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温病兼衄血便血

Posted 人参

篇首语:当你感觉到累的适合,不要灰心,你正在走上坡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温病兼衄血便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温病兼衄血便血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陈姓童子,年十五岁,于仲秋得温病,兼衄血便血。
【病因】
初因周身发热出有斑点,有似麻疹。医用凉药清之,斑点即回,连服凉药数剂,周身热已退,而心中时觉烦躁。逾旬日因薄受外感,其热陡然反复。
【证候】
表里壮热,衄血两次,小便时或带血。呕吐不受饮食,服药亦多吐出。心中自觉为热所灼,怔忡莫支。其脉摇摇而动,数逾五至,左右皆有力,而重按不实。舌苔白而欲黄,大便三日未行。本拟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恐其服后作呕。
【处方】
生石膏(三两细末)生怀山药(二两)共煎汤一大碗,俾徐徐温饮下。为防其呕吐,一次只饮一大口,限定四小时将药服完。
【方解】
凡呕吐之证,饮汤则吐,服粥恒可不吐。生山药二两煎取浓汁与粥无异,且无药味,服后其粘滞之力自能留恋于胃中。且其温补之性,又能固摄下焦以止便血,培养心气以治怔忡也。而以治此温而兼虚之证,与石膏相伍为方,以石膏清其温,以山药补其虚,虽非白虎加人参汤,而亦不啻白虎加人参汤矣。
【复诊】
翌日复诊,热退十之七八,心中亦不怔忡,少进饮食亦不呕吐,衄血便血皆愈。脉象力减,至数仍数。
【处方】
玄参(二两)潞参(五钱)连翘(五钱)
【方解】
盖其大热已退而脉仍数者,以其有阴虚之热也。玄参、潞参并用,原善退阴虚作热,而犹恐其伏有疹毒,故又加连翘以托之外出也。
【效果】
仍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大便亦即通下。
【说明】
此证若能服药不吐,投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大热退后其脉即可不数。乃因其服药呕吐,遂变通其方,重用生山药二两与生石膏同煎服。因山药能健脾滋肾,其补益之力虽不如人参,实有近于人参处也。至大热退后,脉象犹数,遂重用玄参二两以代石膏,取其能滋真阴兼能清外感余热,而又伍以潞参、连翘各五钱。潞参即古之人参。此由白虎加人参之义化裁而出,故虚热易退,而连翘又能助玄参凉润之力外透肌肤,则余热亦易清也。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常见症状鉴别之出血

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出脉道而见出血症状。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衄血、呕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有寒热虚实之别。衄血是指鼻腔、齿龈、耳及皮肤等部位的出血症状。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咽部干燥,

衄血便血怎么用?《医宗金鉴》 衄血便血

热盛衄血犀角汤,脾不统血参术良,热注肠胃四物治,脾虚便血归脾尝。[注]血属阴,诸经赖以养育,痘疮资以成功,一为毒火熏灼,则血随火动,迫而妄行,上则为衄血,下则为便血,痘色紫滞,燥热口渴而衄者,此毒火刑

医学百科 茜草治病验方,中医偏方有用吗

茜草以根入药,性寒,味苦酸,功能凉血止血、祛瘀生新。炒用治疗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尿血等症,生用治经闭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其治病验方如下:跌打损伤:茜草根120克,红花20克,川芎30克,

医学百科 治便血重在分清寒热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即血自大便排出。至于所谓近血和远血的出血部位,血从大肠或肛门来者为近血,血从胃或小肠来者为远血。实际上,便血多为血和大便混杂而下,仅从下血和大便之先后远近来辨其部位,并不十分可靠

医学百科 便血的中医治疗

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包括空、回肠,结肠与直肠)称下消化道。上述部位的病变引起的出血称便血,即下消化道出血,表现为血液由肛门排出,或者血液与粪便一同排出,血色多呈鲜红或暗红。如病变在空、回肠或右半结肠

医学百科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便血

[FS:CONTENT_START]郑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苦法。(湿热)川连黄芩乌梅肉生白芍广皮浓朴荆芥炭菊花炭又驻车丸二钱某脉右数。形色苍黑。体质多热。复受长夏湿热内蒸。水谷气壅。血从便

医学百科 温病

【病人基本资料】天津俞××,年过四旬,于孟夏得温病。【病因】与人动气争闹,头面出汗为风所袭,遂成温病。【证候】表里俱发热,胸膈满闷有似结胸,呼吸甚觉不利,夜不能寐,其脉左右皆浮弦有力,舌苔白浓,大便三

医学百科 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内经》厥论篇谓「阳明厥逆衄呕血」,此阳明指胃腑而言也。盖胃腑以熟腐水谷,传送饮食为职,其中气化,原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

医学百科 温病兼阴虚

【病人基本资料】邻村高××,年二十五岁,于仲夏得温病。【病因】仲夏上旬,麦秋将至,远出办事,又欲急回收麦,长途趋行于烈日之中。辛苦殊甚,因得温病。其叔父××与其表叔毛××皆邑中名医,又皆善治温病。二人

医学百科 温病遗方

《伤寒论》中原有温病,浑同于六经分篇之中,均名之为伤寒,未尝明指为温病也。况温病之原因各殊,或为风温,或为湿温,或为伏气成温,或为温热,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随证各异。有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有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