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 浅析建中汤

Posted 黄芪

篇首语:学问是心灵的慧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浅析建中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浅析建中汤

东汉张仲景所著之《金匾要略》,共载有3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因其功能为建立中焦脾胃之气,故名「建中」。正如《伤寒溯源集》所说:「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盖脾为五行之主,四脏之本,即《洪范》建中立极之义也。中气虚馁,脾弱不运,胃气不行,致心中悸动,故以建立中气为急也。」
组成、功效、煎服法及方解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虽以甘温补脾,建立中焦为主,但酸甘可以化阴,甘温可以助阳,故能调和阴阳。《金匮要略心典》云:「是方甘与辛和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合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必以建中也。」桂枝辛温通阳,芍药酸甘敛阴,调和营卫。生姜辛温发散,大枣甘温补虚,宣通营卫。甘草、胶饴甘以缓急,补和营卫。营卫调和,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正常,则诸虚恢复也。其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胶饴补虚缓中。此方诸药合用大建中气,温阳助运,则诸证自愈。正如《医宗金鉴》所云:「主之以大建中汤,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饴糖大建中虚,服后温覆,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之寒法也。」其功能温阳建中,祛寒止痛。
黄芪建中汤 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黄芪建中汤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甘味之药调之,以健运脾胃,调和营卫,使里气不急,诸虚自复。《金匮要略心典》曰:「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其功能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证 治
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血痺虚劳病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论述阴阳两虚,虚劳里急的证治。若阴平阳秘,则百病不生。脾虚心失所养致心悸;脾不统血致衄血;脾失温煦致腹中痛;脾不运化津液致咽干口燥。《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论述虚劳致黄的证治。黄疸本应小便不利,而今小便自利而黄,可知此非湿热黄疸也,而是中焦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面所致的萎黄。故用小建中汤健运中焦,黄自去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论述妇人虚劳腹痛的证治。由于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经脉,故腹中痛。以小建中汤健运中焦,则气血生化有源,经脉得以濡养,则腹痛自止。小建中汤应用极为广泛,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论述了阳虚寒盛的证治。阳虚寒盛,上逆于胃则呕不能食,及至胸腹则剧痛而不可触。故用大建中汤温阳建中,祛寒止痛。
黄芪建中汤 《金匮要略》血痺虚劳病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论述了阴阳两虚,气虚甚者的证治。《理虚元鉴》云:「夫劳倦虚劳之症,气血既亏,中外失守,上气不下,下气不上,左不维右,右不维左,得黄芪益气甘温之品,主宰中州,中央旌帜一建,而五方失位之师各就其列。」用黄芪增强其益气建中之功,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故疾病向愈矣。
临床应用
小建中汤 综合近年临床报道本方治疗的疾病范围可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疾病。对多种由脾胃阳虚或阴阳两虚引起的病症如胃脘痛、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对病后、产后及久病虚热,证属阴阳失调者有效,特别是对消化性溃疡、胃炎腹痛属虚寒者。此外有报道用于治疗小儿脘腹痛、肠易激综合征、习惯性便秘、痛经、人流术后腹痛等。
大建中汤 临床报道常用此方治疗胆道蛔虫症合并胆系感染、消化性溃疡、蛔虫性肠梗阻、腹痛泄泻等疾病,此外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小儿功能性便秘、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鞘膜积液亦有效。
黄芪建中汤 临床报道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证属虚寒型患者,对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反流性食管炎等各种疾病证属阴阳两虚,气虚甚者有效。如有肝胃不和之吐酸,嗳气,呃逆,胀满等可酌情加乌贼骨、锻瓦楞、川楝子,有明显止痛效果。本方尚可用于脾胃素虚,卫阳不固,复感外邪者。
《灵枢·终始》说:「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这是建中汤立法处方之根本。现代在多种慢性病甚至是急性病由虚损因素或诱因所致者,皆可以用其建中汤灵活运用。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张景岳通一论浅析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景岳全书·传忠录》诸篇中颇多与「通一」相关的论述,现总结并浅析于下。心存医理 方可为医张景岳认为,要研究事物当先明其理,而医学执掌人之性命,为世间至大至

医学百科 乌梅丸浅析

  最近在跟从衡阳市中医院郭永红主任学习的过程中,每见其在治疗颈椎病、腰椎病急性疼痛患者时常用乌梅丸加减效果很好。遂在其指导下研习此方。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

医学百科 浅析李东垣甘温除热论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多部医学典籍,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可圈可点。李东垣所生活的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疾病大范围流行,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医学百科 仲景扶阳法治水肿浅析

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阳气是水肿

医学百科 浅析《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

《伤寒论》三阴三阳俗称六经,自其成书以来,有关六经实质的探讨一直是中医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难点,正如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云:「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谈

医学百科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上)

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医学百科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

医学百科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下)

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精当,而且在用法、剂量及毒性的杀减等方面都非常审慎细致,示人以规矩。附子的生熟用法和煎服法纵观有关附子的经方不难发现,仲景凡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则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

医学百科 浅析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仲景对阳明病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后世医家将其称之为阳明病的提纲。对于此条的理解,历代注家各有其理,然多从实证、热证解。笔者觉得似欠全面,做为提纲证必

医学百科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浅析

《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这里指出了理气化痰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临证中遇到很多病证与痰有关,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也就是说,治气是治疗痰证的关键