有关。腰又为人身俯仰转侧之枢纽,跌仆、闪挫等外伤

医学百科 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

《内经》谓︰「五脏有病,皆能使人痿。」至后世方书,有谓系中风者,言风中于左,则左偏枯而痿废,风中于右则右偏枯而痿废。有谓系气虚者,左手足偏枯痿废,其左边之气必虚,右手足偏枯痿废,其右边之气必虚。有谓系

医学百科 《内经》论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