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张锡纯学术的特点

Posted 血虚

篇首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张锡纯学术的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张锡纯学术的特点

张师熟读经典,细心探索经典之隐微,从中悟出很多道理,又吸取历代各家之经验,一生中创出不少临床上非常有效的方子。以下列举几例说明。
治战汗方
战汗,《伤寒论》有「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战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亦调胃承气汤」的论述。这里提出太阳病未解可用调胃承气汤。叶香巖在《外感温病篇》中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叶氏此段文中,提出温病战汗宜益胃,未出方药。还指出汗后宜静养不可扰其元神,亦无药物。
张师对温病战汗有如下论述:温病欲作战汗,多在病后六七日,突然烦躁焦急,胸闷气喘,脉数急。此为温热内盛,正邪相争,邪欲从汗解。治疗之法,可用梨片粘犀角面、生石膏面食之。犀角、石膏为寒凉之品,使邪从内清,邪去则正胜,正胜汗出而余邪可从汗解。梨片可养阴沃焦,补其阴液,犹如热釜之内浇水,立即有雾蒸腾,汗可自出。
1929年,孙雨亭在天津患温病,招余与赵云青同往诊视。病已10余日,高热一直不退。一日清晨,将作战汗,突然烦躁焦急,胸闷气喘,脉数急。我等无措,急请张师来,诊过曰:将战汗,命急购犀角面、生石膏面来,以梨片蘸食,食后约10分钟,头上蒸蒸汗出,继而颈项、胸亦见汗。汗过胸,略见安适。周身汗彻,则脉转数急为沉缓,神情躁急亦安顿。高热去,身感疲乏,稍饮些稀饭,即安然睡眠矣。一次战汗,病即告愈。这种治疗战汗的方法,《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尚无记载。
治中风方
对中风的认识,历代说法不一。秦汉至隋,一直认为是内虚为风邪所中,气血逆乱亦是一个病机。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所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痺?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上段文字,说明当时认为中风属外风。至唐宋400年间《千金方》、《外台秘要》以至宋代方书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对中风的认识无大进展,只《局方》有「暗风」的提法,使用至宝丹、牛黄丸等治疗。金元四大家有了新的提法,河间以火为主,认为火能生风。将息失意,心火暴盛,肾水虚衰是其根本。张子和亦主张「莫治风,莫治躁,治得火时风燥了」。东垣认为中风非风邪,本气病也。凡人四旬,气衰之际,七情房劳,或肥人形盛气虚,易患本病。丹溪认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当从痰治。总之以上四家从内因之论。明代王安道提出真中与类中之分,即有风邪所致者为真中,火、气、痰引起的为类中。虞抟进一步发挥了真中与类中之说。张介宾明确提出非风的观点,认为是「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清代叶桂认为中风是体内的阳气变动,阴精衰耗,阴虚阳亢,肝阳化风,非外来之风,治以滋水平肝。
张师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从《内经》的《脉解篇》「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血宛于上,使人薄厥」三段文章中悟出一个道理,即「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提出了自己的中风非外风的观点,创制了镇肝息风汤。用以治疗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痛发热,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力,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苏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方用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川楝子二钱,生龟板五钱,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钱半。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南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代赭石加赤石脂一两。
张师认为,肝为木脏,木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血管而累及神经。方中用牛膝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镇肝息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至其两脉之尺弱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山萸肉以补肾敛肾。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单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疏肝郁。川楝子能使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心中热甚者,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南星。此方为张师治疗中风所用滋潜镇降之代表方,从立论到治法,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治习惯性流产方
在妇科方面,张师创制了固冲汤,清带汤,寿胎丸等非常有效的方子,尤其是寿胎丸,治疗习惯性流产疗效更为显著。前人安胎,说法各一,如张飞畴曰:「古人用条芩安胎,惟形瘦血热,营行过疾,胎常上逼者相宜。若形盛气衰,胎常下坠者,非人参举之不安;形实气盛,胎常不运者,非香、砂耗之不安;血虚火旺,腹常急痛者,非归、芍养之不安……」此从证论治。王孟英认为:「条芩但用于血热之人,若血虚有火者,余以竹茹、桑叶、丝瓜络为君,而辅以他药,极有效。盖三物皆养血清热而息内风也……且皆色青入肝,肝虚而胎系不牢者,胜于四物、阿胶多矣。」此从肝论治。秦天一注重肝、脾、胃三脏。他说:「胎前大约以凉血顺气为主,而肝、脾、胃三经尤为所重。」张景岳认为滑胎多系气血不足所致,他在《景岳全书·数堕胎》中说:「凡妊娠之数见堕胎者,必以气脉亏损而然……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故善保胎者,必当专顾血虚,宜以胎元饮为主而加减用之,其次则芍药芎归汤,再次则泰山磐石散,或《千金》保孕丸,皆有夺造化之功,所当酌用者也。」
张师主张滑胎主要应从肾论治,并认为治流产不能只看母体之强弱,还要注意胎儿是否发育正常,治疗时,既要治母,也要顾子。他说:「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流产为妇人恒有之病,而方书所载保胎之方,未有用之必效者。诚以保胎所用之药,当注重于胎,以变化胎之性情气质,使之善吸其母之气化以自养,自无流产之虞。若但补助妊妇,使其气血壮旺固摄,以为母强自能荫子,此又非熟筹完全也。是以愚临证考验以来,见有屡次流产者,其人恒身体强壮,分毫无病;而身体软弱者,恐生育多则身体愈弱,欲其流产,而偏不流产。于以知:或流产,或不流产,不尽关于妊妇身体之强弱,实兼视所受之胎善吸取其母之气化否也。由斯而论,愚于千百味药中,得一最善治流产之药,乃菟丝子是也。寿胎丸重用菟丝子为主药,而以续断、寄生、阿胶诸药辅之,凡受妊之妇,于两月之后徐服一料,必无流产之弊。此乃于最易流产者屡次用之皆效。」
处方:菟丝子(四两,炒炖),桑寄生(二两),川续断(二两),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气虚者加人参二两,大气陷者加生黄芪三两,食少者加炒白术二两,凉者加炒补骨脂二两,热者加生地二两。
「菟丝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寄生能养血、强筋骨,大能使胎气强壮,故《神农本草经》载其能安胎。续断亦补肾之药。阿胶系驴皮所熬,最善伏藏血脉,滋阴补肾,故《神农本草经》亦载其能安胎也。至若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大气陷者,加黄芪以升补大气;饮食减少者,加白术以健补脾胃;凉者,加补骨脂以助肾中之阳;热者,加生地黄以滋肾中之阴。临时斟酌适宜,用之无不效者」。
张师将此方传之于我,经临床验证数十例患者,有效者达百分之百。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张锡纯应用石膏探微

古今业医而善用石膏者,莫过于盐山张锡纯氏,先生誉石膏「为药品中第一良药,真有起死回生之功」;「治外感实热者,直如金丹」。就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第四卷,瘟病门23个医案中,计有处方38首,

医学百科 张锡纯平肝降压方

处方:生龟板15克,生鳖甲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白芍15克,代赭石15克,怀牛膝60克,生地12克,山药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子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

张锡纯怎么用?《中医词典》z~其他 张锡纯

近代医学家(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幼习举子业,打下坚实之文史基础,后秉承其父之遗志,改攻医学,精研《内经》、《难经》、《本草经》及仲景学说,历代著名医家学说,又悬壶问世。三十岁

医学百科 泛谈大气下陷

「大气下陷」理论是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张锡纯的特色理论之一,其对近代一百多年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在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大气即胸中之气「大气」知名,首见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地为

医学百科 治尿血方

方药:鲜小蓟根30克。用法:水煎3~4沸,取清汤一大茶盅饮,一日3次。说明:本方治血热妄行诸病证,均有捷效。「医者多视为寻常之物而忽之,可谓贵耳践目矣」(张锡纯)。《本草拾遗》云小蓟根「破宿血,生新血

医学百科 寒凉药得汗的机理

  「热釜之内浇水,立即有雾蒸腾,汗可自出……温病……10余日,高热一直不退。一日清晨……突然烦躁焦急,胸闷气喘,脉数急……(张锡纯)诊过曰:将战汗,命急购犀角面、生石膏面来,以梨片蘸食,食后约10分

医学百科 建瓴汤浅识

清末民初名医张锡纯先生医术精湛,治学严谨,重视临床实践,以其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其制方遣药不循常法,遵古而不泥古,以亲身临床实践为依据,审机观变,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近2

医学百科 石膏重剂应用探讨

●《伤寒论》白虎汤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自然是石膏的使用指征。除此之外,其他疾病,无论病属外感内伤,均有用到石膏的机会。●张锡纯认为,除收湿敛疮止血宜锻石膏外用之外,其他情况均应内服生石

医学百科 牛蒡子配山药

牛蒡子性味苦、辛,寒,归肺、胃经,具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之功。山药性味甘,平,归肺、脾、肾经,具益气养阴,补肺脾肾之功。二者相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认为山药可以补肺脾肾之气,多服久

医学百科 小青龙汤治疗痰喘

  临证之初,喜读近代医家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有专篇「用小青龙汤治疗外感痰喘之经过及变通用法」。文中写道:「小青龙汤为治外感痰喘之神方」,又写道:「平均小青龙汤之药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