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厚朴温中汤重在祛邪

Posted

篇首语: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厚朴温中汤重在祛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厚朴温中汤重在祛邪

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中载一案:刘健英,男,50岁。零陵芝城镇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效。改以厚朴温中汤,温中宫则水湿通畅,调滞气则胀宽痛止。但服后腹中攻痛尤甚,旋而雷鸣,大吐痰涎碗许,小便增长,遂得胀宽痛解。其先剧而后缓者,是邪正相争,卒得最后之胜利,亦即古人「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之理也。再剂,诸证如失,略事调补而安。
笔者临床亦曾用厚朴温中汤治愈一服用附子理中汤不效者。
张某,男,54岁。2010年11月20日初诊。近2月来脘腹胀满,时有胃痛,食后又受凉加重。纳食减少,大便尚调。前医处以附子理中汤加减,不效,反增口干咽燥。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细缓。辨证为脾胃虚寒,寒湿内困。治以温散寒湿为先,方用厚朴温中汤加减。处方:厚朴9克,陈皮12克,草豆蔻9克,干姜9克,茯苓12克,香附9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7剂,水煎服。11月27日二诊:胀减纳增,上方加炒白术12克,继服7剂。12月5日三诊:诸症俱失,处附子理中丸20丸善后。
两个案例,为何厚朴温中汤效而附子理中汤不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那么,厚朴温中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子呢?
方药由来
考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厚朴(姜制)、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以上各五钱)、干姜(七分)。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右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也载有该方,方中干姜用量为七钱。
与平胃散的区别
单从方剂组成来看,很难想到该方出自李东垣之手。方中既没有人参、黄芪之补,也没有升麻、柴胡之升,药味也非「多多益善」。方书多谓本方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但平胃散方也可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二方有何区别?
读《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我们可以看出,李东垣治疗脾胃病湿胜者,擅用平胃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补中益气汤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有如下论述:「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从脏腑补泻用药法分析,厚朴温中汤很像平胃散的加减方,即平胃散去大枣,以草豆蔻仁易苍术,加茯苓、木香、干姜。但从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分析,二方有着很大的区别。
本四时用药为李东垣的用药法度之一。李东垣根据《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提出「随时用药」。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凡用药,若不本四时,以顺为逆。四时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降沉,是为四时之宜也。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及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泻秋收冬藏之药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泻之以酸苦寒凉之剂,并淡味渗泄之药,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肾也。用药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理解厚朴温中汤与平胃散方的区别,也宜遵此法度。
在王好古所著的《汤液本草》中,载录了李东垣《药类法象》部分内容。从药类法象分析,平胃散方中,苍术、陈皮、甘草属于「湿化成」类,厚朴属于「热浮长」类;厚朴温中汤方中,厚朴、草豆蔻仁、干姜、木香属于「热浮长」类,陈皮、甘草属于「湿化成」类,茯苓属于「燥降收」类。反映到《内外伤辨惑论》中,卷中内容分四部分,李东垣是按春、夏、秋、冬次序写成的,分别是「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肾之脾胃虚方」。平胃散方出现在应春的「饮食劳倦论」的方后加减中,而厚朴温中汤方出现在应秋的「肺之脾胃虚方」的正方中。可以这样认为,平胃散方以「湿化成」类药物为主组成,重在运脾治胃,普适于春、夏、秋、冬;厚朴温中汤方以「热浮长」类药物为主组成,重在以味厚发热之品治疗「客寒」,佐「燥降收」之茯苓,以应「秋冬」。
重在祛邪
病有标本,治有先后,这是《内经》中确立的重要理论之一,为后世医家所遵从。在后学者眼中,李东垣最擅长标本同治,常合寒、热、补、泻于一方,如人参、黄芪与黄连、黄柏同用,生地、白芍与苍术、羌活同用,附子、干姜与生地、黄连同用等等,所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在厚朴温中汤方中,论中明言「脾胃虚寒」、「戊火已衰」,但方中只治邪实,未及正虚,并未标本同治。
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通常可以这样理解,赵守真所谓「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即含此意。但李东垣用药常例中并非如此。《汤液本草》中引「东垣先生《药类法象》」中明确指出:「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戊火已衰」为「宿病」,「又加客寒」为新病,《金匮要略》所谓先治新病,后治宿病。或者说,主症为疼痛,「痛无补法」,先予祛邪,待「气温胃和,痛自止矣」之后再治正虚。这两种理解似也符合临床。
所以,可能李东垣补泻同施、标本同治多用于内伤病证,所泻之邪、所治之标多为内生;即使为外感,所治病证也以内伤为主。而厚朴温中汤所治之邪为「客寒」,且证以外感为主,即「客寒」为本,因此组方重在祛邪,也合「先治其本」之意。
不用风药胜湿
治疗寒湿,李东垣最擅长的手法当为风药胜湿,所谓「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厚朴温中汤主治寒湿气滞证,为什么方中不用风药胜湿呢?
李东垣在《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中指出:「夫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其中,「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像万物之发生,耕、耨、料、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像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像万物之收成,推除致新,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像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
在厚朴温中汤证中,所治病证发生在秋冬,故不宜风药以升浮,反宜「以淡泄之」。当然,如发生在春、夏也并非绝对不可,李东垣又说:「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治法己试验者,学者当以意求其的,触类而长之,则不可胜用矣」。方示规矩,活法在人。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学习扶阳 重在得法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顺利闭幕。与前几届相同的是,论坛备受学员推崇;不同的是,论坛更注重交流和互动,不但有国内的扶阳派名师,还有英

医学百科 治便血重在分清寒热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即血自大便排出。至于所谓近血和远血的出血部位,血从大肠或肛门来者为近血,血从胃或小肠来者为远血。实际上,便血多为血和大便混杂而下,仅从下血和大便之先后远近来辨其部位,并不十分可靠

医学百科 治疗肝腹水重在疏肝利水活血

中医认为,肝硬化腹水属「鼓胀」范畴。《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多因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嗜酒过多等原因导致肝失疏泄、脾气受损、水湿

温中汤怎么用?《备急千金要方》 温中汤

[b]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豪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宜先与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方[/b]。干姜浓朴(各一分)当归桂心甘草(各三分)

医学百科 扶正祛邪 整治饮片乱象

中药饮片质量让人堪忧,其质量低下已成为市场通病。中药饮片为何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究竟病因来自何处?各环节缺乏规范和监管一是中药饮片炮制标准不统一、不规范。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未

温中汤怎么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中汤

治虚人老人饮啖生冷,多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或刺痛泄利,气痞滞闷。浓朴(去皮,细锉)甘草(锉细)生姜(洗切)青州枣(切,各等分)上二件,捣令得所,方入生姜,又杵令匀,取出,同枣焙,令微燥,却入锅

医学百科 枳实与厚朴异同辨

《本经疏证》一书中对枳实与厚朴的异同作了清楚的鉴别,为研究《伤寒杂病论》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枳实向下厚朴向表《伤寒杂病论》中用枳实之方十七,用厚朴之方十四,枳、朴联用者八方,八方之中与大黄同用者

医学百科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

医学百科 理中丸与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同治中焦虚寒,都用到了辛甘化阳法。但小建中汤中尚有酸甘化阴法,适用于中焦阳虚伴有阴虚者。多数伤寒学者将小建中汤看作温养中气之方,而冯世伦教授在临证中反复体会到,小建中汤方中所用桂枝、生

医学百科 理中汤治疗少阴病

通常认为,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方,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四逆汤可用于治疗太阴病,但理中汤一般不用于治疗少阴病。即使是附子理中汤,也是以治疗太阴病为主的。读清代医家郑重光《素圃医案》,见郑氏治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