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 18.温病兼下痢

Posted 《医学衷中参西录》

篇首语:心静可以生慧,行善方能得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衷中参西录》 18.温病兼下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衷中参西录》 18.温病兼下痢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b]病因[/b]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b]证候[/b]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其脉左部弦硬,右部洪实,一息五至。
[b]诊断[/b] 此风温之热已入阳明之腑,是以右脉洪实,其炽盛之肝火下迫肠中作痢,是以左脉弦硬。
夫阳明脉实而渴者,宜用白虎加入参汤,因其肝热甚盛,证兼下痢,又宜以生山药代粳米以固下焦气化,更辅以凉肝调气之品,则温与痢庶可并愈。
[b]处方[/b] 生石膏(三两捣细) 野党参(四钱) 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一两) 知母(六钱) 白头翁(五钱) 生麦芽(四钱) 甘草(四钱)
将药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b]复诊[/b] 将药分三次服完,温热已退强半,痢疾已愈十之七八,腹已不疼,脉象亦较前和平,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b]处方[/b] 生石膏(二两捣细) 野台参(三钱) 生怀山药(八钱) 生杭芍(六钱)知母(五钱) 白头翁(五钱) 秦皮(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b]效果[/b] 将药煎服两剂,诸病皆愈,惟脉象似仍有余热,胃中似不开通懒于饮食。俾用鲜梨、鲜藕、莱菔三者等分,切片煮汁,送服益元散三钱许,日服两次,至三次则喜进饮食,脉亦和平如常矣。
[b]帮助[/b] 凡温而兼痢之证,最为难治。盖温随下痢深陷而永无出路,即痢为温热所灼而益加疼坠,惟石膏与人参并用,能升举下陷之温邪,使之徐徐上升外散。而方中生山药一味,在白虎汤中能代粳米以和胃,在治痢药中又能固摄下焦气化,协同芍药、白头翁诸药以润肝滋肾,从容以奏肤功也。至于麦芽炒用之为消食之品,生用之不但消食实能舒发肝气,宣散肝火,而痢病之后重可除也。至后方加秦皮者,取其性本苦寒,力善收涩,借之以清热补虚,原为痢病将愈最宜之品。是以《伤寒论》白头翁汤中亦借之以清厥阴热痢也。

相关参考

《医学衷中参西录》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天津张姓媪,年过五旬,先得温病,腹疼即又下痢。[b]病因[/b]因其夫与子相继病,故屡次伤心,蕴有内热,又当端阳节后,天气干热非常,遂得斯证。[b]证候[/b]腹中搅疼,号呼辗转不能安卧,周身温热,心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 7.温病(一)

天津俞××,年过四旬,于孟夏得温病。[b]病因[/b]与人动气争闹,头面出汗为风所袭,遂成温病。[b]证候[/b]表里俱发热,胸膈满闷有似结胸,呼吸甚觉不利,夜不能寐,其脉左右皆浮弦有力,舌苔白浓,大

《医学衷中参西录》 21.温病(二)

武清县孙××,年三十三岁,于孟秋时得温病。[b]病因[/b]未病之前,心中常觉发热,继因饭后有汗,未暇休息,陡有急事冒风出门,致得温病。[b]证候[/b]表里俱觉壮热,嗜饮凉水、食凉物,舌苔白浓,中心

《医学衷中参西录》 36.温病兼吐血

沧州,吴姓媪,年过七旬,偶得温病兼患吐血。[b]病因[/b]年岁虽高,家庭事务仍自操劳,因劳心过度,心常发热,时当季春,有汗受风,遂得温病,且兼吐血。[b]证候[/b]三四日间表里俱壮热,心中热极之时

《医学衷中参西录》 35.温病兼虚热

邑城东刘氏女,年十五岁,于季春患温病久不愈。[b]病因[/b]因天气渐热,犹勤纺织,劳力之余出外乘凉,有汗被风遂成温病。[b]证候[/b]初得周身发热,原宜辛凉解肌,医者竟用热药发之,汗未出而热益甚,

《医学衷中参西录》 27.温病兼呕吐

天津杨姓媪,年过五旬,于季春得温病兼呕吐。[b]病因[/b]家庭勃溪,激动肝胆之火,继因汗出受风,遂得此证。[b]证候[/b]表里壮热,呕吐甚剧,不能服药,少进饮食亦皆吐出。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大便三

《医学衷中参西录》 1.温病兼大气下陷

天津康××幼女,年九岁,于孟秋得温病兼大气下陷。[b]病因[/b]因得罪其母惧谴谪,藏楼下屋中,屋窗四敞,卧床上睡着,被风吹袭遂成温病。[b]证候[/b]初得病时服药失宜,热邪内陷,神昏不语,后经中西

《医学衷中参西录》 4.温病少阴证

刘××,二十五岁,于季春得温病。[b]病因[/b]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感,遂成温病。[b]证候[/b]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延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蜷卧

《医学衷中参西录》 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

详观一百十一号(绍兴医药学星期报)所登之案,其呃逆终不愈者,以其虚而兼郁也。然观其饱时加重,饥时见轻,知病因之由于郁者多,由于虚者少。若能令其分毫不郁,其呃当止。郁开呃止,气化流通,虽有所虚,自能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